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人被误解千年!李林甫并非奸臣,反而为唐朝做了件天大的好事。

 思明居士 2025-02-08 发布于河北

提起李林甫,大多数人脑海中第一个蹦出来的印象大概是“口蜜腹剑”。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他的,《旧唐书》里说他“面显术数,腹藏鸩毒”。可以说,李林甫在中国历史上的口碑,比吃了个臭豆腐还要难闻。

此人被误解千年!李林甫并非奸臣,反而为唐朝做了件天大的好事。

但是,真相真的这么简单吗?

翻开史书细细研读,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李林甫在位十九年,唐玄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这段时间被称为“开元盛世”的后半段和“天宝盛世”的前半段。如果李林甫真的像史书说的那样是个十恶不赦的奸臣,他是怎么把唐朝治理得这么好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他做的这件“天大的好事”。

此人被误解千年!李林甫并非奸臣,反而为唐朝做了件天大的好事。

在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李林甫主持推行了一项重大的税收改革:“两税法”的前身。《资治通鉴》记载,这次改革的核心是“准口定资”,也就是按照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来征税,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简单地按人头收税。

此人被误解千年!李林甫并非奸臣,反而为唐朝做了件天大的好事。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们打个比方:这就像现在的个人所得税,不是所有人都交一样的税,而是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交多少。在当时,这简直就是一场革命!要知道,在这之前,不管你是开着法拉利的富商,还是骑着驴车的农民,交的税都一样多。这种情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既不公平,也不利于经济发展。

有意思的是,李林甫推行这项改革时,还遇到了不少反对声音。《新唐书》记载,当时有不少官员说这样会减少国家收入。但李林甫力排众议,坚持推行。结果证明他是对的,这项改革不仅没有减少国家收入,反而因为更合理,收税更容易了,国库收入反而增加了。

此人被误解千年!李林甫并非奸臣,反而为唐朝做了件天大的好事。

这让人想起了商鞅变法时期推行的“算赋”,也是根据土地面积和收成来征税。当时一样遇到了贵族们的强烈反对,但最终证明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李林甫的这次改革,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继承了商鞅的思路。

但你可能会问,既然李林甫干了这么多好事,为什么史书对他的评价这么差?

此人被误解千年!李林甫并非奸臣,反而为唐朝做了件天大的好事。

答案就藏在他的为官之道中。《新唐书》记载,李林甫“性谨密,无忤于上”,说白了就是:特别会伺候皇帝,玄宗说东他绝不会说西。不仅如此,他还特别会打击异己。但凡有才能的官员,都会被他用各种方式排挤出去。这就像公司里那种特别会拍领导马屁,还总喜欢排挤能干同事的人。

但有趣的是,李林甫排除异己的手段,跟他的政绩之间,似乎并不矛盾。就像一个项目经理,虽然在办公室政治上很“脏”,但确实把项目做得不错。《旧唐书》记载,在他在位期间,“天下称平”,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还不错。

此人被误解千年!李林甫并非奸臣,反而为唐朝做了件天大的好事。

还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资治通鉴》记载,李林甫虽然打击政敌,但从来不贪污受贿。这一点就比后来的杨国忠强多了。杨国忠不仅贪,还把国家政策都搞乱了。这么一对比,李林甫虽然是个“口蜜腹剑”的主,但起码把正事干得不错。

其实,李林甫这种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汉代的晁错,也是个善于钻营但很有能力的人。春秋时期的子产,在政治手段上也算不上光明磊落,但他把郑国治理得很好。这说明,在古代官场上,一个人的为官手段和他的施政能力,并不一定是对立的。

此人被误解千年!李林甫并非奸臣,反而为唐朝做了件天大的好事。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李林甫去世后,玄宗还专门为他写了墓志铭,称赞他“忠诚奋志,历事三朝”。这种待遇,在唐朝大臣中也是比较少见的。这说明,玄宗对李林甫的能力还是很认可的。

李林甫的例子告诉我们,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现在的职场中,一个人可能在办公室政治上很“腹黑”,但确实很有能力把事情做好。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他的为人,还要看他的政绩。

此人被误解千年!李林甫并非奸臣,反而为唐朝做了件天大的好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林甫虽然在为官手段上确实不够光明磊落,但他推行的政策,特别是在税收制度改革方面的贡献,确实功大于过。就像一个项目经理,虽然人品不咋地,但只要能把项目做好,该给的功劳还是要给的。

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文中所引用的史料均来自正史记载,个人见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