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不好惹”的人,都是“隐学”高手

 徐泽权 2025-02-04 发布于陕西

有所谓“隐学”,就必有所谓“显学”,这是二元思维主导下,必然的产物。

换句话说,就是显学是与隐学相对的一种文化,是基于隐学的某些质地而生产出来的,用以光明正大对峙,或者是打压隐学的一种策略罢了。
于是,隐学之所以要“隐”,就在于其某些质地是不被接纳的,或者是不合时宜的,但它又可能是某种锋利的、直达本质的,或者是一针见血的东西。
而显学之所以要“显”出来,就在于其质地是具备了某些较大的现实效用的。任何有现实效用的东西,都必然会携带有偏好。一如需要以尽可能的方式去显出来的显学,其最大的偏好,往往都是指向共识的。
因为,越是需要以明确的手段表征出来的,越是需要被更大规模群体接受的东西,往往越是指向一种一致性的诉求的。
因此,所谓“显学”,就是那些谁都有机会接触的,甚至是以尽可能多的路径,以促使更大规模个体接触到的东西。
于是,往往是“显学”越强悍,“隐学”便越无立锥之地。但也往往是在这个时候,越说明了隐学的某些质地对显学所推崇的东西,构成了可能的极大的冲击。

01
“显学”讲共识,“隐学”趋于个体智慧。
显学之显,基于两个层面:
其一、是表征层面的显,无论是表征形式,还是表征路径,以及表征程度,都极力追求触手可及,浅显易懂,也即以无障碍流通为终极目的。
因此,越是流通覆盖面广,流通力度大的东西,往往越隐匿着“显”的诉求。
其二、是价值指向的显,始终偏好某种普适性和共通性,也就是所谓的共识,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是某种相通的、差不多的思维模式。
也就是说,但凡显学,实际上,最后都会进入到以笼罩式的环境压力,去驱使他者不得不进入到显学的思维范畴。
因此。显学建构的目的,始终在于形成某种通用的认知模式,更是以强大的普适性去压制那些“例外”。
而隐学之隐,也必然具有两个层面的隐喻:
其一、是流通层面的隐,因此,其表征模式相对就必须是隐晦的,甚至可能是艰涩的。就像禅语,是需要去悟的。
而悟,讲究的是因缘际会,讲究的是个体智慧。因此,大部分人是无法企及的,一窄门,能踏进一脚的,终究寥寥。
其二、其价值指向,往往是通往内求的。而内求,则必然与共识背道而驰。
就像所谓的出世入世,显学求共识,是为入世;而隐学,趋于个体智慧,则是先完成出世,再图入世。
这两者的区别,核心要害即在于,前者是被入世,手无寸铁;而后者是一手慈悲,一手钢刀。

02
窥见“隐学”,方能穿过“显学”。
因此,隐学和显学,总是会以某种参差对照的方式存在。窥见隐学的个体,才能以审视的姿态,观察到显学中的某些强悍的东西。
而那些强悍的东西,往往可能是某种日常。被称为日常的东西,往往是那些普适性极其强悍的东西。越是日常的东西,越是以强悍的环境压力来作为“认知模式”的支撑。
比如,一个个体如果不合群,那么,就可能会被他者指认为是清高,或者是性格孤僻,总之,是趋于负面评价的。
我们的文化,似乎一直在鼓励个体要参与集体活动,要多交流,多沟通,多交朋友。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当个体进入到群体时,才能为研究该个体,提供一个参照系。
一个人,如果朋友很多,那么,这个人大概率是没有智慧的。而聪明太过,大概率就会成为小人。
一个总是在应付外界要素的人,始终是出于能量外泄的处境中的。因为,他不得不把精力用于研究他者,研究利害。就像开会,一大群人讨论一件事,总是没有结果的。
因此,窥见隐学的人,往往都是在以尽可能的方式,减少与他者的链接。一切的修行,都是个体自身的实证。任何实证,都不是靠他者给的意见,也不是靠他者给的恩惠能达成的。

03
于是,窥见隐学的人,一定是实证过的人,是懂得窄门的险要,以及必入窄门,方可见心的人。
对于这些人而言,他者,不过是偶然的因果,不过是噪音,就像显学,始终都是他者强烈偏好下编织的世相。
这些世相,在隐学面前,始终是透明的。于是,所谓的修行,不过是穿过显学的万相,达成自觉,而后以无相之心法,窥见了那始终岿然不动的隐学之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