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介绍的一种鱼,鱊(yù) 鳑鲏所属的亚科名,该类群统称鳑鲏,古意鯷鱼的幼鱼。 这种鱼相信很多玩过原生缸,那么一定会认识鱊,在我国也是有各种各样的鱊鱼哦,其实之前的关于鲤鱼的科普已经讲过这种鱼。 今天单拎出来是想跟大家说这种鱼目前在我国的种类及分布,及它们的饲养习性,希望给想打造本地原生鱼鱼缸的玩家一些配鱼提供一些思路 一、高体鳑鲏 生物学特征:体高而侧扁,卵圆形。头小,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吻短而钝,其长短于眼径。眼中大,上侧位。眼间隔宽平,其宽大于眼径。口小,端位。口角无须。体被中大圆鳞。鼻孔小,位于眼前缘上方。鳃耙短小,咽齿齿面平滑,无锯纹。 野外种群:正常,遍布全国,规模庞大 罕见程度:常见 成鱼体长:6-8cm 饲养难度:容易 饲养温度:20-28℃ 饲养环境:暖色系灯光、绿色水草、清澈干净的水 混养建议:可以混养体型相近的鱼,性情温和 二、石台鳑鲏 生物学特征:体呈卵圆形,头短,口小,无须,侧线鳞6~12片,不完全;背鳍分叉鳍条9~10,臀鳍分叉鳍条9~10,椎骨34~36。生殖季节,雄鱼婚姻色颇为艳丽:各鳍橘红色,鳞片内部呈深蓝色。 野外种群:需保护,因为分布范围小,对环境要求高,易受人类影响 罕见程度:稀少 成鱼体长:5-7cm 饲养难度:较难 饲养温度:18-26℃ 饲养环境:暖色系灯光、绿色水草、清澈干净的水 混养建议:抢食能力和体质较弱,切莫混养强势鱼种 三、中华鳑鲏 生物学特征:体侧扁,卵圆形。口小,端位,下颌稍长于上颌。无须。背鳍和臀鳍的最后一枚不分支鳍条基部较硬,末端柔软。侧线鳞3~7片。鳔2室,后室较前室大。腹腔膜灰黑色。生殖季节,雄鱼的吻端左右各侧有一丛白色追星,眼眶上缘也有追星,背鳍和臀鳍边缘各有一橘红色色带,臀鳍外缘还有一黑色边缘。 野外种群:正常,遍布全国,规模庞大 罕见程度:常见 成鱼体长:8-10cm 饲养难度:容易 饲养温度:20-28℃ 饲养环境:暖色系灯光、绿色水草、清澈干净的水 混养建议:性情温和,可混养其他小型热带鱼 四、黑龙江鳑鲏 生物学特征:体侧扁,长卵圆形,口亚下位,口顶点在眼下缘水平线之下。发情期雄性头胸部污黑色。身体桃红色,背鳍有2列黑色斑点,不分支鳍条上部2/3染桃红色,臀鳍近全红,外缘有细黑边。腹鳍及尾鳍灰色透明。 野外种群:正常,黑龙江鳑鲏国内分布范围较窄,但种群规模庞大 罕见程度:一般 成鱼体长:6-8cm 饲养难度:容易 饲养温度:14-24℃ 饲养环境:暖色系灯光、绿色水草、清澈干净的水、水温不宜过高 混养建议:性情温和,可混养其他小型热带鱼 五、彩鱊 生物学特征:体稍长,侧扁,呈长椭圆形。头小,头长大于头高。吻短,吻长短于眼径。口小,端位,上颌末端位于眼下缘同一水平线。口角无须,或须为痕迹状。眼中大,上侧位,眼径小于眼间距。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侧线完全。体色灰白,体侧有一蓝色条纹,白肩部延伸至尾鳍基正中,繁殖季节雄鱼背鳍宽大,各鳍染珠灰色,腹鳍及臀鳍有乳白色边缘。 野外种群:需保护,因为分布范围小,对环境要求高,易受人类影响 罕见程度:一般 成鱼体长:6-7cm 饲养难度:较难 饲养温度:24-28℃ 饲养环境:暖色系灯光、绿色水草、清澈干净的水、溪流缸更适合 混养建议:抢食能力和体质较弱,切莫混养强势鱼种 六、大口鱊 生物学特征:体稍延长,侧扁。头短,头后背部明显隆起。吻短钝。吻长小于眼径。口大,端位。口裂很斜,口裂后端伸达眼前缘垂线。