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才是乡村秀才真实的生活状况

 思明居士 2025-02-09 发布于河北

崇祯五年春分,湖北山间飘着料峭细雨,三十七岁的秀才李修文踩着泥泞山路回到青竹村。褪色的青布直裰下摆沾满泥点,竹箱里的《朱子语类》却用油纸裹得严实。

卯时三刻,天光未明,李家老宅的桐油灯便已点亮。李修文将磨秃的狼毫在瓦砚上蘸了又蘸,替村东王员外誊抄田契。八行笺上蝇头小楷工整如印,这是他在县学苦练的童子功。每月接四五份这样的活计,能换得百文铜钱,勉强抵得廪膳银被克扣后的缺口。

这才是乡村秀才真实的生活状况

辰时过半,李修文换上浆洗得发白的襕衫,踱进村塾。十三个蒙童参差的读书声里,他握戒尺的手总悬在半空——这些农家的孩子,秋收时便要下田帮忙。他清楚,自己每年二两束脩中,有三成是里长用里甲银垫付的。

散学后,他常绕道村头大樟树下。老槐木桌旁围坐着等代写书信的乡亲,有时是给戍边的儿子捎口信,有时是给县衙递状纸。笔锋起落间,他能准确捕捉乡民们难以言说的心事,将之化作合乎礼法的文字。

李家两亩薄田种着粳稻,清明后便见李修文赤脚踩进水田。握惯笔管的手扶着曲辕犁,总不如邻人犁得笔直。晌午时分,妻子柳氏提着竹篮送来麦饭,陶罐里漂着两片腌萝卜——这是去年秋收后存下的最后一点菜蔬。

这才是乡村秀才真实的生活状况

每月朔望,李修文要去二十里外的县学点卯。寅时出发,带着柳氏连夜烙的杂粮饼,走过露水浸湿的阡陌。县学明伦堂的漆柱斑驳脱落,教谕讲授《春秋》时,他的目光常被窗外典史催缴钱粮的呼喝声扯碎。

寒露前后,李修文会带着长子整理族谱。樟木箱里的线装书页泛着潮气,他用松烟墨修补虫蛀的谱系。这个仪式让他在佃农与士子身份间获得微妙平衡——那些密密麻麻的世系图,证明着他不仅是泥腿子。

乡试之年,李修文总要典当妻子的银簪。三场九天,他蜷在逼仄的号舍里,就着霉味写八股文。某次暴雨冲塌号舍顶棚,墨迹未干的考卷洇成团乌云。放榜那日,他总站在榜尾,看着新科举人的车马扬起红尘。

落第归家,李修文会在书房多待半个时辰。案头《四书大全》夹着万历四十三年的会试程墨,纸页间批注渐稀。窗外传来里正催促缴纳辽饷的铜锣声,他默默将誊录县志的活计排得更密些。

腊月祭灶,李修文用朱笔写下'上天言好事'的桃符。乡邻们捧着红纸求写春联时,他才觉出自己仍是这个农耕社会的精神纽带。那些遒劲的颜体字,在茅屋土墙上构筑着永不会坍塌的尊严。

这才是乡村秀才真实的生活状况

当李修文在崇祯十四年最后一次走进贡院时,大明王朝已如风中之烛。这个乡村秀才的身影,恰似万千寒士的缩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