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江晓。 最近在看《故乡,别来无恙》,讲真,剧真的是不错,开始接地气了就是个好的开端,虽然地气接的也不多,但至少比其余的,明明在大城市创业,一月拿着几千的工资,却能住在干净明亮精致地处市中心的公寓,伸手就打专车,吃着精致的西餐的剧好多了。我把这个剧看成是“接地气版”《欢乐颂》,同样是四个闺蜜的故事。 ![]() 当然,免不了俗,国产剧三大件,亲情友情爱情,这部剧都有。如果从现在的教育和心理角度来看,那么里面几对父母的教育方式那都是不合格的,最让人感到窒息的就是董家希的母亲丁老师,其次就是张沛的父母了,多多少少,你都能在她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不过,短短三十六集电视剧,诉说了也就是她们一年的经历,神奇的是在这一年,她们的父母从歇斯底里的怪物突然都变的像神仙养育者一样,从最初的针峰对麦芒,到后期的温柔理解尊重和支持,简直是不可思议。 像丁老师,控制欲超强的一位母亲,年轻时期丈夫跑了,所以把所有的关注点全部放在女儿身上,考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研究生需要考什么都要按照自己的规划来。董家希研究生偷偷换了戏剧编剧的专业,期间也是和母亲好一番折腾。虽说丁老师因为董家希的研究生已然毕业,生米煮成熟饭,阻拦不了了,只能让女儿在工作上选择财务,再次报考注册会计师。 当然,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丁老师没错,财务算是铁饭碗,只要有了注册会计师证,那就能把这只饭碗换成金的,完全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束缚,无论体制内体制外都需要财务人员,是永远不会失业的那一种。但是从董家希的角度来看,她也没有错,自己从小喜欢写作,大学已经随了母亲的心愿,报考了自己不喜欢的财会专业,那么研究生自己已经二十多岁,可以为自己喜欢的事情买单负责了,总归自己活一生,不能只活在父母的期许和所谓的稳定下吧?年轻就应该追求一下自己的理想噻。 ![]() 这母女两个没有硝烟的“战争”真的让人看的挺烦躁的。最后这一切,都因为丁老师癌症复发不久于人世才得到和解,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她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毕竟五十岁的年纪,突然要死了,估计也不想把女儿逼得太狠。但是如果丁老师没得绝症呢?我估计这场“战争”真的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可能到了董家希五十岁的时候,遇见一丢丢不顺,丁老师还是会拿出:“当初我就告诉你不要学这个专业,你看了吗?还是不行吧?”这类话来堵她。想想这种母女关系就令人感到窒息。 这部剧魔幻的地方还在于(当然,除了苟丹丹和吴芸的父母没看出啥端倪),董家希和张沛的父母都是那种杀人无形且不见血的那种,各种打压式教育,各种不尊重隐私,还有另类的羞辱,高中时期在大街上直接甩巴掌这一系列的中国式家长的操作都是常年现象,在这种环境下,董家希和张沛的人格还都很正常且健全,全部能消化的了,且和父母感情颇深,这让我不禁感叹,现在正常点的人,只能在电视剧里看见了。 现在充斥着大环境之下的心理诉求,真的最多的就是“你如何和父母和解?”“如何原谅自己的原生家庭?”“如何和伤害你的人和解?”等等等等一些,这股邪门的风已经吹到初中高中生那里去了,这致使很多家长都来问我:现在的孩子都是怎么了?动不动就抑郁症,心理疾病,父母小心翼翼伺候着,也总有不满。咱那个时候谁没挨过父母的揍?谁没受到过同学的排挤?谁没受到过老师的羞辱?咱还不是快快乐乐缺心眼般的长大了?现在的娃,为什么紧盯着那一点点不能成为伤害的伤害来不停的放大说事呢? ![]() 我最近同时接访了两个高中的娃,一个南方一个北方,一个在上海一个在西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共同点就是他们学习都很好,都是免试进入当地最好的高中的,还有一点不同就是,上海娃的母亲年薪百万,存款千万,西安娃的母亲月薪六千多,存款未知。 这两个娃遇见的都是同样的问题,就是厌学,不想去上课。厌学的共同点在于,学校社交搞不好,感觉没人喜欢自己。 还有共同的一点就是,对父母都嗤之以鼻。 上海的娃家庭好,父母都是985的博士,就职于国企和外企,但他认为,我们班同学都有国外顶尖高校的博士父母或者人家父母都是哪哪的大领导,你们都不行,你们社交体系不行,所以也让我和班上那些顶尖的孩子说不上话,至于不如自己的家境的,那么自己也不想搭理。 西安的娃家境一般,父母两个人工资加起来一月也就一万多一点,她认为父母穷,见识短,自己踩不上父母这把梯子,以后只能靠自己,如果自己考不上国内顶尖学府,那么注定就没有什么好工作,那么自己一辈子就完了,嫌弃父母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焦虑。认为身边的同学要么就是有父母做靠山不愁,要么就是幼稚的只读书。 ![]() 这两位母亲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上海的母亲找到我的时候说话条理清晰,很明白自己孩子从小到大的养育问题,虽然着急,但也是不紧不慢,我们两次沟通之后,她就松弛下来了,她说不想上无所谓,休学一年,反正以他的悟性,考个清北也是很容易的事情。