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顶级的修心:开悟(深度)

 我心依旧1368 2025-02-01
图片

在一所古木参天的禅院里,小和尚的目光穿过缭绕的香烟,落在老和尚那满是岁月痕迹的脸上,满心疑惑地问道:“师父,什么是开悟?为何世人皆言其妙,却无人能详述其真义?”

老和尚微笑不语,只是轻轻抬起手指,指向院中那汪清澈见底的潭水。

那清潭,恰似开悟的奥秘,于平静中映照万象,却不为所动,只留下一片宁静与深邃。

正如古圣先贤所言,开悟并非遥不可及,平凡如你我,皆有可能触及这心灵的澄澈之境。

世人常将开悟想得过于高深莫测,仿佛开悟之人必定神通广大,能够洞察未来,超凡入圣。

然而,开悟其实并不神秘,它就像一个人从迷蒙中猛然清醒,骤然间洞察了事物的真实模样。

图片

要知开悟之人,与未开悟之人,其修行仍似,其心意则殊。

这心意之差,便是开悟与未开悟的核心所在。

未开悟者,心随境转,如同风中落叶,飘忽不定。

在做一个决定之前,他们犹豫不决,反复权衡;做了之后,又担心结果,纠结不已。

这就是“境未临而期盼,境现前而贪恋,境已去而怀恋”。

而开悟之人,则如清潭映月,境虽变迁,心无变迁。

他们的心境如潭水般清澈平静,映照万物而不留痕迹。

就像庄子在濮水钓鱼悟道之后,面对世间的纷扰,他依然能够逍遥自在,著书立说时随性而为,心无挂碍。

这种境界,便是《心经》中所说的“心无挂碍”。

图片

再者,未开悟者对事物充满执念,得失心重。

得到了欣喜若狂,失去了痛不欲生。

而开悟之人,则心若静水,不被外界的得失所扰。

宋代高僧佛印禅师,面对诋毁赞誉皆淡然处之,他说:“你诋毁我时,我不觉得自己变糟了;你赞誉我时,我也不觉得自己变好了。”

这种超脱与淡然,正是开悟之人的心境写照。

如果在生活中你经常被情绪所支配,不妨试一下正念冥想,这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式。

在冥想过程中,专注于当下的呼吸,当杂念出现时,不要刻意驱赶,而是轻轻地将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训练自己的专注力,并且学会观察自己的思维活动,而不被思维带着走。

例如,每天花10 - 15分钟进行正念冥想,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容易保持平静和专注。

图片

在因缘的认知上,未开悟者往往否定因缘,肆意妄为。

而开悟者则深知因缘果报,不敢违逆。

明代憨山德清禅师在面对权贵诱惑时,宁可清苦修行也不愿违背初心。

这种对因缘的敬畏与顺从,正是开悟之人的智慧所在。

此外,未开悟者做好事常怀私心,期望回报。

而开悟者则无私地利益他人,广施普惠。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一生践行“财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理念,将慈善事业放在重要位置。

这种利他的胸怀与行动,正是开悟之人的体现。

其实,一个人开悟与否,真的只是一念之差。

然而,这一念之差的距离,却并非那么容易跨越。

有的人一生都无法跨越这道鸿沟,而有的人则在一瞬之间恍然大悟。

说到底,还是心境的不同。

正如慧能大师所言:“心境则殊”——这也是开悟与未开悟之人的最大差别。

·END·

❤️日子平淡,好在有你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