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褚时健折射了老一辈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 褚时健1927年12月24日出生于农民家庭,打过游击,参加过革命,在动荡的年代被打倒,送到农场改造,50岁把红塔山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玉溪卷烟厂号称亚洲第一,成为中国烟王。71岁,因贪污罪被判无期徒刑入狱,女儿自杀,白发人送黑发人。没人想到老爷子80多岁保外就业,斗志昂扬,二次创业打造褚橙,成为橙王。在连续减刑后,2011年被刑满释放。2019年3月5日,褚时健在云南玉溪去世,享年92岁。之后由他老伴马静芬在87岁高龄接手了他的褚橙事业。 我是85后,过往看到褚老先生的报道多是关于“诸橙”,“狱后重生”这些字眼,大概知道褚老起起落落的生平履历,但这次静下来翻看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写满“不服输,不认命”的生命之光,折射出早些年接受过磨难洗礼的国人身上共有的闪光点。所以,我很想把他写出来。 就如褚老在自序当中说:“我这个人愿意多做事,不愿意多说话。一个人如果庸庸碌碌的活,我相信是不会有什么人生经验的。回想这么多年来,我自己最问心无愧的就是,没有庸庸碌碌的生活,不管在什么阶段,什么年龄,我都在全心全意的做事。一个人不虚度时光,对国家对社会做贡献,人生才有价值。” “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但我一直是个实实在在做事的人,而且我有十分认真的态度,做哪一行就尊重哪一行的规律,恪守本分。活到今天,我觉得一切都是经历,都是财富。没有那些得到,没有那些打击,就没有今天的褚时健。我希望我的人生价值都体现在当下,而不是昨天曾经如何。” 再如《褚时健传》的作者周桦问褚老,2001年从监狱出来70多岁高龄为什么还要创业,褚的回复很简单:“找点事情做总是好的,闲着有什么意思?”由此得出,成功与雄心无关,只和个人人生习惯有关:认真做事,闲不住,成功、财富都是顺带的结果。 【2】变故促人成长,良好品质在磨练中养成 1927年褚时健出生于云南边远的小村落里,但他爷爷是“监生”,在当地属于小乡绅,有乡长和团练的职务,1910年他还监管滇越铁路禄丰一段的铁轨安全工作。褚家看重教育,家族整体发展不错,褚时健大伯学业上进,在政府任有官职;三伯老实勤恳,一边干农活一边做点小生意;自己的父亲最小,头脑灵活,虽然处在动荡的年代,但一直在外靠跑铁路运输做生意,也是有胆识的人。后来爷爷在盖房子的时候意外腿部受伤残疾,在家闲不住,砍竹子编竹篮。这些让儿时的褚时健受到深远的影响。 褚时健家中有6个兄弟姐妹,由于父亲常年不在家,生活基本以母亲照料为主。褚母在村里有口皆碑的好心眼,她经常给乡里人和流浪者接济粮食。当时时局不好,村里普遍都很穷,吃不到荤腥,褚时健家里的经济状况只比旁人稍好一些。为了体谅母亲不易,褚时健5、6岁便下河抓鱼,与同龄伙伴相比,褚时健总是能满载而归。那时候褚时健偷偷把鱼和银元送给朋友,表现的很是义气。而褚母完全信任他,不追问。 1937年褚时健9岁,看到大伯家堂哥去上学,褚母也把他送去读书。那时候村里人连饭都吃不饱,大多数孩子也没有钱交学费。所以在这点上,褚母是有教育远见的女人。 可是在1942年日本人的一次轰炸中,褚时健的父亲深受重伤,3个月后被老乡用简易担架送回来,仅剩半条命,卧床不起。这让褚时健的生活突然陷入困境。家里收入没了,全家8口人要吃饭。作为全家最大的孩子,褚时健一边去田里干活帮母亲分担,一边照顾弟弟妹妹和父亲。可惜不到1年父亲离世,褚时健15岁,最小的弟弟不满1岁。 褚时健一直觉得父亲和自己不亲近,但他在父亲病榻的这一年里开始理解父亲,虽然他不善于表达,但是为了家庭在外奔波,是个有责任心的男人。褚时健觉得自己和父亲很像。 所幸爷爷之前留下了一个和三伯共有的烤酒坊,为了增加收入,褚时健就用收租上来的苞谷去烤酒。以前都是母亲和请来的小工负责,现在没钱雇人,只能他一个人应付。一个不过15岁的少年,把700多斤苞谷一袋一袋扛到酒坊的水缸旁边,泡软后晚饭时分上火连续蒸十几个小时。期间锅里一直要有水,灶里一直要有柴,还得时不时搅拌苞谷怕受热不均匀,避免苞谷烤糊了。以前大家轮流守着,现在交给褚时健一人看管,他只能趁着锅添水到烧干的2小时间隙浅睡一下,慢慢养成了夜里2小时必定醒的生物钟。他说,自己只要心里有事根本不用上闹钟。守时,一直成为他的习惯,只要约好时间,他一定提前到。 酿酒不仅是肯出力、有责任心,想要比别人产量高、质量好,就需要琢磨和观察。褚时健跟酿酒师傅学习的时候,发现酒的发酵关键在于温度,于是用自己的方法调节屋内温度,使得冬天夏天出酒率差不多。对于酒的销售,他也会盘算,去哪里卖,带多少酒,最后成色不好的半卖半送获回头客。在经营酒坊这事上,褚时健总结出多少苞谷、多少柴火能酿出多少酒,能卖出多少钱,一切做到心中有数。因为他的努力,家里经济改善了不少,褚时健自己也非常快乐,很有成就感。 