然后她就专注忙自己的事情了,该晋升晋升该出差出差,一周找我聊天一次,完全给孩子一个松弛的环境,神奇的是,孩子很快就复学了,也能随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跟的上高中这个隐形小社会的步伐了。 而西安的母亲明显焦虑很多,前期找我三次都没有把孩子的状态说清楚,也不怎么了解孩子的爱好,孩子也从来不给父母说话,一直都比较烦躁。每天孩子不睡觉她也不睡觉,偷偷摸摸的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担心孩子以后不上学怎么办,孩子的每一个小动作,她都恨不得时时报告给我,让我去一点一点的揣摩,自己吃不下睡不着,恨不得请假在家陪着孩子,孩子一句话自己就像圣旨一样赶紧接着,然后问我怎么办。现在孩子在家休学也有一段时间了,在接触我之后,有些复学的苗头了。 两个母亲的咨询费,上海的是八百,西安的我收六百,上海的妈妈每次还会觉得真便宜,会多给小费,但我拒绝了;但是西安的母亲给我咨询费的时候,我每次都犹豫再三该不该收,对于她的孩子,我付出的要远远比上海的母亲多的多。当然,西安的母亲在这一个月多看见了孩子的巨大转变,和父母主动说话了,也愉快开心了很多,也在积极调整自己的作息,为复课做准备。 ![]() 说句不负责任的话,一开始西安这位母亲找到我的时候,我做了一个不太合乎身份和情理的建议,那就是“放弃”这个孩子(此放弃非彼放弃),把自主选择权教给她自己,马上十七岁的娃,也算是成年状态了,自己想做什么,要有一个自我认知了。或者是去当地找一个心理机构对她的娃进行系统性的疏导。 因为说实话,我这个人还是比较心软的,她的这个家庭情况,不足以支撑这个孩子的咨询费,我会因为对方家境的问题比较着急缩短整个咨询过程,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去完成这件事情,这会对我的压力很大,也许还会有很多后续处理不得当的雷;而且我的咨询门槛就是门槛,我不可能因为你穷而违背我的规则性(但我可能收费的时候还是会小小愧疚一下)。还有孩子的咨询不像成年人的咨询一样,一次有一次的成长和感悟,断开也没关系;小孩子可就不一样了,你对他的助力是要有连贯性的,如果饥一顿饱一顿,那么会对他的成长造成很不好的后果。 后期西安母亲还是选择了系统咨询,但我还是从头至尾一句话,作为家长,活好自己的一生,才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很多孩子在咨询的过程中也都说了同样的一句话:你说我妈总是盯着我干什么呢?她管好自己的事情不就得了?她在成年人的世界中都是个失败者,底层者,她为什么不先把自己的生活过起变化来呢?总是要求我这样那样,她又怎么样呢?(当然,很多孩子更看不起自己的父亲,觉得一个男人无法担起养家赚钱的责任,就是个废物)。 ![]() 记得我女儿在上初一的时候,道德与法治的课本上有这样一道题:小明学习成绩很好,每次都是全班第一名,但是小明的家境很一般。班上的同学都用苹果手机,就他自己用诺基亚,为此,他很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请问,小明这样做对吗? 我女儿上完这堂课,回来又拿着这道题来问我,我反问她:你觉的小明做的是对还是错? 她说:我们老师说小明的做法是错误的,学习再好也不能在思想上鄙视父母。 我接着说:宝贝,妈妈想听你自己内心的答案,而不是老师所说的什么正确答案。 我女儿扭扭捏捏了半天说:我觉得小明是对的,你说他学习都那么好了,他的父母却连一台苹果手机都无法满足他,让他在班上丢脸,他们不配有那么优秀的孩子。 (这个答案是他们全班同学一致赞成的,不知道当时他们老师崩没崩溃)。 我说:是的,妈妈也尊重你的想法,本身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是一场隐形的较量,小明很优秀,但父母无法满足他就是父母的问题,毕竟只是一个手机,又不是一辆跑车和一套房子;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小明的父母很有钱,而小明的成绩是倒数,那么他的父母也可以嫌弃他呢? 她点点头,认为有道理。 ![]() 我明白,父母为子女则为之计深远。可是,一对在成年人中生活算是失败的父母,是没有什么资格给孩子提出超出自己认知的要求的。你是清北毕业的博士,你希望孩子也能成为清北的学生,这很正常;但如果你只是普通家庭,只有着一张普通大学的文凭,再要求孩子更上一层楼,可能就需要你后期在社会上对自己的鞭策和努力了,如果你天天在家怨声载道,喜欢躺平打游戏刷短视频,你再要求孩子优秀,那可真是天方夜谭了,就是你这个做父母的过分了。 这个社会就是那么残酷,你也别指望校园是什么最后的净土,只要有互联网在的地方,孩子一定会受到金钱至上的熏陶,于其痛骂制度和教育,不如想办法让自己支棱起来,你手里有能让孩子期望的砝码,他自然而然不会有什么叛逆期和迷茫期。你看汪小菲和王思聪,一辈子可能都断不了父母的奶,他们一辈子都会因为金钱和思维而被圈养在原生家庭里(仅仅打个比方,我知道不是好事)。 所谓家族,钱是基本支撑,要不然,孩子都各奔东西想着如何讨生活去了,不可能在这个根本没有人情味的世界里再遵循什么以往的孝道了。换一句话说:你都对自己的一生不负责,孩子看着你这个样子,他有什么导向性能走下去?看不见什么活的希望啊。手机里炫富的未成年比比皆是,你总让他好好读书,考上大学,他会问考上大学干什么啊?三辈子的努力也换不来人家手机里的那种日子。 我不喜欢说什么父母子女之间讲究无条件的爱,爱的代价太大了,每个人对爱的需求还都是不一样的,别被商业心理学洗脑。光怪陆离的世界,先活好自己才是硬道理,至于孩子,正确的方法正确的你,什么结局,看他们自己的造化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