分享

百年大学语文资料汇编与研究(三)

 大学语文研究 2025-01-26 发布于浙江

3.[创新之处]在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1)学术观点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本项目认为大学语文学科理论研究,必须要从资料入手,从史料入手,没有完成资料收集、研究工作,就进行论文论著写作,就进行教材编写,无异于在沙滩上建高楼,大学语文120年,仍然没有解决课程性质问题,没有解决应该必修还是选修问题,在一些学校甚至被取消,这和这门课的根基不牢直接有关。所以资料史料的收集整理,汇编成书,是大学语文研究的当务之急,应该列为重大研究项目。

(2)研究方法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本项目的第一个研究方法是述而不作与守正创新相结合。“述而不作”本是资料研究的基本原则,让资料说话,让史料说话,常常比我们自己直接出面更有价值,譬如民国大学国文的研究,魏建功、黎锦熙、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余冠英、徐中玉等人都有重要的论述,即使今天的大学语文,许多争论不清的问题,只要读读他们的文章,就会豁然开朗。但是“述而不作”并非不要创新,在资料的安排上仍要有研究的眼光,譬如资料的取舍筛选,几种意见相左的资料如何巧妙地放在一起,一些有互相论争的资料如何确定前后顺序,总的是以时间为序,但也要灵活处理一些特殊资料。另外,各个模块前面的按语,一些资料背景的说明,作者身份的介绍,都要下足研究的功夫。

本项目第二个研究方法是兼收并包和严格把关相结合。在大学语文研究史上,存在着各种不同意见,譬如大学语文是“形式课”还是“内容课”?大学语文应该突出“人文性”,还是“工具性”?我们都应该如实录入,不能因为和自己意见相近就录入,与自己观点不同就摒弃。当然也不是什么资料都能照录,譬如港台资料中,假如发现有港独台独的内容,就要坚决摒弃,不能跨过国家安全的红线。

本项目第三个研究方法,是处理好第一手资料和第二三手资料的关系。第一手资料指首发刊物上的资料,譬如民国旧报刊的影印件,这一类资料史料价值高,尽管可能模糊不清,目前也缺少辨识软件,但仍然要列为首选。二三手资料指后期重印、转印这些资料,清晰度当然高了,但史料价值会打折扣。比较难处理的是作者自己修改、重印、再版的资料,常常会有改动,譬如刘半农的《应用文之教授》,这是大学语文史上第一篇实验报告,最早发表在《新青年》上,后来刘半农收入自己的杂文集时,竟做了150多处改动。这一类资料如何处理,将在本项目研究过程中认真解决。

4.[预期成果]成果形式、宣传转化及预期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等。(略写)

(1)本项目的成果形式

本项目的成果暂拟两项,一是图书形式,书名为“大学语文资料汇编与研究(1904-2024)”,约30万字;二是网络形式,如果有可能,建一专门网站,网站名同图书(域名可简称为“百年资料汇编”bnzlhb)。如果建不成(国家对新建个人网站管控很严),则利用笔者原有网站“大学语文研究”,该网站目前为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官网,笔者是站长,所以问题也不大。

(2)本项目的宣传转化

建网站的目的一是空间更大,几乎是无限的,图书容纳不了的资料都可上传至网站。另一个目的当然是宣传了,笔者的“大学语文研究”网站目前已有1500万流量,里面的单篇文章阅读量动辄几千,甚至过万,是比图书更好的宣传平台。另外笔者还有个人微信公众号(“大学语文终身义工”),也是很好的宣传平台。

(3)本项目的学术价值

本项目预期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将是120年来第一种资料汇编,为大学语文学科理论建设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相信其后的大学语文论文论著写作面貌都将为之一变,历史资料的引用率将大为提高,论文论著的历史定位也将更加自觉。在这一资料汇编基础上,将出现“大学语文教育史”“大学语文教育学”“大学语文教学论”“大学语文课程论”“大学语文教材论”等专门的写作,大面积填补大学语文学科理论的空白。

(4)本项目的社会效益

大学语文是母语高等教育,关系一代大学生的母语认同,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政治课教给学生正确的三观,历史课培养学生热爱我们的历史,地理课培养学生热爱我们的国土,语文课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母语……各门课程形成合力,就是“课程思政”,所以上好大学语文课,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本项目成果图书《大学语文资料汇编与研究(1904-2024)》当为大学语文教师必备,对中小学语文教师也有参考价值,这是图书发行的预期。

5.[参考文献]开展本项目研究的主要中外参考文献。(略写)

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潘懋元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民国《高等教育季刊》(大学国文教学问题特辑),1942年第2卷第3期

叶圣陶:《关于大学一年级国文》,《教育通讯》1940年第3卷41、42期

杨振声:《新文学在大学里——大一国文习作参考文选序》,《国文月刊》1944年第28、29、30期合刊

匡亚明等:《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学科》,《文汇报》1986年3月9日。

国家教委高教司:《大学语文》“出版前言”,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杨钟基:《大学国文课程百年变迁与新世纪的挑战》,载方克立等《中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高校母语教育》,李宇明主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张福贵:《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1期

《一九九七与香港中国语文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国语文学会1996年版

魏建功:《台湾大学一年级国语课程旨趣》(1947),《魏建功文选》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马宝莲:《台湾“大学语文教育”的过去、现况与未来》,“大学语文研究”网http://www./view.asp?id=7676,2016年10月25日

[美]威廉·斯特伦克:《风格的要素》(被称为“美国的大学语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