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华:社区食堂(一)

 阿福根 2025-02-04 发布于上海
在结束了关于社区咖啡店的写作之后,我便开始着手调研社区食堂。这也是我此本关于社区方面著作的第二个主题。但我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只能留出相对有限的篇幅给这一部分内容,而非是写一本以社区食堂为唯一主题的专门之作,因此,不可能选取诸多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状况的社区食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和系统性的审视与分析,那将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我觉得自己可能无力独自承担。所以,我只好放弃这一想法,转而考虑选取其中的某一家,作为个案来加以研究,这样或许可以轻松点。但问题接踵而至。因为我必须回答三点:其一,如何选取?其二,为什么要选取“这家”而不是“那家”?其三,“这家”的“典型性”或者“代表性”又在哪里?

我深知,要想完全令人满意和信服地回答上面这三点,其实非常困难。这也是个案研究经常会遇到的质问抑或拷问。依我的经验,个案研究者在不少场合都难以应付甚至招架此类质疑,只好吞吞吐吐、含糊其辞,场面局促且尴尬。于是,其得到的忠告建议是:“还需要好好思考”。当然,个案研究本身一直以来便备受这样的质疑。即便个案研究者自以为业已很好地回应了这些问题,但在审阅者看来,依旧不能打消内心的所有狐疑。个案研究似乎总是有点不是那么令人放心。这也是个案研究最常面临的普遍窘境。连我自己在审阅或评阅他人的个案研究成果时,也常常多少带有这样的疑问,即使评阅或审阅通过,也依然不能完全消除此类怀疑,即彻底说服我。给出的分数是一回事,心中暗里有所置疑又是另外一回事。人们似乎更愿意看到或者倾向于认可满眼皆是数据、图表、编码之类或是“全局性”、“总体性”的研究呈现,认为那样更加“科学严谨”或“全面系统”。而“科学严谨”和“全面系统”,意味着“可靠性”。个案只是某个“点”,由这个“点”能不能及到“线”,最好还能继而再由“线”上升至“面”,从而证明选取这个“点”来加以研究,是“深有价值的”和“深有意义的”,是个案研究始终无法摆脱的“追问式受刑”的宿命。否则,就很容易便被视为(或者斥为)只属“孤例”,缺乏必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遭致否决。

实际上,个案研究如果能够及到“线”,就已经相当值得嘉许了。因为现实情形实在是太复杂。同样一桩事物,其中可以包括(包含)许多子类,某个具体的“点”,则又是某个子类下的细类,因此,这个具体“点”所反映出的,更多的是之所属子类的状况,而难以甚或无法反映其它子类的情况,更难以抑或无法上升到能够藉此映射出整件事物的程度和地步。尽管子类与子类之间互有关联,但毕竟有所区别,不然就没有必要作为不同的子类情形存在并被识别和区分出来,直接便可以合并为同一子类了。

我啰里啰嗦说这么一大堆的原因,是想声明,既然我深知个案研究在“总体代表性”方面可能存在的某些“先天不足”或是“天然缺陷”,便不会痴心妄想,试图将接下来对于这家社区食堂的一系列陈述和分析,视为是对“社区食堂”这一事物的“总体概括”式的、“全面反映”式的和“整体把握”式的描绘。我没那么大的雄心壮志,诚实地说,也没有这般能力。我研究的,只是某一具体社区食堂。我只想通过对这家社区食堂的解剖,提供些参考和启发。倘若侥幸能达成这一点,我便很高兴、也很知足了。如果能再进一步,为该社区食堂所属同一子类的其他家贡献出些许借鉴,那更是求之不得、惊喜不已。但能否实现,最终的评判权和裁定权不在我手,而在读者。当然,从我自己来说,我会尽力做好自身该做的事情,至少,不要令牺牲宝贵时间不吝赐读的人们太过失望。

下面,我将首先尝试回答前面提到的这三点。

一是怎样选取。很荣幸,这家社区食堂的负责人是我的多年好友,当我向其提出想要前往参观拜访时,其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且,明确表示愿意向我提供有关该食堂经营和运营方面的诸多真实具体的信息和资料。这些信息与资料通常是不对“外人”公开的,换言之,只有“熟人”才能获得即有资格和有机会得到。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我再一次体会到了“熟人”的益处。因为倘若无法得到真实信息,分析和研究将会无可避免地受到“污染”,导致得出的结论也将由此扭曲变形,不仅反映不出真正的样态,同时造成研究的价值严重受损和走样。一方面,好友身份令我能得以便利地切入并顺利展开调研,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取到真正有用和有效可信的资料,这对研究来说,实在是太关键了。

二是因何选取。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以选择这家社区食堂作为研究对象,出于两点原因,绝非随意或胡乱选择的结果。这两点原因,既是该社区食堂颇有特点(特色)之处,也是特别吸引我、引发了我高度兴趣以至于想一探究竟的主要因素。其一,该社区食堂是由一家社会组织承包运营的。与不少的社区食堂乃是引入纯商业性质的外部资源如酒店等进行经营不同。其二,在人们的日常印象里,社会组织是以提供社会服务为主的,而社会服务与商业经营有着较大差异。如果社会组织去运营仍含有一定商业性质(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否则社区食堂将无法生存,只能完全依赖于政府资金支持,这是难以想象的、也是难以持续的)的社区食堂,在经营效率方面是否不如深谙商业生存和市场运作之道的酒店?然而,这家社区食堂目前的日均客流量已达并稳定保持在350-400人次左右,如此规模的客流量,不仅相当可观,而且,纵观我对自身所在城市多家社区食堂的了解,十分少见。该社区食堂开业未满一年,便已基本实现收支平衡。为什么会如此?这家社会组织究竟是如何运营该社区食堂的?其中是否有何秘诀或值得参考借鉴的经验和做法?这两点,是我特别想搞清楚并将之写出来的。

其三,“典型性”或“代表性”在哪里。据我所知,当下有不少社会组织都在努力尝试有所转型,不再完全依赖政府购买项目“输血”,而是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我“造血”。其中,又有一些社会组织也想以承包经营社区食堂的方式,达到以之作为自主“造血”一部分的目的。我所研究的这家社区食堂或许可以成为可资参考的某种样本,提供某些启示或是启发。因此,当我在呈现这家社会组织是如何运营该社区食堂的过程中,将不仅展示其间的某些特殊之处,更多地,将揭示现象背后所蕴含、可能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逻辑、机理和机制。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特殊之处即绝对的本地性或在地性因素,或许难以复刻或无法复制,但某些普遍性的逻辑、机理和机制,却是可以超越地理和区位,给人以启迪的。我在这里所指的,并非日常意义上所说的那种所谓“示范性”,而是在我看来,某种可能的“广谱性”。我认为,这才是我写下该部分文字的标靶和意义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