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临川 编辑|t 引言1935年,民国首次公布陆军一级上将名单,八人之中,刘湘、龙云这些掌握实权的地方军阀意外落榜,而冯玉祥、朱培德这些“光杆司令”却稳居榜单。这一波“内卷”操作,让人疑惑:到底是什么让这些毫无军权的老将成功上位? 原来,一级上将的评定关键根本不看军龄和军权,而是两张“船票”:北伐资历和军委会身份。至于那些缺了资历但有实力的,恐怕只能看着名单直跺脚了! ![]() 刘湘的“头铁时刻”:军权难敌北伐资历1935年,国民政府首次公布了陆军一级上将名单,名字一出,瞬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八人名单里,赫然有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这样的“熟面孔”,但更让人关注的,是榜单里那些既没兵又没地盘的“光杆司令”。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众实际掌控重兵的军阀大佬,竟然榜上无名。这到底是按什么规则来的?军权不管用?这事在军阀圈子里,属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话先说刘湘。这位“川军之王”可不简单,手里握着几十万兵力,号称“西南王”。别看四川地处内陆,早在抗战前,这片土地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兵员储备丰富得很。 ![]() 但刘湘这样的人,愣是没能挤进这一级上将的队伍。你要问他为什么?答案让人哭笑不得:没赶上北伐这趟“快车”。 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军的立国之本,没参与过,哪怕你再有枪、再有兵,也白搭。刘湘当年确实宣布“归顺”过南京政府,可惜归顺得早,出力得少。他那几十万川军更多是占着“地头蛇”的位子,没真刀真枪去拼命过。 而一级上将的评定,第一条看重的,就是在北伐时有没有带过兵,尤其是打过硬仗。光凭这一条,刘湘的名字就提前被划掉了。 讲到这儿,有人肯定不服气,说刘湘地位摆在那儿,四川富得流油,怎么会输给一些“挂名上将”? ![]() 问题就出在北伐时期的资历上,缺乏实打实的战绩,等到1935年发名单时,刘湘的这些“川军优势”完全没用。你再强也要跟规则玩,偏偏这场游戏的规则,他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 说到这里,还得提一嘴另外一位遗珠,云南王龙云。龙云那时候也是叱咤一方的大军阀,但一样没能挤进一级上将的圈子。原因和刘湘一样,既没赶上北伐的大戏,又不是国民政府核心圈子的人,结果只能在名单外看着别人风光。 蒋介石给这份名单的解释是“要平衡各方、照顾资历”,表面上看挺公平,但其实规则早就写在墙上:北伐资历和核心地位,缺一不可。 至于川军那几十万兵力,说白了,那时候没人给算进账。对蒋介石来说,川军的独立性太强,反而是潜在的麻烦。这事一看,就是典型的“不听话就不让你上牌桌”。你说憋屈不憋屈? ![]() 冯玉祥的逆袭:从光杆司令到上将“黑马”相比于刘湘、龙云这些“有兵无位”的大佬,冯玉祥的经历简直像是一部军界励志剧。1935年公布的一级上将名单里,他的名字赫然在列。 可要说冯玉祥,那时候连像样的军队都没了,顶着个“西北军旧统帅”的名号,却是彻头彻尾的“光杆司令”。那么,他是怎么混进这顶级军衔圈子的? 故事得从1930年的中原大战说起。这场大战直接把冯玉祥打得一败涂地,麾下的西北军分崩离析,剩下的部队不是被蒋介石收编,就是投奔了别家。 ![]() 从此,冯玉祥的军事生涯开始急转直下。他后来组织过抗日同盟军,风风火火搞了十几万人,结果又被蒋军和日军联手剿灭,最后弹尽粮绝,剩下四五百人灰溜溜散伙。冯玉祥自此彻底没了兵权,跑到泰山隐居了好几年,靠回忆录维持存在感。 但你以为他就真的退了?错了。冯玉祥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资历”翻身。北伐时期,他是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正儿八经的主角之一。 在北伐两阶段的战斗中,冯玉祥手握重兵,表现可圈可点。尽管后来失去了军队,但凭借这段黄金时期的资历,他已经在国民革命军的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更关键的是,冯玉祥在政治圈子里一直是活跃的。他虽没实权,但始终挂着“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头衔,这个职位虽然是“虚职”,但却是评选一级上将的关键筹码之一。换句话说,只要你够资格坐在这个会场里,就有进入名单的可能。 于是,冯玉祥这位昔日的“西北王”,靠着北伐资历和军委会的“名额分配”,轻松拿下了一级上将的军衔。 这一局,他赌的是历史的“记忆”。即使现在没兵没权,只要资历够深、位置够高,就足以让人无话可说。像冯玉祥这种“空壳大佬”,榜上有名不稀奇,真正稀奇的是,实际掌权的大佬,比如刘湘、龙云,反倒要靠边站。你说气不气人? ![]() 陈济棠的“意外通行证”:委员会的神奇加成说到一级上将评选里的“黑马”,不得不提陈济棠。这个名字,放在其他人旁边多少显得有点“稀松平常”。 他并不像冯玉祥那样声名远扬,也没有李宗仁那样的桂系背景,更不像张学良家底厚实。按理说,这样的人要挤进一级上将的队伍,难度堪比中彩票。然而,陈济棠就偏偏做到了。 陈济棠的“上位之路”说白了是一个“运气加成”的典范。在北伐时期,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师长,虽有战功但并不突出。然而,他后来能够跻身高层,靠的是“粤军的代表性”。 ![]() 1935年,国民政府在评选一级上将时,考虑到粤系在北伐中的地位,必须有一个代表性人物。 而当时的粤系大佬李济深、张发奎、陈铭枢这些名字,不是被蒋介石打压,就是远走他乡。于是,粤军只能从“剩下的人”里挑。陈济棠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成功补位,成为粤军的“官方代表”。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陈济棠的军委会身份也帮了他的大忙。这个“神奇的组织”是当时最高的军事决策机构,能成为其中的一员,直接等同于迈进了一级上将的门槛。陈济棠在军委会里虽没有太大话语权,但却占了位置,名额既定,谁也无法反对。 ![]() 陈济棠的入选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这场评选,不完全看实力,更看站位。你能不能进名单,不光要看过去的战绩,还得看现在的位置。而一旦进入了“委员会圈子”,不管资历多浅,都有机会和大佬们平起平坐。 所以,这一级上将的名单,乍一看像是“军功评定”,实则是一场讲究平衡与分配的权力游戏。正如陈济棠的经历所说,规则不一定对所有人都公平,但对有资格坐上牌桌的人来说,胜利只需等一个机会。 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