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老,就该做“减法”

 二泉映月听松涛 2025-01-30 发布于江苏

《 二泉映月听松涛 》掌上文艺微刊

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岁月的车轮缓缓前行,当我们步入人生新阶段,智慧与经验如行囊般渐渐满溢,可生活的琐碎与繁杂也如影随形。上了岁数,不妨让我们学会做“减法”,为生活减去不必要的负担,轻装前行。

真正厉害的人,皆是做减法的高手。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就是一位在生活中巧妙做减法的智者。曾经,他也被社交的漩涡所裹挟,频繁参加各种聚会应酬,看似热闹非凡,内心却感到疲惫和迷失。然而,他并未在繁华中迷失方向,而是勇敢地斩断了那些琐碎的社交羁绊。他不再流连于灯红酒绿的聚会场所,而是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如珍贵的种子般,悉心播撒在写作的广袤田野中。他每日与文字为伴,沉浸在创作的世界里,专注于内心的声音。在这个减法生活的选择中,他寻得了创作的真谛,一部部经典作品如璀璨星辰般诞生,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物质欲望如同无底洞,容易让人陷入迷茫的深渊,而懂得做减法的人,却能从这虚幻的追逐中挣脱出来。日本作家村上龙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曾经的他,在事业的巅峰享受着物质的奢华,豪车别墅是生活标配,各种奢侈品琳琅满目。然而,在某个寂静的夜晚,他突然觉醒,意识到物质的堆砌并未给内心带来真正的满足。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减法生活的旅程。他卖掉了那象征着身份地位的豪车,舍弃了奢华的别墅,将多余的资金投入到充满意义的艺术收藏和帮助年轻人的公益事业中。在这个过程中,他如同褪去华丽外衣,回归本真的行者,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我们应将减法后的精力,精准地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事情。国学大师杨绛先生,一生都在践行专注的力量。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她始终坚守着对学问和写作的热爱,不为世俗的诱惑所左右。她像一位孤独的守护者,用减法剔除了生活中的一切浮躁与喧嚣,将宝贵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书籍的研读和文字的创作中。无论外界风云如何变幻,她都沉浸在自己的学术世界,用笔触书写着生活的智慧与人生的感悟,成为了人们心中敬仰的璀璨之星。

历史的长河中,也处处闪耀着减法生活的智慧光芒。陶渊明,身处官场的纷争与世俗的枷锁之中,看透了功名利禄的虚幻。他毅然放弃了仕途的荣华富贵,如同一只在黄昏中归巢的倦鸟,回归田园。从此,他与田园为友,与清风为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份闲适与宁静,正是他做减法后生活赋予的馈赠。他在田园中找到了内心的安宁,在简单而真实的生活中创作出了众多流传千古的诗篇,让后人领略到减法生活的独特魅力。

苏轼,这位文学巨匠,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却始终能在困境中以智慧的笔触书写生活的华章。当仕途受挫,他并未沉溺于痛苦与哀伤之中,而是勇敢地做起了减法。他放下了对功名利禄的执着,将心门敞开,拥抱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他与友人一同品茶、作诗、研究美食,在这简单而纯粹的生活中,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快乐。他的人生,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既有生活的艰辛与挫折,又有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为我们诠释了减法生活的真谛。

生活中的我们,也应学会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做减法。减去那些不必要的社交,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与自己对话;减去那些过度的物质欲望,让我们回归生活的真谛。当我们学会了减法,生活的画卷将变得更加简洁而美好,我们也将在人生的旅途中寻得内心的宁静与快乐,绽放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光彩。



以下是一些适合上了岁数人群的减法生活建议:

社交方面

——精简社交圈子

定期梳理自己的社交关系,明确哪些人是真正对自己有意义、能带来积极影响的。比如,每年可以花一个月的时间,回顾过去一年与不同人的交往,将那些只是表面寒暄、没有深度交流或者带来负面情绪的人,逐渐从自己的社交圈中淡化。   

——参加社交活动时,设定明确的界限和时间限制。例如,参加聚会时,只停留两小时,避免过度消耗精力。同时,专注于与少数几个熟悉且有共同话题的朋友深入交流,而不是在人群中疲于应付各种应酬。

优化社交方式

——减少无效的线上社交互动。比如,不再频繁刷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每天设定固定的时间查看信息,避免被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分散注意力。对于一些没有实质内容的群聊,可以选择退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