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曾国藩传》顿悟:决定人生成败的,不是你有多大背景,也不是你学历多高,更不是你运气多好,而在这六戒

 何圣君 2025-02-05 发布于上海

说起曾国藩,我想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不过,他可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厉害的。要是翻开《曾国藩传》,你就会发现,他其实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曾国藩的三次压力事件。

第一次  考秀才

曾国藩从十四岁开始考秀才。十四岁差不多是我们这个时代初中生的年纪,考秀才也可以约等于中考。但他连考6次都没被录取,甚至第6次考试直接被阅卷老师单独以“0分作文,文理不通”来当作反面教材

这如果搁我们身上,我们肯定会觉得自己不是读书这块料,说不定就去送外卖,或者当保安能少走30年弯路。但少年曾国藩也真的是个狠人,他在压力下突然觉醒了,然后在第7次中考时,终于被录取了。

第二次 官场实习

毕业后,曾国藩顺利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实习公务员,但他的官路却一点也不顺利。

小曾的情商堪忧,同一批实习生都转正时,曾国藩由于囊中羞涩,交不起份子钱,居然在翰林院大门上贴了个大字报,公开表示自己没钱,各种酒宴别叫他去

一般人可做不出这事儿,悄咪咪推诿也就算了。这么公开一表示,就好像你曾国藩是出淤泥而不染,但其他官员简直就是沆瀣一气。

这事儿就被他领导记住了,直接写了个PPT,上奏道光皇帝,说小曾不适合官场应该把他给裁员裁了。

还好后来遇到个贵人--军机大臣穆彰阿,才得以重新起用,连升四级,成为翰林院的五品侍讲。

第三次 和太平军干仗

清军和太平天国干仗的历史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但我们可能没学到的是,当时战争打到白热化阶段时,凡是在对待战俘问题时,凌迟处死是标配。

1854年4月,曾国藩已经是区域总监,和太平天国对峙。但曾大帅旗下全都是一帮菜鸟,而太平天国却是一批虎狼之师。这咸丰帝在总部非常焦虑,隔三岔五就Push曾国藩,曾总也只好硬着头皮上,然后,就芭比Q,中埋伏了。

在湘军溃败之际,请你想象一下,曾国藩虎躯一震,拿起大旗,从容立于桥头高喊:过旗者斩。可这声中气十足的呐喊,却并未阻止低头绕过旗杆四散奔逃的湘军。

如果你是曾国藩,你是什么感觉?

是的,你可以想象到的,曾总一咬牙,一跺脚,双眼一闭,纵身跳江。还好身边有个下属章寿麟密切观察老曾,发现不对就立刻把曾大帅捞上来。否则,历史上也就没曾国藩什么事儿了。

杀不死你的,终将让你更强大。

这次失利之后,否极泰来。曾国藩开始使用成长型思维,铸就起了他的一颗强大心脏和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智模式。

曾国藩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留下很多足迹的人,其中的“六戒”,尤其让人获益匪浅,值得细细品味。

第一戒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股市中也有一句箴言,叫做:买在无人问津时,卖在人声鼎沸处。人声鼎沸,就是所谓的“众争之地”。

曾国藩认为,所有人抢破头都要去的地方,它就变成了一扇宽门。宽门的门槛很低,可能一会儿就能速成,但能速成就必定会导致竞争,最后陷入内卷的结局。

第二戒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一幅世界名画,稍许沾上了一点墨点,你会扔掉吗?

一盘小菜,稍许沾上了一些番茄酱,那我们吃剩余未被沾染的地方就好了。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大脑的认知偏差有时候会刻意放大别人的缺点。每个人都可能在情绪波动的情况下做出过不理智的行为。

曾国藩认为,用一把小刀雕刻自己,对自己可以严苛一点,小刀就是一件利器;但用来苛求别人,那它就变成了凶器

第三戒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有人爱揭他人之短,却从不反省自身;有人爱夸耀自己的长处,却忽视了对他人的尊重。

这种行为往往源于内心的自卑与不安试图通过贬低他人来提升自我价值感。

曾国藩指出,谈论他人的缺点,实际上是在掩饰自己的不足;而炫耀自己的优点,则常常是对他人成就的一种嫉妒。

真正的智者懂得在自我成长的路上不断进步,同时也能欣赏他人的闪光之处。

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缺陷而贬低他人,也不会因为自己的优势而轻视他人。相反,他们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从中学习并促进彼此的成长。

第四戒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利可共而不可独,是说利益应该由所有参与者共同享有,而不是被某个人或某个小团体独自占有。

成大事者要顺应人性,唯有如此,团队才能保持长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谋可寡而不可众,则是指,在谋划大事件时,参与决策的人数不宜过多。人多口杂:不仅意见分歧的可能性增加,还容易造成计划的泄露。

这就是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第五戒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一生阅人无数,他发现,能成事的人和烂泥扶不上墙的人都有各自的画像。

比如,失败者就有两个典型的特质,一个是懒,一个是傲。

所以曾国藩在他儿子曾纪泽新婚的第一天,就给他写了一封家书说了三件事儿:

第1,要早起;

第2,做事儿要有恒心;

第3,走路要厚重一点,别飘。

看到这段,我在想,如果曾国藩那会儿有行为设计心理学的工具,那是不是就更好了

第六戒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识,是什么?

是认知,是能量。

才,又是什么?

是知识,是能力。

认知比知识更重要,能量比能力更关键。

知识只是你知道什么,认知则是你践行了什么,你只有践行了,获得体感了,你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这句话更有智慧,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可以接受的,无法改变又无法接受的,那就请放一放。

放一放,是放过对因果的执着,放一放,也是放过自己。

最后的话

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想一夜暴富,猛龙过江,高歌猛进。而曾国藩则喜欢“结营寨,打呆仗”,慢慢来,比较快

曾国藩的人生成就,是一寸一寸走出来的;他的被我们后人记住的事迹,也是一点一点做出来的。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曾国藩一样,日拱一卒,每日都有寸进。

相关文章:成大事者,都拥有的五维思考法

上一篇:不受力的父母,才有不强势的勇气

凡是购买过我任何一本书的读者,可以免费加入我的“5点读书会”。如果你对学习感兴趣,有志于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也想要终身成长,我将邀请你加入

请现在就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我们吧!

添加时,请备注“5点读书会”

如果你还未曾购买

很想加入

可以对照以下书目

对,这些都是我已出版的书

扫码,在我的小店内下单

并私信我下单截图

我将邀请你加入“5点读书会”

本文由俊整理

观点为 以先完成54本书为小目标

目前已出版12本

已写完19本的畅销书作者 何圣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