口角须1对,须长约等于或小于眼径之半。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肩部有一深蓝色大斑点,背鳍鳍膜橘红色,腹鳍灰白色透明,有粗白边,臀鳍内鲜橘红色,外部有一黑白边缘。 野外种群:濒危,因为分布范围小,种群数低,易受人类影响 罕见程度:稀少 成鱼体长:6-7cm 饲养难度:极难 饲养温度:20-26℃ 饲养环境:暖色系灯光、绿色水草、清澈干净的水、溪流缸更适合、温度不宜过高 混养建议:抢食能力和体质较弱,切莫混养强势鱼种 七、斜方鱊 生物学特征:体侧扁,呈长纺锤形。口亚下位,无须。侧线完全。背鳍和臀鳍均具硬刺,腹鳍起点稍前于背鳍。繁殖期,雄鱼体呈青绿色,背鳍、腹鳍、臀鳍橘黄色,虹膜橘红色。 野外种群:正常,遍布全国,规模庞大 罕见程度:常见 成鱼体长:8-10cm 饲养难度:容易 饲养温度:24-28℃ 饲养环境:暖色系灯光、绿色水草、清澈干净的水 混养建议:有轻微攻击性,混养需注意 八、须鱊 生物学特征:体侧扁,近卵圆形,体高约为体宽的2.8倍,头较短,头长和头高几相近,吻圆钝,通常接近眼径或稍小,口小,亚下位,口角须1对,约有眼径长,侧线完全,行至腹鳍对应处略下弯,继入尾中央。繁殖季节,雄鱼体色砖红色,背鳍橘红色,腹鳍及臀鳍淡灰色透明,有粗白边。 野外种群:需保护,因为分布范围小,对环境要求高,易受人类影响 罕见程度:稀少 成鱼体长:5-6cm 饲养难度:一般 饲养温度:22-26℃ 饲养环境:暖色系灯光、绿色水草、清澈干净的水、适合溪流缸 混养建议:有轻微攻击性,混养需注意 九、革条副田鱊 生物学特征:体延长而侧扁,头短小。吻短而钝圆。口小,下位。有须1对。体被中大型的圆鳞;侧线完全而略呈弧形,侧线鳞数33~35。各鳍均无硬棘。雄鱼体色较亮丽,体侧鳞片后缘均有黑边,呈网格状花纹。体侧中央由臀鳍末端至尾鳍中央具一黑色纵带,繁殖季时,雄鱼体侧橘黄色,背鳍末缘黄色,臀鳍末缘黑色,内缘红色并排;具追星。 野外种群:需保护,因为分布范围小,对环境要求高,易受人类影响 罕见程度:稀少 成鱼体长:4-6cm 饲养难度:容易 饲养温度:24-28℃ 饲养环境:暖色系灯光、绿色水草、清澈干净的水 混养建议:有轻微攻击性,混养需注意 十、齐氏副田鱊 生物学特征:体延长而侧扁,头短小。吻短而钝圆。口小,下位。有须1对。体被中大型的圆鳞;侧线完全而略呈弧形,侧线鳞数33~35。各鳍均无硬棘,雄鱼体色较亮丽,体侧鳞片前后缘均有黑边,呈网格状花纹。体侧中央由臀鳍末端至尾鳍中央具一黑色纵带,繁殖季时,雄鱼体侧橘黄,腹部染污黑,背鳍末缘黄色,臀鳍末缘黑色,内缘红色并排;具追星。 野外种群:需保护,因为分布范围小,对环境要求高,易受人类影响 罕见程度:较常见 成鱼体长:8-10cm 饲养难度:容易 饲养温度:24-28℃ 饲养环境:暖色系灯光、绿色水草、清澈干净的水 混养建议:有轻微攻击性,混养需注意 十一、越南鱊 生物学特征:体侧扁而高,外形呈卵圆形,头后背特隆起,口亚下位,略呈马蹄形,口角须1对,长约为眼间距的1/2或更短。发情期雄性背部蓝绿色,背鳍前下方至侧线处有一宽淡黑斑,胸腹部泛桃红色,背鳍及臀鳍有2列白色斑点,臀鳍外缘有一外白内黑的色带,尾柄及尾鳍鲜红色。 野外种群:正常,遍布全国,规模庞大 罕见程度:常见 成鱼体长:8-10cm 饲养难度:容易 饲养温度:20-24℃ 饲养环境:暖色系灯光、绿色水草、清澈干净的水、水温不宜过高 混养建议:有轻微攻击性,混养需注意 部分素材来源: 《中国原生鱼》、Wiki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