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约13000字,读完预计需要15分钟+,建议收藏后阅读。 一直没有写周朝王室的背景知识,一来因为《古文观止》选文开始于东周,选文和周王室并没有强相关性;再者,要写周室就无法避免陈述它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往来,关系网络会罗织的庞大而繁琐,很容易偏离文章的中心。 在当前,本号已完成了几个重要诸侯国的背景知识介绍、相关事件文章推文,而且按《古文观止》顺序也出现了周室相关的文章,介绍周王室的时间节点也不约而至。 本文按照周室各天子的先后顺序,从文王求贤到前249年秦灭周,串起了整个周朝的前前后后,与各诸侯国相关的事件也添加了文章链接,方便拓展阅读,本文篇幅相对较长,若有谬误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望留言/私信提醒指出。 ![]() 诗经·大雅·文王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迁于周都洛邑。 轩辕黄帝第17世孙,周太王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领族人由豳[bīn]迁到岐山下的周原,“复修后稷、公刘(周始祖)之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 公亶父有长子曰太伯,次曰仲雍,少子季历,季历年小即显才德,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瑞之兆,颇得古公亶父的器重。于是季历之兄太伯、仲雍便奔江南,建立吴国(见🔗吴国篇),以便季历立为储君,再传位于姬昌。 季历继位后,遵循公亶父之法,笃行仁义,同时加强与商的政治互信,入朝商王武乙。商王武乙期间,季历“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商王文丁时又先后攻伐燕京之戎、余吾之戎。周侯季历伐戎有功,商王文丁忌惮,先嘉其功而杀之,商周关系恶化。 《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 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 季历死后,文王姬昌继位,是为西伯昌。姬昌勤政爱才,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商纣王朝的贤士前来投奔,“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另有记载,西伯将出猎,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悦,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所以便称吕尚(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军师。 ![]() 文王求贤图 当时商纣王帝辛的亲信谗崇侯虎诬陷姬昌:“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乡之,将不利于帝”。商纣王囚西伯于羑里。 姬昌长子曰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质,为纣王驾车。纣王烹杀伯邑考,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周姬昌,说:“圣人当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纣王:“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后来,姬昌的僚臣闳夭等人找来了美女奇物和好马献给帝辛,帝辛才释放了姬昌。姬昌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不少诸侯背叛了帝辛而来归服,姬昌的势力不断壮大。 姬昌崩逝后,其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载。 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继续利用商朝暂时无暇西顾的良机向东扩张,周国日益强盛。 而纣王帝辛耗巨资建鹿台、矩桥,造酒池肉林,使国库空虚。宠信爱妃妲己以及飞廉、恶来(秦国和赵国的祖先,见🔗秦国篇(1))等一帮佞臣,妄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造成诸侯臣属纷纷离叛。 之后纣王帝辛杀了叔父比干,囚禁了另一个叔父箕子,另一些被牵连的贵族如纣王长兄微子(宋国开国国君)等则审时度势,投奔了周国。