穷出身的孩子也有啃老族,所以我不认为穷人的孩子就能早当家,而是看你以什么心态面对和处理。若能战胜困难,才能有人生所得。如果被困难打趴下了,那就只能活在痛苦和压抑中了。分析褚时健的人格品质,能看到他继承了父辈的勤劳、踏实、勇气、责任和聪慧。 【3】离家求学看世界 懵懂少年变成思想青年 当褚时健16岁就已经承担全家的生计时,在昆明读大学的堂哥来家中做客,劝说他这么能干,不应该局限于眼前,应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做些大事。母亲听到后,给了褚时健强大的支持。于是褚时健第一次离开家乡,带着梦想去昆明读初中,给自己正式改名为褚时健--“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因为囊中羞涩,褚时健一天吃1顿饭,把辣椒拌在米饭里,一人能吃七八碗。老板理解穷学生,也不在意。后来聪明的他想各种招数让自己吃饱饭,比如第一碗装一半,快点吃完马上盛第二碗压实,这样就能在别人还没吃完第一碗的时候,比别人多吃半碗饭,避免后面没饭了。因为他的精明,褚时健在同学中有“会生活”的名声,被老师同学推举为伙食委员,让他负责食堂采购。他先去市场溜达观察哪家米更好,哪天物价便宜,于是同样的价格他能买回2倍的粮食和蔬菜。 昆明是当时褚时健接触最远的地方、最大的世界,期间,他还经常去找堂哥旁听大学课程,与老师、同学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偷读新华日报,深受那些新思想的鼓舞,他认识了很多精彩的人,拓宽了眼界,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一个有思想的青年。 1945年国民档频繁抓捕学生,时局动乱。1948年上级组织通知一众同学及时回乡,迅速转移。读到高一的褚时健仓促告别昆明,回到老家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但继续与共产档组织保持联系,做一些传递情·报的工作,观察每天来往与铁路的物资运送情况。1949年,褚时健接到命令运送游击队员渡江。他找来的船小只能容纳几人,他就一趟趟的划,直到把人全部运送过江。怕暴露有危险,褚时健就跟着游击队一起撤离。由于他小时候跟父亲打过猎,在游击队里还得了个神枪手的称号。 【4】超强的沟通技巧让他脱颖而出 不久军·委把这些游击队正式组编为解放·军,褚时健成为了正式的军人,受到提拔,做了连队指导员。那时候因为条件艰苦,很多人不愿意挨饿,偷偷流失。而褚时健经常给同志做思想工作,一起谈理想,为了新中国能不再打仗,老百姓不被折腾,好好搞建设搞经济,未来过上安宁的日子。于是他们那再也没有人员流失的情况。连长夸他能文能武,有本事。 这时褚时健善于沟通的特质已经凸显出来。1950年,领导安排褚时健一个艰巨的任务—征粮,解决部队吃饭的问题。粮食只能问老百姓要,但老百姓已经向国民政府交过一次粮,自己都食不饱,怎么可能愿意再交。甚至有的地方发生了反征粮冬乱,征粮干部被杀也时有发生。褚时健自己的弟弟也因为征粮冬乱被扔进了江。所以这个活很难干。 但2个月的任务,褚时健10天就完成了。其他征粮干部都是说自己的难处,强调困难,让农民配合,农民不买账,征粮干部就没法子了。褚时健不同,他知道农民都想少交一点,先保证自家有饭吃。于是他先叫上农民一起去田里看,一起商量产量,然后再跟大家一起抽烟谈感情,让大家把田里能收上的粮食计算好,除掉家里的口粮后,再来算公粮的数量。既有好好商量的态度,又有实际产出的数据,农民最后也没话说,只能上交粮食。遇到几个刺头,褚时健也会强硬的说别家都交了,就差你了。好好跟你说你不听,等后面换个不讲理的多给你家田里评出几百斤粮食,到时候你交的更多。同时褚时健也会客观的跟领导反映现实情况,因此,实际征粮数量比计划少了一半多。 类似的沟通谈判技巧,褚时健也运用在1952年土改时与地主谈财产充公上,那时候他时任华宁县盘溪区区长。相比有些干部手段粗暴,他还是温和很多,很多地主也都愿意配合。由于表现突出,之后褚时健分到玉溪地委机关单位,负责宣传和人事工作。他不说废话,也不爱谈大道理,但总能抓住对方的心思,三两句就能把问题谈拢,使得很多政策规定能贯彻执行下去,得到领导及群众的认可、办事能干、懂变通的好评。在这期间,也机缘巧合的给“不听话”的女老师做思想工作,就此认识一生伴侣马静芬,并走到了一起。 25-30岁是一个成年人最有热情、最有抱负的年纪,作为基层干部,褚时健也怀着满腔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建设中。虽然工作完成的不错,但褚时健后来回忆时却感慨,“这些并不太适合自己。” 仕途上一帆风顺的褚时健为什么后来被送去农改?褚时健屡屡接棒烂摊子,又是如何经营优化成功创收呢?由于篇幅过长,下一篇《褚时健传》精读我们再来细说。如果你也喜欢本文,请点赞+收藏。关注我,不错过每周2-3篇好书的精读笔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