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守敬《学书迩言》之六

 吕剑藏书 2025-02-06 发布于山东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杨守敬的《学书迩言》的第六部分。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46】

王知敬书卫景武公,气质略小而精劲不懈,亦一作者;又有所书金刚经一碑,则石质钝拙,不足传其面目矣。

【今译46】

王知敬书写的《卫景武公碑》,整体的气度格局稍显小了些,不过字写得很是精劲,始终保持着一种严谨不懈怠的状态,也算得上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的创作者了。另外,他所书写的《金刚经》那通碑,可惜碑石的质地比较粗糙笨拙,没办法很好地展现出他书法的真实风貌来。

【原文47】

王徵君口授铭,易长为匾,自负不凡,然能自出机杼,自是豪杰之士。

【今译47】

王徵君写的《口授铭》,把字的形态由长变扁,他对自己的这种写法很是自负,觉得与众不同,不过他确实能够别出心裁、独创新意,也算得上是一位豪杰之士了。

【原文48】

畅整之清河公主碑,具体薛曜,超迈罕匹。其题额篆书,飞动流丽,固当出李少温上。

【今译48】

畅整所写的《清河公主碑》,很具体地体现了薛曜书法的风格特点,并且达到了一种超越常人、罕有与之匹敌的境界。这通碑的碑额篆书,写得飞动流丽,本来就应当比李阳冰(李少温)的篆书还要出色。

【原文49】

宋儋之道安禅师碑,体兼行楷,别出门庭,自是开元间体格,在各家后露头角,故自不凡。淳化阁帖收其一帖,杂于魏、晋人中,知王著之陋也。

【今译49】

宋儋写的《道安禅师碑》字体融合行书和楷书特点,开创独特风格,有开元年间书法特点,在众多大家之后还能崭露头角,挺不一般的。《淳化阁帖》把宋儋一幅字混在魏晋人作品里,可见编帖的王著见识浅陋。

【原文50】

李北海独出冠时,李思训碑风骨高骞,李秀碑雄浑深厚,麓山寺碑用笔结体在二碑之间,董香光所谓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者,最有微契。他如端州石室记、灵岩寺,或石质不佳,或缺损过甚。

【今译50】

李邕在当时出类拔萃,他的《李思训碑》高雅大气,《李秀碑》雄浑深厚,《麓山寺碑》用笔和字结构介于前两碑之间。董其昌说王羲之字像龙,李邕字像象,挺贴切的。他的《端州石室记》《灵岩寺》要么石质不好,要么损坏厉害,影响作品呈现。

【原文51】

李秀碑,今原石只存二柱础。道光临川李氏得全本,重刻于京都法源寺,其后裔复石印之,近日上海又以南海孔氏残本用玻璃版印之,北海之精神手腕,愈现于人间矣。

【今译51】

《李秀碑》原石只剩两个柱础了,道光年间临川李氏得到全本,在京都法源寺重刻,后人又石印,最近上海用南海孔氏残本玻璃版印刷,让李邕书法神韵更能被大家看到了。

【原文52】

徐季海当时之书名不在北海下,顾所作不空和尚碑、大证禅师碑,体近平实,无矫健不群之致;嵩阳观分书,虽丰碑巍峨,笔力实不足以赴之。

【今译52】

徐浩当时名气不比李邕小,可他写的《不空和尚碑》《大证禅师碑》风格平实,没矫健出众韵味。他写的《嵩阳观分书》那碑虽高大壮观,笔力却和碑的气势不匹配。

【原文53】

颜鲁公书,气体质厚,如端人正士,不可亵视。宋广平碑,昔人拟之瘗鹤铭,今亦多剥蚀。今存者如元次山、郭家庙、殷君夫人、李元靖、八关斋,体格虽小有异同,而大致不殊,惟藏怀恪稍嫌瘦削。