武王认为殷商已是分崩离析,众叛亲离,征伐纣王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于是,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尚书·牧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昬弃厥肆祀弗答,昬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姦宄于商邑。今予发(姬发)惟恭行天之罚... ... ![]() 武王牧野,实抚天下 之后武王便率大军杀向商都朝歌,一路上势如破竹,双方军队就在牧野附近摆开了阵势进行决战。两军刚一交锋,民众就掉转矛头,倒戈投降,配合周军攻打商军,纣王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牧野战败,纣王逃回朝歌自焚而亡。《诗经·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 自此延续了500多年的殷商王朝,随着纣王的自焚而灭亡,史称武王克殷。武王听取周公旦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为了防止武庚叛乱,在朝歌东部设立卫国,以管叔鲜为卫王;西南部为鄘国,使蔡叔为鄘王;北面为邶国,使霍叔为邶王,共同监视武庚,合称三监。 武王灭商后,还师西归,在他新迁的都邑镐京举行盛大典礼,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周武王追封父亲姬昌为文王,并分封诸侯。 ![]() 分封诸侯 为了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区,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封邦建国,以屏宗周”,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先后分封的有鲁、齐、燕、卫、宋、晋、虢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也是中国许多姓氏的源头。 ![]() 克殷三年后(约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武王的王后为齐太公吕尚之女邑姜,育有二子,姬诵(周成王)、唐叔虞(晋国开国诸侯),姬诵继位,为周成王,由于成王年幼,天下初定,叔父周公旦惟恐诸侯叛周,于是乃亲自摄政,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 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就散布谣言,说周公要篡夺皇位,纣王儿子武庚见机拉拢发动叛乱。三监、武庚联合东方旧属国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蒲姑及徐夷、淮夷起兵反周,叛乱势力遍及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史称三监之乱。 ![]() 周公东征 周公为巩固周朝统治,平定“三监”及武庚叛率军东征,直取朝歌,击溃武庚,攻占管叔、蔡叔治地,杀武庚、诛管叔、放逐蔡叔,贬霍叔为庶人。 为扩大东征战果,一举消灭其他反叛力量,周公进兵东南,采用先弱后强的方针,先攻徐、淮等九夷,攻灭熊、盈族17国,迁殷民于洛邑。最后挥师北上攻奄,迫使奄国投降。随之,蒲姑等国也相继降服,历时三年,周公东征胜利结束。 周公在洛水北岸营建洛邑(成周),作为周的东都,以便于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封投降周朝的商朝贵族微子启于宋,建立宋国,封周武王少弟康叔于朝歌,建立卫国,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旧地,建立鲁国,分治殷民。 周公行政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成王长,周公还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 周成王八年,周朝诸侯国唐国发生叛乱,周公旦率军平息唐国叛乱,周成王将唐地分封给弟弟叔虞 ,叔虞于是成为唐国国君,故称唐叔虞。唐叔虞死后,儿子姬燮继位,因迁居到晋水之傍,故将国号改称“晋”。 周成王在位时,将姬钊立为太子,成王临终前,担心太子姬钊不能胜任君位,于是命令召公奭和毕公高率领诸侯辅佐太子姬钊登基。周成王去世,姬钊继位,是为周康王。召公、毕公申告姬钊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 康王即位后,写下《尚书·康王之诰》遍告诸侯,宣告周文王、周武王的事业,以申诫诸侯。