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只是个历史爱好者,能被别人指出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这当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抱着学习的心态,我搜到了孙先生的作品《8年!诸葛亮为啥在平顶山?》(“悦读平顶山”微信公众号 2024年06月25日 08:01)、《平顶山有块“诸葛碑”》(新浪财经:媒体滚动2023.12.07 01:31)进行拜读。现在结合我的观点,谈一下我对“诸葛亮在平顶山8年”这一论断的看法。根据《8年!诸葛亮为啥在平顶山?》一文,孙高平先生认为诸葛亮在平顶山生活8年的论据主要有三条。第一,公元193年,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兄妹南下豫章郡,平顶山是必经之地。 第二,位于平顶山市卫东区诸葛庙社区诸葛庙遗墟,内现存有牛凤《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一通,可以证明诸葛亮的确在平顶山生活过。 第三,2006年2月13日,在郏县李口镇张店村发现的“郏县张良故里石碑”,也可以证明诸葛亮曾经在此生活。 咱先不说诸葛亮南下的路线问题,先对两块文物进行分析。 首先,牛凤《改正诸葛武侯祠记》中明确记载“既而游观山寺,有断石幢在焉,刻文仅数十字。中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高阳华里。’然后知侯之父若祖自琅琊避地,曾寓于此而葬焉。躬耕南阳,尚在厥后。祠而祀之,信有由然。”牛凤说他发现的断石幢上就十来个字,其中有“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高阳华里”一句。这句话怎么理解呢?“高阳,可能指得是平顶山市东北部的高阳山,华里是市里的旧称。简单来说,石幢上记载说这里是诸葛氏的旧坟。 但是《三国志·诸葛亮传》明确记载:“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而且位于陕西汉中勉县城南四公里的定军山下得诸葛亮墓,即武侯墓,现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个是无可否认的。 所以,这个“诸葛之旧坟墟”肯定不是诸葛亮的坟。要么是葬的诸葛亮的父、祖;要么,它就是假的。以上三种可能无论如何是证明不了诸葛亮在平顶山长期生存的。它充其量只能证明诸葛亮的父祖埋在这里。 第二,关于郏县张良故里石碑,其中的内容是:“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拜留侯。”元直,即徐庶,是诸葛亮的好友。里面明确记载建安六年诸葛亮是与徐庶来“踏贤宗”的,直白点就是踏青。据三国志记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即建安六年(201年),徐庶投奔新野的刘备。又结合《三国志 ·武帝纪》:“九月,……公南征备。备闻公自行,走奔刘表。”《华阳国志·先主志》:“公既破绍,自南征汝南。先主遣麋竺、孙乾诣刘表。表郊迎之,待以上宾,使屯新野。”可以知道刘备投奔刘表是建安六年九月才投奔刘表的,那么刘表屯新野的时间肯定不会早于九月,徐庶投奔刘备那肯定是之后了。这似乎能说明诸葛亮和徐庶在这年春天是有足够时间在平顶山踏青的。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踏青行为也不能证明诸葛亮就在此长住呀。光和四年(181年)诸葛亮出生。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17岁的诸葛亮开始在隆中隐居。期间十余年的行踪,没有确切的、直接的记录。 但是,诸葛亮家族南下,其实是有大致的时间可考的。初平四年(193年),曹操屠徐州。诸葛瑾曾凄怆地回忆:“遭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归圣化,在流隶之中。”诸葛亮此时13岁,诸葛瑾19岁。曹操屠徐州令诸葛亮一家不得不南迁荆州。《魏略》也记载徐庶“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所以,诸葛氏南下,可能在初平四年(193年)到建安二年(197年)。 如果那两个石刻确信系真实文物那只能说明(公元201年)春天,诸葛亮与徐庶赴颍“踏贤宗”,或许亦在“高阳华里”为父、祖扫墓,仅此而已。既证明不了诸葛亮在平顶山生活过,更无法说明诸葛亮在此生活达八年之久。而且,退一步讲,就算诸葛亮父祖埋葬在平顶山,因而推出诸葛亮也曾在此生活或者停留过,那也得不出“诸葛亮在平顶山8年”的结论。总之,我虽然是一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但也知道历史论证,是要讲究过硬的证据的。这样既无史书明确记载,有没有直接的出土文物支持,显然是得不出“诸葛亮在平顶山8年”的结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