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江苏:蛇崇拜何以如此盛行?

 ha888cz 2025-01-27

有人说看到蛇就得打死,可年纪大的老人说不能打,尤其是家蛇,一旦打了是要遭报应的。

图片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中,蛇崇拜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江苏地区尤为显著。从远古时期至封建社会,江苏古代人对蛇的崇拜历久弥新,这种崇拜不仅体现在宗教信仰、民间习俗中,还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观念之中。

图片
江苏拜蛇习俗

在江苏民间,蛇受到特别崇拜。

古时荆蛮地区的先民“断发文身”“以像龙子”,在水中劳作可不受蛇虫伤害。家中有蛇,称为“家蛇”,是保佑家宅平安的家神,不但不准打,还得烧香敬奉。

图片

苏州娄门蛇王庙,供奉蛇王,香火很盛

在江浙地区,人们一直都有崇蛇的习俗。明清时代苏州娄门外有“蛇王庙”。《江苏文库·史料编》收入清代文人钱思元的《吴门补乘》,书中写道:“蛇王庙在娄门外,前殿塑蛇将军,特假蛇耳,或相传蛇王为方正学,正堪喷饭”,由这段记载可知,蛇王庙的前殿有“蛇将军”的塑像。苏州民间传说,“蛇王”的原型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建文皇帝的忠臣方孝孺,但并没有多少可信度。

清代文人顾禄的《清嘉录》记载当时的苏州民俗,书中有一段和蛇王庙相关的有趣民俗:“四月十二日为蛇王生日,进香者骈集于娄门内之庙,焚香乞符,归粘户牖,能远毒蛇。”当时的苏州人相信,农历四月十二是蛇王生日,到蛇王庙虔诚祭拜,能远离蛇祸。苏州葑门外以捕青蛙为业的人更要来给蛇王烧香,请蛇王宽恕,因为捕蛙是从蛇口夺食。如今看来,清代苏州人祭拜蛇王的民俗充满着迷信成分,但这一民俗也反映了江南人对蛇心怀敬畏,对蛇感到神秘莫测,希望通过为蛇立庙,减少蛇对人类的伤害。

图片

金蛇狂舞

南京在六月初六举行“蛇王大会”,参与者均为从事水上航运的船主,由“划子牾”总帮头主持,参加者每人带一盒小蛇,摆满方桌,待燃烛焚香叩拜后逐一打开盒子,满桌的小蛇游动,最先游进桌中间金漆空盒的便是“蛇王”。对蛇王献上整猪整羊,行三跪九叩首大礼,送蛇王到江边放生。然后开宴,共商水运业大计。对蛇亦有忌讳。俗语:“男怕跌蛇、女怕跌鼠”男人如见到蛇从房梁屋檐上跌落,则认为不吉利。苏南人食蛇,须用碎瓷片割杀、用瓦罐煮食,禁忌用铁刀、铁锅。

图片

南京老门东街区生肖蛇灯

除了苏州、南京,在江苏其他一些地区,古代也有蛇崇拜的情况。如宜兴一带,人们在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时,会专门祭祀家蛇,认为家蛇是家庭的守护神,不能惊扰。在常州、宜兴等地,人们忌讳直呼蛇名,而称其为“蛮家”,并忌用手指指蛇,否则认为会生“蛇头”毒疮。甚至在江苏民间,人们根据蛇出现的地点和时间来判断吉凶。如米囤上、床上发现家蛇是吉兆,而檐上、梁上发现则是凶兆。

图片

江苏古人的蛇崇拜还表现在祭祀礼仪上。在隋炀帝墓的萧皇后墓中,出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双人首蛇身陶俑,这一发现为古代江苏的蛇崇拜提供了又一有力例证。这件双人首蛇身陶俑形象独特,表现为“双人首共一蛇身”,其造型让人联想到流行于汉代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人首蛇身相拥,衍生世间万物。这种形象不仅展现了古人对于蛇的神秘和威严的崇拜,也寓意着生命力、智慧、变化和再生的象征意义。
文化中的蛇形象

在我国,神话中的伏羲和女娲都有着人首蛇身的形象,民间故事《白蛇传》也广为人知,北京“四大仙儿”中的青大仙儿便是指蛇。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可能都会有“蛇有灵气”的民间故事。在生肖文化中,蛇与龙密切相关,在一些地区被称为“小龙”,代表着力量、智慧和祥瑞。