当时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一起辅佐周康王,由于齐、晋、鲁、卫四国与周康王亲缘较近,因此都得到周康王赐予宝器,而楚国与周康王无亲缘关系,所以没有得赐宝器,便有了🔗《子革对灵王》中楚灵王的发问“今吾使使周求鼎以为分,其予我乎?” 成王、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公元前996年,周康王去世,姬瑕即位,是为周昭王。 周昭王在位时,南方虎方、三苗后代楚蛮和扬越等南蛮部落作乱。江汉平原毗邻鄂国和曾国东产铜区,有优越的自然生产条件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汉水以东以北,诸侯林立,史称“汉阳诸姬”。商朝开辟出的南方铜路,到了周朝就依靠“汉阳诸姬”的保护,使铜料能不断的运到王室。 势力壮大起来的虎方、楚蛮和扬越等部落,必然要和周朝分封诸侯国争夺铜料,周王朝决定开始扫定中南两湖江汉平原一带。《左传》称“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国(曾国)是汉阳诸姬中最大、最核心的存在。从昭王十六年开始,周昭王亲率王师和曾国等诸侯大军南征虎方、三苗后裔楚蛮和扬越等部落。 昭王十九年,周昭王第三次率师南征,凯旋回师渡汉水时,因携带俘获的大量战利品青铜(孚金),遇到天灾导致桥梁垮塌,坠入水中,死于汉水之滨。所以有了在🔗《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中齐国管仲向楚国质问“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周昭王因桥梁垮塌而淹死,国威也因此而受影响。在此后几百年的历史中,楚蛮部族不断被周成王时分封的楚国兼并,到楚成王时,楚蛮作为一个族群不再存在,而楚国逐渐发展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替代了原来的曾国的地位。(见🔗曾国篇) 周昭王崩后没有向诸侯告丧,宗室诸侯拥立周昭王长子姬满继位,是为周穆王。接周昭王南征,周穆王时继续保持向外扩展的态势,并开始对北方犬戎采取主动攻势。 周王朝西方边远地带的犬戎属于周的“荒服”(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成为甸服,环绕天子建立起来的列国为侯服,侯服之外为绥服或宾服,其外是要服和荒服。与五服论相匹配的制度为朝贡,其频率根据亲密程度而大有区别,甸服每日朝贡,侯服按月,绥服按季度,要服按年,而荒服则只朝贡一次),周穆王十二年,犬戎没有及时进贡,周穆王以此为由,亲自领兵对犬戎征伐。大臣祭公谋父曾提出不同意出征的意见,主张实行文王时“耀德不观兵”的政策,即以政治手段求得犬戎的“荒服”,但穆王不接受建议,执意西征。《国语·祭公谏征犬戎》 周穆王西征,周军大胜,穆王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高压的政策,导致的后果对周极为不利。《史记·周本纪》谓:“自始荒服者不至”,边远国家不再朝见周穆王,周王朝在周边外族中失去了威信,加剧了与犬戎的对立。 平定西方后,穆王继续西伐。飞廉六世孙、中国历史上著名善御者造父,传说他在桃林一带得到八匹骏马,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由造父赶车,伯夭作向导自宗周瀍水以西出发,渡黄河北上,经蠲山,渡漳水,北巡犬戎;又西行出雁门关,巡游昆仑山,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偃师献技等。《穆天子传》 ![]() 周穆王西游 昭王南征,淹死在汉水,穆王西征,又消耗了大量的财富,加重了内部剥削。穆王西巡长年不在朝,位于周王朝东南的徐国徐偃王趁机作乱,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徐偃王“僭越”称王,逾制建设都城,率领臣服于自己的诸侯攻打周。周穆王“乘八骏之马,使造父御之,发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平定徐乱后,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穆王继续东进,使东南许多方国和部落归顺于周的统治。 约前923年,周穆王姬满去世,其子姬繄扈[yī hù]继承王位,是为周共王。约前900年,周共王去世,其子姬囏[jiān]继位,是为周懿王,懿王之时,王室遂衰。 周懿王即位后,西戎侵略周境,一度兵临宗周镐京。懿王命虢公率师北伐犬戎,结果大败而归。加上在位期间发生了“天再旦”的天文现象(日出之后发生了日全食)。周懿王总觉得国都镐京对他不利,他决定将国都迁往镐京西北的犬丘,当然在新都依然诸事不顺。 周懿王认为是上天在惩罚他,终日疑神疑鬼,寝食俱废。前892年周懿王去世,太子姬燮懦弱无能,周懿王叔父姬辟方趁机夺位,是为周孝王。 《竹书纪年》载: “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命申侯伐西戎。