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杨守敬的《学书迩言》的第三部分。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19】 至若曹全之流美,白石神君之柔润,已至汉季,古意稍漓。然三国之孔羡、范式、上尊号、受禅表,下笔如折刀头,风骨凌厉,遂为六朝真书之祖,学分书者从之入手,绝少流弊。伊墨卿、陈曼生所以独出冠时,姚伯昂力摹曹全,终落次乘者,此也。 【今译19】 至于曹全碑的优美流畅,白石神君碑的柔和温润,已经到了东汉末年,古朴的意味稍微淡薄了一些。但是三国时期的孔羡碑、范式碑、上尊号碑、受禅表,下笔就像折断的刀头一样,风格刚健凌厉,于是成了六朝楷书的源头。学习隶书的人从这些碑刻入手,就很少会有弊病。伊墨卿、陈曼生之所以能在书法上脱颖而出、超越当时的人,以及姚伯昂极力临摹曹全碑却最终只能算二流水平,都是这个原因。 【原文20】 晋人分书,如孙夫人、太公吕望表,继述汉人,应规入矩,未可以时代为轩轾。好大王碑近时出见,醇古整齐。此外汉、晋墓砖,工拙不一,然时既近古,虽工匠为之亦有古意。此亦如汉印,虽寥寥数字,皆可作小碑版观也。 【今译20】 晋代人写的隶书,像《孙夫人碑》《太公吕望表》,继承了汉代人的写法,很守规矩,不能因为所处时代不同就评判它们谁好谁坏。《好大王碑》是近些时候才被发现的,风格醇厚古朴,十分整齐。另外,汉晋时期墓砖上的文字,水平有高有低,不过因为时代距离古代比较近,就算是工匠写出来的也带有古意。这就跟汉印一样,虽然字数不多,却都能当作小碑版来看待。 【原文21】 真书(即楷书),入碑版之最先者,在南则有晋、宋之小大二爨,在北则有寇谦之华岳、嵩高二通,然皆杂有分书体格。可知锺、王之真书,当时只以供简帖,不以入金石。厥后渐趋整炼,如刁遵、高湛等志是其验。 【今译21】 楷书最早出现在碑刻上的,在南方有晋代、宋代的大小二爨碑,在北方有寇谦之的《华岳庙碑》和《嵩高灵庙碑》,但这些碑上的字都掺杂着隶书的写法。由此能知道,钟繇、王羲之的楷书在当时只是用来写书信之类的,并没有用在金石碑刻上。在那之后,楷书慢慢变得规整精炼了,像《刁遵墓志》《高湛墓志》这些就是例证。 【原文22】 北魏张奢、贾思伯,淳古遒厚,虽剥蚀过甚,而所存完字皆为至宝。大公庙碑、张猛龙碑,整炼方折,碑阴则流宕奇特;李仲璇间杂篆体,而精劲绝论;敬使君碑,化方为圆暗用篆笔,而流美无对;孝文吊比干墓,瘦削独出,险不可近,皆北碑之杰作也。 【今译22】 北魏时期有不少精彩的楷书碑刻:张奢和贾思伯的碑,古朴醇厚又遒劲有力,虽然碑上的字被侵蚀剥落得很厉害,但留存下来完整的字都是极其珍贵的;《大公庙碑》和《张猛龙碑》,字体规整硬朗、有棱有角,碑阴部分的字却写得流畅又奇特;《李仲璇碑》夹杂了一些篆书的写法,不过写得精妙绝伦;《敬使君碑》把方笔变成圆笔,暗中运用篆书的笔法,写得流畅优美,没有能与之相比的;《孝文吊比干墓》的字写得很瘦削独特,险峻得让人不敢靠近。这些都是北碑里的杰作。 【原文23】 北魏造象,至今存者盈千累万。其最佳者:有龙门之始平公、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谓之龙门四品,后又增至二十品。迩来学北碑者大抵皆从此入手,遵义莫友芝、会稽陶濬宣,其最佳者。 【今译23】 北魏时期的造像,留存到现在的数量成千上万。其中水平最高的,有龙门石窟的《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人们把它们称作“龙门四品”,后来又增加到了“龙门二十品”。近来学习北碑书法的人,大多都是从这些入手的。遵义的莫友芝、会稽的陶濬宣,就是其中学得很不错的人。 【原文24】 北魏墓志,若刁遵之行间茂密,司马升墓志之务贵高古,司马景和妻之风华掩映,高湛之骨格整炼,郑道昭之舒展自如。张黑女墓志,道州何氏所藏,此海内孤本,近日上海有玻璃版印行。《崔敬邕墓志》,文字并美,而拓本罕传,近有石印本。云峰郑道昭诸碑,遒劲奇伟,与南朝之瘗鹤铭异曲同工。 【今译24】 北魏的墓志也各有特色,像《刁遵墓志》字里行间显得很茂密;《司马升墓志》致力于追求高雅古朴的格调;《司马景和妻墓志》风采神韵相互映衬,十分美妙;《高湛墓志》字体的骨格结构规整精炼;《郑道昭墓志》书写起来舒展自如,别有韵味。《张黑女墓志》被道州何氏收藏,这可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孤本,最近在上海有用玻璃版印刷发行的版本。《崔敬邕墓志》,文字内容和书法都很出色,不过它的拓本很少流传,最近有了石印本。云峰山郑道昭所写的那些碑,笔力遒劲,风格奇伟,和南朝的《瘗鹤铭》有着殊途同归、各有妙处的感觉。 【原文25】 北齐泰山石经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又如西门豹祠堂、唐邕写经诸石刻,皆是一家眷属,若杨太真之肥不伤雅,皆北齐杰作。 【今译25】 北齐时期的泰山石经峪,把一尺见方那么大的字写得如同创作小楷一般,笔法舒缓从容,丝毫没有那种剑拔弩张、刻意逞强的痕迹,在写大字(擘窠大书)方面,这堪称是最高的典范了。还有像西门豹祠堂、唐邕写经等诸多石刻,它们的风格就好像是同一家族的一样,很相似,就好比杨贵妃(杨太真)虽然体态丰腴,但并不损害其优雅气质那样,这些都是北齐时期的杰出作品。 【原文26】 北周之匡喆刻经颂,飘逸宽绰。包慎伯未见小铁山、冈山、尖山诸全刻,但见文殊般若一碑,遂以为香象渡河,无迹可寻,定为西晋人之作,误也。又如北周赵文渊之华岳庙碑,如古松怪石,绝不作柔美之态,亦命世创格,宜其名震一代,惟习之者少,遂至声称寂然。同时有曹恪碑者,用笔如斩钉截铁,结体尤古,皆命世之英也。 【今译26】 北周的《匡喆刻经颂》,风格飘逸又显得宽绰大气。包世臣(包慎伯)没见过小铁山、冈山、尖山这些地方的全部石刻,只看到了《文殊般若碑》,就觉得它如同香象渡河,高深莫测、无迹可寻,还判定它是西晋人创作的,这是错误的。又比如北周赵文渊写的《华岳庙碑》,就好像古松怪石一样,绝对没有那种柔美娇弱的姿态,也算得上是名震一时、开创独特风格的作品了,只是学习它的人比较少,以至于名声渐渐沉寂了下来。同时期还有《曹恪碑》,用笔就像斩钉截铁一样干脆利落,字的结构尤其古朴,它们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佳作。 杨守敬的《学书迩言》第三集就到这里,请继续收听阅读下一集。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