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味不再

 淮阴语文 2025-02-01 发布于江苏

年味不再

◎顾立佳 

      回想20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物资匮乏,但是人们之间不匮乏互动互助的情谊,这淳朴的烟火人情味成为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乡愁。

       记得过年时,亲戚们常常互相吃请,所见之处都充满殷殷人情味。亲戚们欢聚一起,喝两杯小酒,更是情意绵绵。那时每家经济都不好,吃饭也很简单。方桌围坐八人,多一人坐拐角。肉园,膘杂烩、萝卜烧方块肉、炒肉丝、煮鱼六大碗菜,最好的就是再加一个粉丝烧鸡子。小菜碟也都是自家田里长的,诸如萝卜片、黄豆仁、香菜、糖大蒜之类等。喝的都是一瓶不到两元的白酒,两小盅下肚心满意足了。朴实的温情都写在每个人红晕晕的笑脸上。

       再有,平时邻里互相帮忙是常事。那家遇到房子修缮、庄稼收种等,主人一句话,大家都十分高兴自愿来帮忙,也不谈报酬,主家至多管个饱肚子。还有庄上那家饲养的小猪病死了(四五十斤左右),左邻右舍的都喊来打平伙,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每个人的笑脸上都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





       反观现在,人们对于相互欢聚吃请并不积极,就是聚在一起,好像大家也并不多开心。吃完喝完也就打道回府。至于家里想请人帮忙做点活,人家都要讲求价钱的,谈好了才肯帮工。让我感觉到人情味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淡薄了。

       为什么人情味会淡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询问了很多人,也做了一些思考才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没有期待交往的心理了。本来怀着高兴的心情办了宴请,忙得身心俱疲,钱也花了,结果还落得客人“一般般”这一不领你情的评价。

       人情世故被金钱玷污了。过去亲朋好友礼尚往来看重的是“情”字,现在是追求“钱”字,随礼的份子钱越来越多,完全把人情金钱化了。

       因缺少交往人情变得疏远了。以前亲戚之间每年都要见上几回面,总能感受到浓郁的人情味。现在亲戚相距有的很远,以至三五年都聚不到一起,人情味逐渐变淡了。

相互帮衬合作的意识淡薄了。过去亲戚朋友家有什么大事难事,主人一声叫请,大家都会主动前去帮忙,相互帮衬,体现了人间深厚的人情味。现在是“有钱好说事,没钱免尊开口”,人的思想完全被铜臭腐蚀了。

       过去亲朋上门,主人要杀鸡杀鸭,热情招待,客人也会主动上前帮衬。如帮忙洗菜啊,帮助烧火啊,相互说说笑笑,劳动的快乐呈现在他们幸福的笑靥上。如今亲戚或朋友来了,动辄上饭店。饭桌上大家不谈家长里短了,相互之间也不介绍、问好,好像不认识似的。各顾各的看着手机。酒过三巡,胡羡海吹,显摆得瑟,甚至为喝酒还弄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有人把宴请作为炫耀自己的机会。一些人抱着显摆、攀比等目的而参加宴请。吹嘘自己混得风生水起,俨然一个成功人士。这在同学、战友聚会上尤为突岀。这样一来,本是欢欢喜喜而来,最后却是悲悲切切而去。何情之有?

       记忆中和谐的人情,是那么的质朴和纯真,在忙碌和困扰中,帮我们找到那份不变的真情和内心的宁静。在岁月的长河中,人情本是那一抹不变的色彩,绚烂而温馨。如同一束光,温暖而炽烈,成为人们内心最深处的依靠与支撑。世间万般人情,唯有真诚与善意,能温暖每一个人心。

       岁月悠悠,人情冷暖总关情;万千繁华,唯有人情最温暖。亲朋好友的每一句问候,都闪烁人情世故的温度;每一次握手,都传递心与心的交换。在文明和谐的今天,人情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公民个人层面的体现。人们相互之间只有做到诚实守信,真诚相处,互相帮助,人情才不会淡薄。

       愿远去的那份温馨的烟火人情,早点回归百姓平凡安澜的生活里吧。





作者简介:顾立佳,江苏滨海人。中共党员,中学数学高级教师,现已退休。喜爱文学,已有二百余篇文学作品发表于各级报刊媒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