五年,西戎来献马。” “非子居犬丘,善养马,孝王召使其主马于千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封非子于秦,为周附庸,复续赢氏族祀,号曰秦嬴。” 前886年,周孝王去世,诸侯拥立故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周夷王在位时期,周王室处于衰落阶段,因此诸侯有的不来朝贡,而且互相攻伐。 周夷王三年,纪国国君纪炀侯向周夷王进谗言,陷害齐国国君齐哀公,周夷王于是烹杀齐哀公,并改立齐哀公之弟吕静为君。自此齐纪交恶,直到齐襄公时攻破纪国方报此仇。见🔗齐国篇(1) 前878年,周夷病逝,由其子姬胡继位,是为周厉王。《太平御览》:“周孝王七年,厉王生,冬大雹,牛马死,江汉俱动。及孝王崩,厉王立,王室大乱”。 周厉王继承王位之后,非常贪图财利,重用擅长敛财的宠臣荣夷公。荣夷公教唆周厉王对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专利”,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平民进山林川泽谋生。大夫芮良夫谏厉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国语·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 周厉王不听劝谏,还是任用荣夷公做卿士,掌管国事。百姓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周厉王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巫师告谁议论,周厉王就杀掉谁。议论的人确实减少了,百姓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但同时诸侯也不来朝拜了。“道路以目,人人自危”。 厉王认为这样百姓就不会“谤王”。他得意地对召穆公(召公奭次子的后代)说:“吾能弭谤矣”。召穆公说:“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即古文观止选文《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 周厉王还是不听劝阻,公元前842年,百姓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逃到彘地,史称“国人暴动”。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便转而寻找太子姬静。召穆公将姬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国人执召穆公之子杀之”。《国语·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 在周定公(周公旦后代)、召穆公的劝解下,国人纷纷离去。此时宗周无主,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称为共和,史称“周召共和”。共和元年,即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前828年,周厉王在彘地去世。召穆公、周定公以及诸侯拥立太子静继位,即周宣王。周宣王即位后,为消除厉王暴虐政治的影响,缓和国内外不安定局面,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整顿朝政,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遗风。 厉王时,为将土地再收为国有,宣王即位后,废除了原本每年春天都必要举行的籍田典礼。某种程度上,这是宣王对土地私有的一种承认,使得人民提高了劳动积极性,也使得在厉王时期受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开始恢复。王道已衰落的周朝王室得到一时的复兴,大大提高了王室的威信,遂使周势复振,诸侯又重新来朝,史称“宣王中兴”。 周宣王开展了多项军事行动,任命秦仲伐西戎,任命方叔伐楚,任命召穆公征伐平定淮夷和徐夷。周宣王经过励精图治,拉开了西周中兴的序幕,不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一度呈现了“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的局面。 ![]() 方叔伐楚所得楚公逆钟 前817年,鲁国国君鲁武公和长子公子括、少子公子戏,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爱公子戏,想要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樊仲山父谏曰: “不可立也!