【今译53】

颜真卿(颜鲁公)的书法,气质雄浑、质朴厚重,就好像是品行端正的君子一样,让人不敢有轻慢亵渎的想法。《宋广平碑》,过去有人将它比作《瘗鹤铭》,如今这碑上的字大多也已经剥落侵蚀了。现在留存下来的,比如《元次山碑》《郭家庙碑》《殷君夫人碑》《李元靖碑》《八关斋记》,它们的字体风格虽然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大体上是相似的,只有《藏怀恪碑》稍微显得有些瘦削单薄了些。

【原文54】

颜家庙、东方画赞字近栉比,重开失真。多宝塔碑虽为少作,实已别开生面。中兴颂雄伟奇特,自足笼罩一代。大字麻姑仙坛记,原石久佚。

【今译54】

《颜家庙碑》《东方画赞》里的字排列得较为紧密,就像梳子齿一样,重新翻刻之后,失去了原来的神韵。《多宝塔碑》虽然是颜真卿年轻时的作品,可实际上已经开创出了独特的风格。《大唐中兴颂》气势雄伟、风格奇特,足以在当时的书法领域称雄。大字《麻姑仙坛记》的原碑石头早就遗失不见了。

【原文55】

柳诚悬书,平原以后莫与竞者。和尚碑天骨开张,虽不善学者,流为犷悍,然如苻璘碑、魏公先庙、刘沔、冯宿,皆敛才就范,终归淡雅。高元裕一碑,尤为完美。自斯厥后,虽有作者,不能自辟门户矣。故余撰楷法溯源,以唐代为断。

【今译55】

柳公权(柳诚悬)的书法,在颜真卿之后,就没人能和他相比了。《和尚碑》的风格开阔大气,不过那些不善于学习的人照着学,容易变得粗野凶悍。然而像《苻璘碑》《魏公先庙碑》《刘沔碑》《冯宿碑》这些,都是收敛了自身的才情,遵循规范来书写,最终呈现出淡雅的风格。《高元裕碑》尤其完美。从这之后,虽然也还有写书法的人,但是都没办法再开创出独特的风格、自成一派了。所以我撰写《楷法溯源》的时候,就把唐代作为截止的界限了。

【原文56】

行草入碑,自唐太宗晋祠铭始。李英公、李光颜碑虽有流传,而传习者少。怀仁集右军圣教序最为学者所宗,下至吴文,亦称集右军,面貌又自不同。

【今译56】

行书、草书被运用到碑刻当中,是从唐太宗的《晋祠铭》开始的。李勣(李英公)、李光颜的碑刻虽然也有流传下来的,但是去学习、临摹它们的人比较少。怀仁和尚所集的《王羲之圣教序》最受学书法的人推崇,往下到了吴文,也称自己的作品是集王羲之的字,不过面貌又和怀仁所集的有所不同。

【原文57】

夫右军之书,在唐代虽流传甚多,何能集为一碑大小咸宜?知其必多假借。惟怀仁等笔力既高,书学亦邃,遂尔风靡一时。然院体之称,亦为有识者所讥。

【今译57】

王羲之的书法,在唐代虽然流传的数量挺多的,怎么可能把它们收集起来凑成一通碑,并且大小还都合适呢?由此可知这里面肯定有不少是借助别的方式(比如模仿、拼凑等)来完成的。只是怀仁等人笔力高超,对书法的钻研也很深,所以这碑刻出来之后,一时间非常流行,广受大家喜爱。然而,“院体”这样的称呼,也遭到了那些有见识的人的讥笑批评。

【原文58】

宋人书碑,多杂行草,蔡忠惠洛阳桥最为整饬,然以视鲁公中兴颂,邈乎远矣。东坡罗池庙碑,端庄流丽兼而有之。

【今译58】

宋代人写的碑刻,大多掺杂着行书、草书的笔法。蔡襄(蔡忠惠)的《洛阳桥碑》在这些当中是最为规整严谨的了,不过要是拿它和颜真卿(鲁公)的《大唐中兴颂》相比,那可就差得远了。苏轼(东坡)的《罗池庙碑》,既有端庄的气质,又兼具流丽的韵味。

杨守敬的《学书迩言》第六集就到这里,请继续收听阅读下一集。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