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作者 | 魏金铁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在豫西南南阳唐河境内一条叫三家河的河流。这三家河和淮河都是起源于桐柏山的太白顶,只是这淮河由太白顶向东流去,而这三家河则与其背道而驰一路向西。这向西的三家河没有一点名气,而向东的淮河则驰名中外。 
我说这三家河太冤了,一母同胞的两兄弟,一个飞扬跋扈坏事干尽却受世人敬仰;一个安安稳稳养润着亿万倾良田却被人无视。 因了对这三家河的无视,其岸边发生过的诸多世事也就被尘封。扒开千年尘埃,可见这三家河在历史的长河中,典藏和孕育了许多可歌可泣可叹可赞的诗篇,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有着许许多多的无私奉献。 西汉末年,王莽撵刘秀时从三家河岸边的平氏街经过。这三家河从平氏街中间穿过,将平氏街一分为二,刘秀逃到平氏街时已是二更时分了,他在农家讨碗剩饭填了下肚子,便在平氏街北头找了个角落歇息,刘秀暗自思量:我不能等到天明才赶路,王莽追得一定离我不会太远了,要争取时间,鸡一叫我就马上起程。不出刘秀所料,此时,王莽真的离刘秀驻地很近了——王莽也已追到了平氏,只不过是在街南头驻扎,一个街南头一个街北头,仅仅隔了个三家河。王莽分咐手下的人:今晚不能睡到明天天明,鸡叫时分就起床追赶,明天务必追上并活捉刘秀。刘秀刚闭上眼,平氏街北头的鸡可就叫了起来,刘秀猛然惊醒急切上马,可他的马怎么也不肯走,硬是站在柳树井井台上往井中望。刘秀明白了,这马跑了一整天,连一口水还没喝上呢!然而,这深更半夜的,往哪里找桶打水?刘秀急得汗都出来了,他猛地跳下得马来,双手抱着井口使出洪荒之力一板——,这井口竟给扳歪倒了,清清的井水从井口流淌出来。此后这柳树井就改名变成了“扳倒井”了。战马一头扎进水里美美的喝了个饱,刘秀紧忙上马,两腿一夹,鞭梢往后朝马屁股上一抽,那马腾地跃起,这一跃腾云似地跃了足足两里地,落地时硬是将平平的地面踏出四个大坑。后来天下雨坑内灌满了水便成了塘,也就是现在的“马蹄塘”了。由于平氏的鸡北头二更叫,南头五更才叫,王莽迟了三个更次的时间,最终没能追杀到刘秀,后来刘秀战胜王莽得了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二百年的基业,这是后话。第二天平明,刘秀沿三家河北岸,跑到了泗洲城西一个只有三四户人家的无名小村里。刘秀在村里讨了一碗麦仁汤果腹,本已昏昏欲睡的刘秀,喝了麦仁汤后精神抖擞,两眼放光,斗志昴扬。他认定这个村的麦仁汤是天底下最好的宝物了,自此,这个无名小村便有了至今仍叫着的个“麦仁店” 的名字。刘秀坐了江山后,遍选天下厨师来做麦仁汤,结果没有一个能达到那个水平的,据说为此还杀了不少厨子。到现在,那“扳倒井”还在流水,那“马蹄塘”也依然存在,其形状确实酷似马蹄,从三家河通往南阳市的公路上的一个镇头,赫然立着“麦仁店”的地名牌;那平氏街南头和北头的鸡,还一个二更叫一个五更叫。所以三家河一带民间有这样一首民谣:沿三家河北岸平氏街向西五十里处有一古老小镇,名曰“井楼”镇,井楼已成集市近两千多年了。该镇由一古井而得名,因这古井是井上有楼,楼内有井。传说开始时只是为方便来徐州城(古徐州,非现代江苏之徐州)的官吏洗涑净面而打一井,后为让长途奔波的官吏得到小憩,而在井上建了两层木结构小楼,楼下可沐浴更衣,楼上可休息和整理公文。时间久了,便成了官驿性的宾馆。来来往往的公人多了,农人便拿自产的鲜果、嫩鸡、肥羊来此摆买,如货没卖完,离家远的人就地结草棚而住,以便次日接着卖,慢慢就演变成了街市。在此叫卖的不光有汉人,也有回族等少数民族,所以现在的井楼街上的居民便是多民族。当年王莽撵刘秀,刘秀败走麦仁店,从平氏街沿三家河向西上至此地,胃痛难忍,遂取井水饮之,胃痛立消,慨然说道,此神水也,可中和脾胃,便挥毫于井楼门前:登楼阁气畅中和,吃井水化浊成清,横批,井中楼阁,自此井楼又名中和寨。后魏南阳太守吕泽莅临井楼,在此立碑设庙,叹道:独山山独乎,井楼楼井中。并题联:临楼眺,悟醒知觉路;饮井泉,点化迷津人;横批,花满井楼。井楼之名由此兴起。元朝南阳令,大文学家元好问途经井楼参观,仿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赋诗一首:到现在,那古木楼依然存在,楼内的雕梁画柱,向人们展示着她曾经的高高在上;那楼内井口四周的大石条,也在向人们诉说着它千年苍桑和辉煌。井楼镇向西五里地,三家河的北岸黄宅村一带,传说是徐州城旧址南门,北门在由井楼向西北八里处,魏家庄西地名叫“砖堆”的地方。因历代村民在此地耕作时都挖出不少硕大的古青砖,因而起名“砖堆”。可见,徐州城是座土城,只有南北两门是砖结构门楼。 1973年春,为了修建古城街至唐河县城的沙石公路,古城公社向各大队都分配了大量地砖渣石籽任务,大队又摊派到各家各户。魏家庄的魏昌祥大叔,早饭后㧟着箩头夹着勾担,自然而然地来“砖堆”地捡拾任务砖渣。