不顺必犯,犯王命必诛,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也。今天子立诸侯而建其少,是教逆也。若鲁从之而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不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 ----《左传·仲山父谏宣王立戏》 废长立幼,不合旧制,周宣王不听,执意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后来导致了鲁国的动乱,公子戏继位为鲁懿公。公子括之子伯御攻杀鲁懿公,称“鲁废公”。周宣王又因此讨伐鲁国,杀死鲁废公伯御(见🔗鲁国篇(1)),经过此次事件之后,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 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其子周幽王姬宫湦继位。周幽王继位后,立妃子申后为王后,申后所生之子姬宜臼为太子。《史记·周本纪》: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周幽王贪婪腐败,不问政事,任用奸佞乖巧的虢石父为卿士,执掌政事。周幽王三年,即前779年,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宠妃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后的父亲申侯大为愤怒。 ![]() 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于是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周幽王死后,诸侯们与申侯共同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 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卫武公合力勤王,联军击退犬戎,共同护卫周平王完成东迁,史称东周,东周开始的这一年,便是春秋时期的开端。此过程在🔗郑国篇(1)已进行过描述,在此不做复述,可点击链接查看。虢公翰又拥立周幽王的弟弟姬余臣为周携王,周平王和周携王各自称王,周朝出现二王并立的情形。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平王任命郑武公担任司徒,让他与晋文侯一同辅佐周王室,前750年,支持周平王的晋文侯攻杀周携王,使周王朝再度重新统一。 周平王提升秦襄公为诸侯,赐封给他西戎攻占的岐山以西土地,秦国攻占岐山以西地区,秦国从此开始发展起来。见🔗秦国篇(1) 此时郑国强盛起来,周平王对郑庄公怀有戒心,不愿朝政让郑庄公所操纵,暗中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得知后,便埋怨周平王,对周平王施加压力。周平王只好提出让王子狐(姬狐)到郑国作人质,于是就有了这篇🔗《左传·周郑交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因太子姬泄父早逝,由姬泄父之子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周桓王即位后压制郑庄公的权力,前707年,周、郑交恶,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繻葛之战周天子的权威于是荡然无存。见🔗郑国篇(1) 公元前697年,周桓王病重,于是征召周公黑肩前来,将宠爱的少子王子克(子仪)托付给周公黑肩,说:“立子以嫡,礼也,然而次子克,予一人所钟爱,异日兄终弟及,赖卿大力成全”,希望在太子姬佗继位死后,让周公黑肩拥立王子克继位。同年,周桓王去世,其子姬佗继位,是为周庄王。 “嬖子配嫡,大都耦国,乱之本也”,王子克和周公黑肩等人暗中积蓄力量,伺机夺取王位。周庄王先发制人,杀死了周公黑肩及其同党,王子克逃往燕国。历史总是相似的,后来周庄王与宠妾生有王子颓,深得周庄王的宠爱,并让让大夫蔿国担任王子颓的老师。 公元前682年,周庄王去世,其子姬胡齐继位,是为周釐王(亦作周僖王)。前681年,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 ,周釐王承认齐桓公霸主地位。前678年,晋国曲沃武公攻杀晋国国君晋侯缗,曲沃武公用珍宝器物贿赂周釐王,周釐王承认曲沃武公的合法地位,正式册封他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武公,曲沃代翼。见🔗晋国篇(1) 公元前677年,周釐王去世,其子姬阆继位,是为周惠王。周惠王即位后,占取蔿国的菜园来畜养野兽,强取大夫边伯靠近王宫的房舍,夺取大夫子禽祝跪和詹父的土地田产,收回膳夫石速的俸禄 ,因此引起了这几位大夫的强烈不满。 