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象和,您专业的,靠谱的艾灸指导老师! ![]()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那么,身体的气血就会出现生成不足,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滋养,自然就会出现“枯萎',就会百病丛生。补脾,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 那么脾胃生病有哪些病因呢? 脾胃生病的起因 1、思虑过重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人体的一切思维活动均需要由心来掌控。 在五行中,火生土,火对应的是心,土对应的是脾。 思虑过重的人,心被消耗太过,自然无力生土,脾气随之虚弱。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文人、现在的很多知识分子都给人“手无缚鸡之力”的脾虚印象,他们的脾虚就是因为用脑过度、心思太重导致的。 而国人一向擅长用脑子,甚至用心术,这就增加了“脾气”受损的几率。 2、太过安逸 中国人肌肉力量较弱是与生俱来的,而脾主四肢和肌肉,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每日活动,肌肉过劳和过逸都会影响脾。 过去中国人靠劳作为生,过劳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气;现代人则普遍缺少运动,又从过劳变成过逸,用进废退也会削弱脾气,造成脾虚。 3、放肆饮食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社会中人们“靠天吃饭”,饥饱失常的情况十分普遍。 现代人则经历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足”的巨变,饮食过饱或经常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都会伤及脾胃。 补脾,得辨证! 如果想要“补脾”,就搞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1、脾气虚 病因:饮食不节,忧思劳累,久病重病,素体脾虚(天生体质脾虚)都可能导致脾气虚。 表现:食后腹胀,食欲减退,大便溏稀,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萎黄,排便无力。 舌脉:舌淡或伴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 脾气虚的危害: 脾气虚时,吃进去的食物就不能被充分的转化和吸收,易生湿邪。 脾气虚严重会出现中气下陷,有头晕,内脏下垂等表现; 脾气虚会影响其统血功能,使人容易出现皮下瘀斑、出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牙龈出血等。 推荐饮食: 1,黄芪薏米粥 材料:取大米100克、黄芪30克、薏米30克; 做法:黄芪洗净切片,大米、薏米淘洗干净,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40分钟即成。 作用:补元气、止泄泻,脾虚慢性肠炎患者食用尤佳。 2,黄芪党参粥 材料:黄芪20克,党参20克,茯苓20克,生姜3片,大米50克。(2人份) 做法:将生姜切为薄片,与党参、黄芪、茯苓一起浸泡半小时,煎煮30分钟后取汁,大米淘洗干净,与药同煮成粥。 作用:健脾补气消脸黄。适用于脾胃气虚者,见脸色萎黄、精神疲倦,大便稀薄等。 2、脾阳虚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脾胃虚寒。在中医里,“阳”代表温暖,阳虚了,人就会感到寒冷。 病因:过于贪凉,平时吃太多生冷或居所温度过低都会损伤脾脏阳气。 表现:大便清稀甚至每日多次腹泻,腹痛腹胀、喜欢温暖、喜欢捂着肚子,遇寒腹痛加剧。平时畏寒肢冷,口淡乏味,面色虚浮而苍白,女性白带清稀量多。 舌脉:舌淡胖伴齿痕,舌头伸出时还会有水滴出来的感觉,苔白滑,脉沉缓。 推荐饮食 温阳化湿汤 材料:砂仁20克、莲子肉20克、白扁豆20克、薏苡仁20克、瘦肉50克 做法:四味药材加水煮大概半小时,然后加入猪肉一起再煮半个小时即可。 用法:作为正常饮食,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一周吃一次或多次都可以。 注意:上火、口舌生疮的人不能食用。怕冷的人可以用炒薏仁,怕热的人可以用生薏仁。此外,猪肉偏凉,怕冷的人可以鸡肉代替。 3、脾阴虚 在中医里,“阴”是和“阳”相对的,“阳虚”通则寒,“阴虚”则热。 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曾经总结道:“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 病因:饮食偏颇,嗜食辛辣厚味;慢性消耗,特别是长期的脾胃病等,都可损耗脾阴,造成脾阴不足病证。 表现:饥不欲食,低热,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唇干不欲饮,手足烦热,面色㿠白但两颧潮红,大便偏干、排出无力,腹胀夜间加剧。 舌脉:舌质嫩偏润、苔少,脉细弱偏数。 推荐饮食 沙参麦冬扁豆山药粥 材料:沙参10克,麦冬10克,炒扁豆15克,干山药2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再将汁加粳米、扁豆、山药煮成粥食用。 调理脾虚的5大主要穴位 下面这些穴位,按摩艾灸都可以,只要坚持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1、脾经原穴:太白穴 太白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凹陷处。是脾经五输穴之一,五行属土,由于太白是足太阴脾经的原穴,中医有句话说,五脏有疾取其原,它是最强的健脾补脾穴位。(点击文章里蓝色穴位名,通过真人视频找准穴位,深度学习经络穴位) 2、脾经俞穴:脾俞穴 脾俞穴的分布和它所属脏腑部位接近,可以治疗本脏或本腑的疾病。因此用脾俞来补脾是再自然不过了,实际艾灸取穴时也可以用“俞原配穴”法,也就是背俞穴和原穴一起来配合使用,效果很好。(点击文章里蓝色穴位名,通过真人视频找准穴位,深度学习经络穴位) 3、脾经募穴:章门穴 章门穴是脾经的“募穴”,募就是聚集的意思,这个穴位可以清肝火补脾。 4、胃经募穴:中脘穴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其气血与胃经气血同性,因此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中脘穴的治疗功效可以用《循经》中的一句话概括: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艾灸中脘穴可促进经气运行,起到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功能。 5、祛湿大穴:丰隆穴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这个穴位祛湿化痰的效果比较好,经常艾灸可以很好的健脾祛湿。 一起为健康点赞! |
|
来自: 百科知识大汇集 > 《最新分享养生、健身、食疗、医药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