到小晌午时,大叔已拾两大箩头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无棱无角的鸡蛋大小的青色砖头蛋儿。大叔坐在地头沟里吸锅旱烟,歇歇气后准备在一口气挑去公路上交任务。吸完烟,大叔习惯地往地上磕磕烟袋锅子,当当当几声,大叔觉得声音不对,仔细看时,原来磕在了一个半露不露的青砖上了。大叔赶快拿铁制的勾担嘴将砖掘起,是一块巨大的古砖,看看下边还有,就回家取来锨铲工具猛挖起来。几层大砖起出后,出现一个长方形的空间,里面摆满了马羊鸡鸽盆盆罐罐各种陶器,起出后装了满满一架子车。围观的乡亲们觉得稀奇的同时,都认为墓里的东西放院里不吉利,不如砸碎垫公路算了。有一个大肚细脖的罐子,上边有两个鼻儿(双耳陶罐),大叔要留下来穿个绳子当尿罐用,婶子赶紧阻拦,死人的东西怎么能提溜进屋里呢。最后都被拉到公路上,让千人踩万车碾,真真正正的为人类服务去了。后来魏家庄有识字人翻阅历史书籍后分析,这个墓在古徐州城的北门外,墓主应该是徐州城里的达官贵人或大户人家。晋隋时期墓葬规矩,有主墓室和左右附墓室。古人认为,人活着的时侯需要啥,死后在阴间也是一样。所以左附墓室放的是茼麻籽、小谷子、淑籽、秫子、瓜籽等籽种;右附墓室放的是家禽家畜、工具用具器皿。大叔发现的仅是这个墓主人的右附墓室而已。魏家庄的人们坚信着他们代代口口相传的说法:徐州城在当年是个千户大城,因“五胡乱华”时,如鬼似怪长着青面獠牙的胡马强寇,十月初一进徐州城屠城,见人就杀逢屋就点,城内的女人被视为“两腿羊”充当军粮,在街心支起大锅煮食,城内房屋被焚烧一空。到如今民间还流传着有关“十来一儿,杀胖妮儿”的悲惨歌谣:这次屠城,只有一户姓黄的、一户姓吴的、一户姓朱的没杀死干净。三户残存的中刀着箭的人,在城南门外三家河边结茅为居,相依为命,刀耕火种,延续香火。后人称这三户人家屯居处为“徐屯”,意为徐州人的屯落。徐屯至今仍然存在,只是经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出落得根深叶茂,成了黄宅、吴宅、朱宅三个千人村庄,但三村总称仍是徐屯。在三家河北岸,魏家庄与樊庄之间有九个大土丘冢,分另为,在井楼街向西南十华里,三家河的南岸有三个紧紧相连的丘冢;井楼向西北三家北岸,十华里处又一字摆开三个大冢;井楼向西北二十华里处又有同样的三个大冢。在中间三个大冢四周,又附堆了八个小冢作为“仆冢”。老人们代代相传,说这是楚大夫宋玉之墓,这九个里边只有一个是真墓,其它八个是为防盗墓贼而设的疑冢。说到宋玉,可能有人还不太清楚,如说到他的老师屈原,那可能就家喻户晓。在屈原的众多学生中,惟有宋玉学会了老师的楚辞,也就是说,只有宋玉继承老师的衣钵。宋玉的容貌,用现代话说那是帅呆了酷毙了,是当时全天下公认的“阳春白雪”美男子。宋玉生于公元前298年,楚国鄢人,宋国公族后裔,曾事楚顷襄王,为楚国士大夫。著名辞赋家,传世作品有,《九辩》、《招魂》等。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便说的是他,这些典故皆他而来。始皇帝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因仰宋玉辞赋之华美,特录其《神女赋》一段以飨读官,也权作本文的结束语。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近之既姣,远之有望。骨法多奇,应君之相。视之盈目,孰者克尚?私心独悦,乐之无量。交希恩疏,不可尽畅。他人莫睹,王览其状。其状峨峨,何可极言?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素质干之醲实兮,志解泰而体闲。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宜高殿以广意兮,翼放纵而绰宽。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奋长袖以正衽兮,立踯躅而不安。澹清静其愔嫕兮,性沉详而不烦。时容与以微动兮,志未可乎得原。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褰余帷而请御兮,愿尽心之惓惓。怀贞亮之洁清兮,卒与我兮相难。陈嘉辞而云对兮,吐芬芳其若兰。精交接以来往兮,心凯康以乐欢。神独亨而未结兮,魂茕茕以无端。含然诺其不分兮,喟扬音而哀叹。頩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于是摇佩饰,鸣玉鸾;整衣服,敛容颜。顾女师,命太傅。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似逝未行,中若相首;目略微眄,精彩相授。志态横出,不可胜记。意离未绝,神心怖覆。礼不遑讫,辞不及究。愿假须臾,神女称遽。徊肠伤气,颠倒失据。黯然而暝,忽不知处。情独私怀,谁者可语?惆怅垂涕,求之至曙。魏金铁,南阳唐河古城人,法律工作者,现已退休,定居广东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