前675年,蒍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乱,五大夫联合贵族苏氏(苏忿生之后)奉王子颓以伐王,周公忌父同召伯廖等死力拒敌,众人不能取胜。王子颓在苏氏陪同下逃亡到卫国。卫惠公由于怨恨周王收留自己的政敌公子黔牟,便联合南燕国出兵攻入周朝都城,将周惠王驱逐赶走,拥立王子颓为周天子,称为“王子颓之乱”。 “哀乐失时,殃咎必至。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前673年,郑、虢两国联军攻进周朝都城,杀死王子颓和五大夫,平定叛乱,周惠王得以复位。周惠王为了感激郑、虢两国的援助,将酒泉赐给虢国,将虎牢以东的土地赐给郑国,周王朝的疆土再一次缩小。后来秦、晋两国擅自将允姓的一支戎族迁居到周王朝境内的伊川一带,周王朝的地盘仅剩下方圆100多里的弹丸之地了。《国语·郑厉公与虢叔杀子颓纳惠王》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但是周室还是没有吸取教训,周惠王晚年宠爱陈国的女子惠后,准备废去太子姬郑,欲立惠后所生的庶子王子带为嗣,并约郑文公联楚、晋以成此事。此时齐桓公称霸天下,与诸侯会盟力挺太子,齐国先发制人,连续兴兵攻打郑国,迫使郑国叛周亲齐,使周惠王的计划破产。(🔗郑国篇(2)中郑文公部分) 公元前652年,周惠王去世,姬郑继位,是为周襄王。周襄王为感谢齐桓公对他的支持,特地派周公宰孔参加齐桓公组织的葵丘会盟,并将周天子祭祀祖先的祭肉分赐给齐桓公,还声明齐桓公不用行谢恩的下拜礼,以示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承认,使齐桓公的声望达到最高峰,也就有了这篇🔗《左传·齐桓下拜受胙》。 ![]() 齐桓公始霸 可是周襄王的异母弟王子带并不甘心,公元前649年,王子带召引戎人一起进攻周朝都城,进入都城后,烧毁都城东门。前648年,周襄王由于王子带召引戎人前来侵犯的缘故,便派兵讨伐王子带,王子带逃亡到齐国。前640年,周襄王在大臣富辰的劝说下,将王子带从齐国召回周朝。 前638年,郑国攻打滑国。襄王派大夫游孙伯替滑国说情,被郑国人扣留。襄王大怒,准备利用狄人去攻打郑国。大夫富辰劝阻,郑国国君与天子有兄弟之亲,子颓作乱又是郑国帮助平定的,兄弟之不协,焉能怨诸侯之不睦?襄王不听劝阻,后面为感激狄人,还娶了狄人的女子隗氏为王后,富辰劝谏无效。《国语·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 王后隗氏喜骑射、嗜田猎。襄王年事已高,不能陪她乘马打猎,便令异母弟王子带作陪,王后隗氏倾慕王子带,与其私通被周襄王发觉,前636年周襄王废黜了隗后,狄人因此怨恨襄王。王子带再次引西戎之兵攻周,攻占了都城。周襄王逃避于郑国的汜城,并遣使向各国诸侯求救。 即位不久的晋文公重耳打着勤王的旗号,于前635年出兵生擒王子带,然后迎周襄王回都城,将王子带押到都城处死,平定了内乱,晋文公是王后隗氏的妹夫,为了博得勤王的美名,把隗氏也杀死了 史称“晋平子带之乱”。 周襄王为晋文公举行庆功宴,晋文公向周襄王“请隧” (隧:掘墓道安葬,古时天子的葬礼,晋文公要求在死后也享受天子规格的葬礼),但被周襄王婉言拒绝: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而将阳樊、温、原和攒茅四邑赐给晋作为报答。晋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即有了《国语·襄王不许请隧》篇。(见🔗晋国篇(3))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然后在践土大会诸侯,在齐桓公的“葵丘之盟”二十年后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周襄王应晋文公之邀,移驾践土。周天子沦落到从诸侯之命的地步,后来孔子在《春秋》中将此事写为“天王狩于河阳”,以维护周天子的颜面。 前623年,秦国击败晋国,威望大振,秦穆公被尊奉为西戎的霸主,大力向东发展扩地,周襄王派使者表示祝贺,正式承认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 前620年,周襄王去世,姬壬臣继位,是为周顷王。而此时的周王室竟因为财政的拮据而无法办理周襄王的丧事,卿士毛伯卫去向鲁国讨钱,直到襄王死后第二年鲁文公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前614年,周顷王病死,其子姬班继位,是为周匡王。前607年,周匡王病死 ,由弟姬瑜即位,是为周定王。 公元前601年,单襄公受周定王委派,前去宋国、楚国等国聘问。路过陈国时,他看到路上杂草丛生,边境上也没有迎送宾客的人,到了国都,陈灵公跟大臣一起去了寡妇夏姬家,丢下周天子的代表不接见。单襄公回到京城后,跟定王说,陈侯本人如无大的灾难,陈国也一定会灭亡。(《国语·单子知陈必亡》) 单襄公的预言很快实现了。