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 雪峰医斋公众号 厚朴麻黄汤是《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主治外寒内饮、饮郁化热的咳喘证。以下我将从方剂组成、临床应用经验及总结要点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一、方剂组成与教材中功效 组成: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小麦。 功效:散寒化饮,清热平喘。 主治:外寒束表,内饮郁热,症见咳嗽喘逆,痰多黏稠或黄白相兼,胸闷气急,喉中痰鸣,或伴发热恶寒,舌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滑或浮紧。 ![]() 二、临床应用经验 1. 辨证要点: - 外寒内饮:恶寒、无汗、头身疼痛(外寒);痰多、胸闷、咳喘(内饮)。 郁热表现:痰色黄稠或黄白相间,口干或渴,舌苔黄腻,脉浮滑数。 适用病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哮喘、肺气肿、过敏性咳嗽等属寒热错杂者。 2. 体质特点: - 患者多体质偏实,痰湿壅盛,或素体阳盛,饮邪郁久化热。 - 常见于青壮年或儿童,或老年人痰热壅肺兼表寒未解者。 3. 加减化裁: 痰热重:加黄芩、鱼腥草、瓜蒌皮增强清热化痰之力。 -表寒明显:加重麻黄、细辛用量,或配伍桂枝。 痰多壅塞:加葶苈子、苏子泻肺逐饮。 阴虚津伤:去干姜、细辛,加沙参、麦冬养阴润肺。 4. 剂量特点: 麻黄与石膏比例:一般1:3~1:5(如麻黄6g,石膏18-30g),既解表寒,又清内热。 细辛用量:3-5g,特殊情况及允许时可以加量。 小麦:常用30-60g,调和诸药,护胃安中。 5. 现代药理参考: - 麻黄扩张支气管、缓解痉挛;厚朴、杏仁镇咳平喘;石膏抗炎解热;半夏祛痰。 - 全方体现抗炎、解痉、祛痰、调节免疫的综合作用。 ![]() 三、使用注意事项与总结 1. 禁忌症: - 纯阴虚燥咳(无痰或少痰、舌红少苔)、纯热证(高热、痰黄如脓)慎用。 - 体质虚弱、心功能不全者慎用麻黄、细辛。 2. 煎服法: - 麻黄先煎去沫,石膏打碎先煎,细辛久煎减毒。 - 方中小麦宜用生品,保留甘润之性。 3. 经验总结: 寒热并用:麻黄配石膏,外散寒邪,内清郁热;干姜、细辛配五味子,温化寒饮,敛肺止咳。 表里同治:既解表寒,又化里饮,适用于寒包火型咳喘。 病机关键:外寒未解,内饮化热,需动态观察寒热比例调整方药。 与小青龙汤鉴别:小青龙汤纯治寒饮,无石膏;厚朴麻黄汤寒热并调,适合寒饮夹热。 4. 临床心得: 部分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轻度心悸(麻黄所致),可减少麻黄量或加炙甘草调和。 慢性咳喘患者需配合健脾化痰药(如茯苓、白术)及补肾纳气(如龙骨,蛤蚧等)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四、案例举隅 案例:中年男性,咳喘反复3年,遇冷加重,痰多黄白相兼,胸闷,舌苔黄腻,脉浮滑。 处方:厚朴15g,麻黄9g,石膏30g,杏仁12g,半夏12g,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6g,小麦30g。 疗效:3剂后咳喘减,痰转白,去石膏加茯苓15g,续服5剂症状缓解。 小结 厚朴麻黄汤的核心在于“寒热同治、表里双解”,尤其是外寒内饮兼郁热型咳嗽,临床应用需紧扣“外寒内饮夹热”病机,结合患者体质灵活化裁,尤其注意麻黄、细辛等峻药的合理配伍与剂量控制。现代呼吸系统疾病中寒热错杂证颇多,所以应用机会也很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