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又名正月节、岁节等。“立”表示开始,“春”代表着春天,“立春”意味着春天开始了,地球上万物复苏了。 24节气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黄道上的24坐标,中国位于北半球,四季鲜明,我们祖先标注四季就是24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季的起始点。
《史记·天官书》有云:“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立春是“四立”之一,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宋代的张栻(shì)有一首诗《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写的是年前立春,所以叫“律回岁晚”。 立春节气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东风是春神的使者,就像散文家朱自清在《春》中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古人把东风称为俊风,风也变帅了;也称其为婴儿风,感觉很柔嫩、很温润。所以人们说,风不扎脸了,风具有润肤霜的功能了,那便是春风。初春时节,来自东南沿海的东(南)风一般会带来丰沛的雨水,对农耕十分有利,所以人们企盼东风,赞美东风。 二候蛰虫始振: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既然立春已然“蛰虫始振”,为什么要到春分才“蛰虫启户”呢?因为它们是在相对温暖的地下“始振”,是在“被窝”里舒展筋骨、施展拳脚。 ![]() 三候鱼陟(zhì)负冰:冰面开始消融,但是水面上还有碎冰片,鱼儿浮在未融的碎冰下游动。 ![]() 二候樱花。樱花在两千多年前的汉唐时期,已普遍种植。当时万国来朝,樱花随着建筑、服饰等一并被日本遣唐使带回。 三候望春花。别名辛夷,又名玉兰。 ![]() 立春节气:古人获取智慧和能量的方法 “其帝大皞(hào),其神句(gōu)芒。”是我们中国古人非常奇特的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和操作了。在孟春时节,我们的古人把已经去世的曾经非常厉害的先王,以禘礼,不断的增加他生命的能量,就是积德,使得他的生命处于一个非常高的位置。再通过这个帝的存在,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能量。大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春神。传说,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 立春节气的习俗 据《礼记》记载,每逢立春,周王亲率公卿、诸侯、大夫在东郊举行迎春大典,赏赐群臣并施惠于民。东汉以后,朝野普遍在立春举行各种迎春活动,如妇女“剪彩为燕”或以“春幡(fān)春胜”当头饰,贴“宜春”于门,等等。此时立春已不单是节气,而是节日了。唐宋时,立春日,宰相以下群臣要入朝致贺。明清时期,无论“迎春”还是“打春”,礼仪都极隆重。 直到今天,一些古老的立春习俗依然流传民间。比如,送春帖、贴春条、戴彩胜来“迎春”;交相庆贺来“拜春”等等。南方还有摸牛脚的说法,讲究“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有些地方有佩戴“迎春公鸡”的习俗,把用碎布缝制的大公鸡戴在孩子身上,取新春吉祥之意。对吃货们来说,可能顶有吸引力的就是咬春了,家家户户都要吃生菜、春卷,烙春饼炒合菜,求个五谷丰登、身体安康。 在诸多立春习俗中,颇有仪式感的应该是春官报春。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称为春官。春官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一个人站在田间敲锣打鼓,唱着迎春的赞词,到每家去报春,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或立春帖子。在这红纸油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在贵州省石阡县,春官报春的习俗依然在流传。 立春时节乍暖还寒,百草回生,百病易发。《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p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说立春以后生机勃发,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顺应立春升发之气,这是合时宜的养生之法。养护身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顺应生发。从立春开始,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力戒暴怒,更不应情怀忧郁,应心胸开阔,保持心情恬静愉悦。 2)注意春捂。阴冷莫过倒春寒。俗话说,“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之后,要保持穿暖少脱,重点保暖头颈、后背与双脚。 3)适当运动。古时春游从立春这一天开始,人们到野外嬉戏玩乐,探春踏春。各种户外活动,比如慢跑、散步、登山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立春时节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好,还要及时补充水分。 4)每天梳头百下。立春时节,人体的阳气也向上向外升发,毛孔逐渐舒展,生长迅速。春天多梳头,正顺应这一时令特点。 5)饮食上增甘少酸。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温补阳气之品,如韭菜、葱、蒜、豆豉、蘑菇、山药、蜂蜜、红枣等食物。 立春节气当天,对于方圆图会员来说,最好的养生方法当然是礼乐修身。 同时,立春这一天也是会员们最为忙碌的一天,都忙些啥?请看本期二条:立春必做六件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