两年后,与夏姬私通的陈灵公在谈笑中侮辱夏姬的儿子夏征舒,被夏征舒所杀。(在🔗楚国篇2中有介绍) 前606年,楚攻陆浑之戎,至洛,陈兵于周郊,并在周王朝的边境上阅兵示威,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赶忙派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见了王孙满,询问九鼎大小轻重(问鼎中原),王孙满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终使楚军退去,也就有了这篇🔗《左传·王孙满对楚子》。前597年,楚军在邲之战中一举歼晋国大军,楚庄王也当上了霸主。(见🔗楚国篇(2)) 公元前586年,周定王病死,其子周简王姬夷即位。周简王姬夷在位期间,各诸侯国继续相互攻伐,位于东南地区的吴国兴起,屡次攻入楚国,也卷入了春秋混战的行列。(见🔗吴国篇) 公元前572年,周简王病死,其子姬泄心即位,是为周灵王。周灵王长子姬晋(字子乔,又称王子乔)天性聪明,喜欢吹笙,能吹奏出如同凤凰欢鸣一般的乐曲,令人陶醉。姬泄心对他十分钟爱,立为太子。不料太子于20岁时突然得病身亡,姬泄心哀痛欲绝。 关于姬晋的死亡有很多说法,淮南王刘安:“今夫王乔、赤松子,吹呕呼吸,吐故纳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世人认为其高寿,时常将其与赤松子并列为仙人,称“乔松之寿”。 前545年,周灵王去世,太子姬晋的同母弟姬贵继位,是为周景王。周景王在位时,财政窘困,连宫室器皿用具都得向各国乞讨。 周景王宴请晋国大臣荀跞,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王室,为何晋国没有?”荀跞的随员籍谈答复说,当初晋国受封时,王室就没有赐以礼器,目下晋国又忙于对付戎狄,送不出礼物来。景王列数了王室赐给晋国的土地器物,讽刺世代掌管典籍的籍谈是“数典而忘其祖”,这就是成语“数典忘祖”的来源。 忘性大的不止籍谈,王位传嫡不传贤,周景王的太子寿早死,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王子猛继为太子。而景王的庶出长子王子朝和他的老师宾起(又作宾孟)都受到景王宠爱,景王多次说要让王子朝成为天子继承人。公元前520年,王子朝还没来得及被立为嗣君,周景王却突然病死,以大夫宾孟为顾命大臣,遗诏传位于王子朝。 单穆公(西周初年单公的后裔)、刘卷(周顷王之子刘康公的后裔)违先王遗诏,刺杀顾命大臣宾孟,引起满朝文武的愤怒。尹文公、甘平公、召庄公集合家兵,以南宫极为帅,攻打单穆公、刘卷,姬猛逃出洛邑,向晋国告急。 晋国遣大夫籍谈、荀跞率军队渡过黄河,直逼洛邑。王子朝见无法取胜,带百官迁居于京地。晋军护送姬猛入居王城。姬猛生性懦弱,借兵复辟,不得人心,一日三惊,忧惧而死,谥号悼王。单穆公、刘卷拥立姬猛的同母弟姬匄为王,是为周敬王。 晋国军队撤退后,王子朝率军攻打王城,周敬王的军队不堪一击,王子朝入居王城,敬王逃到狄泉。周王室两王并立,人称王子朝为西王,周敬王为东王。 公元前516年,拥立王子朝的召庄公、上将南宫极相继去世。周敬王使人散布谣言,称王子朝之乱,使上天震怒,王城民众人心悚惧。周敬王复请兵于晋国,王子朝率众拒守,城破,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等携周之典籍奔楚。周敬王入居成周。 ![]() 王子朝携周典奔楚 前505年,楚国被吴国击败,周敬王趁机派人在楚杀死王子朝。公元前504年春,王子朝之余党儋翩在周作乱,儋翩率众起事,周敬王逃出成周。次年,晋国军队攻取王城,迎周敬王入居,又击溃叛军。至此,王子朝之乱才彻底平定。 前477年,周敬王去世,其子姬仁继位,谥号周元王。469年,周元王逝世,儿子周贞定王姬介登位。公元前453年,韩、赵、魏共灭智伯瑶,三分其地。前441年,周贞定王去世,姬去疾周哀王即位,三个月后哀王被其弟姬叔袭杀,姬叔自立为王,是为周思王。周思王在位仅五个月,同年即被弟弟姬嵬杀死篡位,即周考王。 周考王弑兄篡位之后,忧前事重现,遂在即位后划王畿河南之地,封其弟姬揭于王城,疆域为瀍水以西、洛河以南,是为西周桓公。公元前426年周考王去世,其子姬午接替即位,是为周威烈王。 公元前403年,三晋联军攻入齐长城,齐康公被联军所俘虏,与三晋之君一起朝见周天子。齐康公请求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周威烈王投其所好,分别册封魏、赵、韩为诸侯国,此即“三家分晋”。(见🔗齐国篇(3)) 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病死,姬骄,周安王继位。前391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岛,自立为齐君。