图片唐伏羲女娲像页绢本 出土自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西汉时期,徐州人、淮南王刘安带领文人门客创作了《淮南子》。《淮南子》因此成为“江苏传世经典名著”,被收入了《江苏文库·精华编》中。《淮南子·览冥训》中记录了一个“灵蛇衔珠”的典故:“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东汉学者高诱为这段话注解时写道:“隋侯,汉东之国姬姓诸侯也。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因曰隋侯之珠,盖明月珠也。”隋侯(或作“随侯”)救了一条受伤的蛇。为了报恩,灵蛇从江中衔来珍珠,赠给隋侯。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东晋干宝在《搜神记》中加以演绎,形成一个动人的动物报恩故事。梁武帝萧衍在《孝思赋》中也用了这个典故,写出诗句“灵蛇衔珠以酬德,慈乌反哺以报亲”。

图片

《淮南子》中还记载了越人对蛇的喜爱:“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髯蛇”就是长蛇,证明越人有以蛇为食的习惯。

东晋时期的句容人,医学家、博物学家、道教学者葛洪著有《抱朴子·内篇》20卷,《外篇》50卷。《江苏文库》已出版了《抱朴子内篇校笺》和《抱朴子外篇校笺》。《抱朴子内篇·对俗卷》中写到,有一种名为“蛇衔”的草药可以治疗外伤,有人看到,蛇受伤后,就用这种草药为自己疗伤,竟收奇效。《抱朴子内篇·登涉卷》中则用较大篇幅为人们讲述了躲避毒蛇的各种办法,其中提到外出时随身携带雄黄,蛇就不会接近。由此可见,人们从东晋时期就相信“蛇怕雄黄”,后来衍生出端午节喝雄黄酒,以避“五毒”的民俗。

图片

说到雄黄酒,很多人都会想到《白蛇传》的美丽传说。白娘子就是在端午节这天误喝了雄黄酒,现出白蛇原形,吓煞许仙。《白蛇传》传说的一个重要源头,能在《江苏文库》里找到,这就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名篇《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充满灵性的白蛇,化作美丽痴情的白娘子,爱上了凡人许仙,面对法海阻挠,演绎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悲剧。

图片

在明清江苏人写的大量通俗小说中,蛇也是一种重要动物,推动剧情发展。明代淮安人吴承恩的《西游记》、兴化人施耐庵的《水浒传》等均被收入《江苏文库·精华编》。

《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中,洪太尉到龙虎山去请张天师,先遇到一只猛虎,又遇到一条大蛇。书中对这条大蛇的描写读了令人生畏:“山边竹藤里簌簌地响,抢出一条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来……但见'昂首惊飙起,掣目电光生。动荡则折峡倒冈,呼吸则吹云吐雾。鳞甲乱分千片玉,尾梢斜卷一堆银’。”形象生动,令人身临其境。蛇凶猛好斗,施耐庵笔下的梁山108条好汉中,有两位就以“蛇”为绰号,分别是两头蛇解珍和白花蛇杨春。

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出现了不少蛇妖蛇精。七绝山的红鳞大蟒“眼射晓星,鼻喷朝雾。密密牙排钢剑,弯弯爪曲金钩。头戴一条肉角,好便似千千块玛瑙攒成;身披一派红鳞,却就如万万片胭脂砌就”。不过,这蟒蛇妖看似体型庞大,却外强中干,几个回合下来,就被孙悟空钻进肚中,用金箍棒顶出脊背戳死。

图片

江苏蛇崇拜的原因

一、图腾崇拜的延续

在远古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有限,常常将一些强大的生物视为神秘力量的象征,从而进行崇拜。蛇作为一种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了先民们崇拜的对象之一。在江苏地区,蛇图腾崇拜得以延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人们将蛇视为一种神圣的生物,认为它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够保佑人类平安、健康、丰收。

图片

二、农耕文化的需求

江苏地区地处江南水乡,农耕文化发达。在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极高,特别是对于雨水的需求。蛇在古代传说中常常被赋予与水相关的神秘力量,被视为水的象征和管理者。因此,在农耕社会中,蛇崇拜成为了一种祈求雨水、保佑丰收的重要信仰。

图片

三、蛇的神秘与威严

蛇的神秘性和威严性也是导致其被崇拜的重要原因之一。蛇的形态独特,行动敏捷且无声无息,常常让人们感到神秘莫测。同时,蛇还具有强大的攻击力和防御能力,使得人们对其产生敬畏之情。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将一些强大的生物视为神圣的象征,而蛇正是这样一种生物。因此,江苏古代人将蛇视为一种威严而神圣的存在,对其产生了深厚的崇拜之情。

图片

在今天看来,虽然我们已经拥有了更为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但蛇崇拜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