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战国七雄中的韩、楚很少被后世政权作为国号?

 茶香飘万里 2025-02-05 发布于山西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分别秦、楚、齐、燕、赵、魏、韩,而在战国以后,有前(后)秦、南(北)齐、曹魏、北魏、前(后)燕、前(后)赵这些后世影响力比较大的王朝把它们作为国号,唯独楚、韩却很少被用,这是为什么呢?

在中国历史上各大小政权关于国号的选择,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陈霸先用姓附会陈国)以及金以后(金元明清),大体遵循以下两种原则: 1.以发迹地/割据地名定国号,自然就是沿袭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地方的国名,比如北宋、后梁等等。 2.以所封爵名定国号的,曾被封为X公、X王,建国后就以此为国号,比如隋、唐等等。 第二点大多时候也遵循第一点,即在哪发迹就会以该地点古称封爵。 而韩国却是在于这两条规则它都很难适配上。

战国时期韩国的疆域大体上在今天的山西南部(东南)以及河南北部,然而尴尬的是,山西东南部这块地,人家很不想叫“韩”,其实晋东南地区战国时期就叫“上党”,比如北魏的长孙家就被封为上党王,高欢七子高涣也被封为上党王,而唐朝以后,这块地又有了另外一个称呼“潞”(因潞氏部落),所以唐朝有“潞王”,即使到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一开始的封爵就是潞王。 所以总结就是山西东南部这块地和“韩”没啥关系,人家不用,要么用“上党”和“潞”,或者找旁边更强的“赵”,亦或是上级的“晋”,甚至还有什么“周”“宋”“郑”等等也可以竞争… 而河南北部,历来就是中原的核心之地,且也是四战之地,而且地处长安和洛阳两大政治中心的中间,这种核心之地是历朝历代重点管控区域,发家割据很难。

其次,由于“韩国”在战国时期从来没有强大过,即使是申不害时期那也只是“小康”水平,属于诸侯中吊车尾的存在,甚至韩国连自己最后的国都“新郑”都无法摆脱其前身“郑”的命名(后来叫颍川),可见其影响力之弱,而且其地盘可选择的其它名字太多,比如魏、梁等等,所以历朝历代的权臣也不会选择“韩”作为自己的王公名号。 以上就是“韩”为什么很少被后世政权作为国号,来源于其本身。 而楚国则恰恰相反,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第一梯队的顶级大国,为什么也很少被后世政权作为国号? 楚国倒霉在后世,其实有一点幸存者偏差的意思,即有某个强大的政权使用了某个国号。比如和“韩”同生态位的“赵”,在都有上级“晋”的存在下,“赵”就被两个五胡十六国的割据政权(前赵和后赵)使用了,可谓幸运;同样弱小的“燕”,也仅仅是因为五胡的慕容鲜卑使用。

所以楚国是真倒霉,这是因为后来以他为名的前四个政权带来的。 1.张楚,即陈胜建立的政权,仅维持一年; 2.后楚,就是秦末义帝熊心的那个,过程和结局都很惨,时间也短; 3.西楚,项羽的政权,历史上最顶级的失败者; 4.桓楚,说来好笑,如果不是桓玄搞了个“楚”了,刘裕是很有可能使用“楚”这个国号的,结果便宜了“宋”。 以上这四个政权出来,“楚”不说烂大街吧,那也是名声臭了。

当然后来还有人不信邪,林士弘曾在隋末称楚帝,活动范围基本在江西不到几年就被灭了;五代有个马楚,也是弱鸡,连皇帝都没有自称,仅仅是楚国王;到了北宋靖康之难后,金人扶立原北宋太宰张邦昌建立了个傀儡政权,国号“楚”,一般叫他“伪楚”,所以“楚”彻底臭了已经。 这就是“楚”的倒霉,如果楚汉争霸项羽赢了,亦或是刘裕用了“楚”,那么就不一样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