前386年,周安王册封田和为诸侯,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以示别于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 前376年,周安王病死,其子姬喜继位,是为周烈王。前369年,周烈王逝世,弟弟扁姬即位,是为周显王。 公元前367年,赵成侯与韩懿侯乘乱侵周,分周为二,逼周显王封公子根于巩,即东周惠公。加上周考王时期分封的西周国,周王畿于是分裂为西周国和东周国两个小国,周王仅余成周王宫,寄居于东周国。 此后,诸侯各国的发展也迎来了高潮。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见🔗秦国篇2);齐威王任用贤能之士邹忌、田忌等人实行改革,广开言路,分别于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前341年的马陵之战中击败魏国(见🔗齐国篇3)。韩昭侯也在前351年任用申不害为相,实现了“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的局面。 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徐州相王”,在此之后,各国纷纷僭越称王。前321年,周显王逝世,他的儿子周慎靓王定即位。战国七雄相互结盟,形成了以苏秦为首的“合纵”及以张仪为首的“连横”,纵横家们奔走于各国之间,劝说国君进行合纵或连横。 ![]() 公元前315年,周慎靓王在位六年驾崩,姬延登基是为周赧王。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欲入东周试举周鼎,遭周赧王严词拒绝,秦武王大怒,把周赧王逐出王宫,强迁至西周国。秦武王去东周国都洛阳观看“龙纹赤鼎”。秦武王喜好比武角力,与孟说比赛举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 秦国的日益壮大,使秦昭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要称帝以示尊严,准备取周而代之。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约齐湣王一起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 两强称帝,暴露了他们吞并其余五国、瓜分天下的企图,韩、赵、魏、齐、燕的五国攻秦无功而散,公元前284年, 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在秦王组织下联合攻齐,燕军在名将乐毅指挥下大败齐军。五年后,在齐将田单指挥下才收复失地(见🔗燕国篇)。但经过这次打击,齐国国力大衰,此后就不是秦的对手了。 为了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展,楚国派使者请周赧王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周赧王缺少武器、粮饷,于是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在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 前256年,周赧王任命西周公为将,率军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会合,秦昭襄王因此大怒,派军攻打西周国。西周公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秦昭襄王。秦国将西周公绑在柱子上游街示众,贬为平民。 西周的富户纷纷持借券向周赧王讨债。周赧王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周朝人将这个高台称为“逃债台”,为我们留下了成语“债台高筑”。 同年,周赧王郁愤而终。其后不久,西周公姬咎逝世,未立新王,西周国灭亡。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国,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秦国,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 江山壮丽周朝远,八百风云韵未消。 文王演易乾坤定,武王挥剑殷商凋。 丰镐二京辉映日,礼乐如潮化碧霄。 周公制礼垂青史,四海咸宁歌舜尧。 青铜璀璨铭功绩,甲骨卜辞记王朝。 农耕兴邦仓廪实,蚕桑织锦映芳娇。 诗风雅颂传千古,吟唱人间悲与笑。 六艺并重育贤才,君子如兰德自昭。 烽火岁月几多难,英雄逐鹿山河摇。 秦汉继起宏图展,殷周旧梦化云飘。 回首前朝思旧事,鉴古知今启新程。 愿以古训为明镜,家国天下共太平。 幽兰空谷香犹在,周礼如风化九州。 后人追思无限意,浩渺岁月映长流。 ![]()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