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典出处
《伤寒论》第 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2. 六经归属
少阳病兼太阴水饮证,属少阳枢机不利、胆热脾寒、水饮内停的复杂病机。
二、病机解析:胆热脾寒,津液不足
三、四诊合参:辨证要点与易错警示
1. 望诊
舌象:舌淡或边尖红,苔白滑或薄黄(寒热错杂特征)。
面色:面色晦暗或潮红,头汗多而身无汗。
2. 问诊
必问三症:口苦(胆热)、渴不欲饮或喜热饮(脾寒)、小便不利(水停)。
兼症:胸胁满闷、便溏、四肢冷、失眠多梦。
3. 脉诊
典型脉:脉弦细或沉弦(主少阳郁滞兼虚寒)。
易混淆脉:若见滑数,需排除纯热证(如大柴胡汤证)。
4. 闻诊:患者多诉心烦易怒(胆热),但语声低微(脾虚)。
⚠️ 辨证易错点
误判为纯热证:仅关注口苦、头汗,忽略脾寒便溏。
与四逆散混淆:四逆散以气郁为主,无水饮;本方以寒饮为标。
传病路径:太阳病过汗或误下→少阳枢机不利→脾阳受损→水饮内生。
演变规律:
初起:少阳郁热(口苦、心烦)
中期:脾虚寒湿(便溏、腹胀)
后期:水饮泛溢(浮肿、小便不利)五、柴胡类方对比:横向拆解 “柴胡家族”
六、方剂配伍与剂量密码
1. 原方配伍
柴胡 + 黄芩:疏解少阳郁热(经典药对)。
桂枝 + 干姜:温通太阴寒饮(桂枝通阳,干姜温中)。
天花粉 + 牡蛎:生津软坚,防燥药伤阴(点睛之笔)。
甘草:调和诸药,缓急和中。
2. 剂量奥秘
原方比例:柴胡 24g,桂枝 9g,干姜 6g,黄芩 9g(寒热药比例 3:2),天花粉12g,牡蛎6g,甘草炙6g。
现代拓展:
七、后世名家的 “神级发挥”
1. 刘渡舟:提出 “胆热脾寒” 模型,广泛用于慢性肝炎、糖尿病(上热下寒型)。
2. 胡希恕:强调 “本方治失眠有奇效”,尤适用于更年期烦躁伴便溏者。
3. 黄煌:扩展至甲状腺功能减退、桥本氏病,认为其调节免疫紊乱。
八、近现代名家医案精析
案例 1:刘渡舟治慢性肝炎案
男,42 岁,右胁痛、口苦、便溏 3 年,舌淡苔白滑。刘老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茵陈 30g,连服 2 月,肝功能复常。
关键点:抓住 “口苦 + 便溏” 的胆热脾寒核心,加茵陈清肝利湿。
案例 2:黄煌治更年期综合征案
女,50 岁,潮热盗汗、烦躁失眠,伴畏寒腹泻。予原方加百合 15g、龙骨 30g,14 剂症平。
解析:方中桂枝、干姜温下,黄芩、柴胡清上,加百合龙骨安神。
九、现代疾病应用与药理实证
1. 适用疾病
内分泌疾病:甲减、糖尿病胃肠病变
消化系统:慢性胆囊炎、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精神神经:焦虑症、失眠(伴胃肠功能紊乱)
2. 现代药理
柴胡:柴胡皂苷抗炎保肝,调节 HPA 轴(《Phytomedicine》)
干姜:姜辣素促进消化酶分泌,改善肠道蠕动(《J Ethnopharmacol》)。
桂枝:桂皮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中草药》)。
十、结语:破解 “寒热错杂” 的临床利器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连接少阳与太阴的 “桥梁方”,凡见上热(口苦、心烦)下寒(便溏、畏冷)者,皆可放手一搏。从张仲景的误治变证到现代代谢病,其价值远超教科书定义!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 24g、桂枝 9g、干姜 6g、黄芩 9g、天花粉12g、生牡蛎6g、甘草6g。
脾寒重,干姜增至 9-12g,再加白术10g。
水饮甚,加茯苓15g、泽泻10g。
郁热明显,黄芩加至12g,加炒栀子10g。
失眠,加龙骨10g、炒酸枣仁10g。
少阳太阴并病:少阳病兼太阴水饮证,属少阳枢机不利、胆热脾寒、水饮内停。
辩证:凡见上热(口苦、心烦)下寒(便溏、畏冷)者皆可用。
病机: 胆热脾寒,津液不足。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虚实并存。
胆热:少阳郁火循经上扰,见口苦、心烦、头汗出。
脾寒:误下伤脾,寒饮内生,见便溏、不欲饮冷、腹中冷痛。
津液不足:发汗误伤津液。
舌象:舌淡或边尖红,苔白滑或薄黄(寒热错杂特征)。
面色:面色晦暗或潮红,头汗多而身无汗。
三症:口苦(胆热)、渴不欲饮或喜热饮(脾寒)、小便不利(水停)。
兼症:胸胁满闷、便溏、四肢冷、失眠多梦。
脉:弦细或沉弦(主少阳郁滞兼虚寒)。
主诉:心烦易怒(胆热),但语声低微(脾虚)。
初起:少阳郁热(口苦、心烦)
中期:脾虚寒湿(便溏、腹胀)
后期:水饮泛溢(浮肿、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