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QQ浏览器

 军君601 2025-02-10 发布于山东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42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一挫折,却让他顿悟人生,看透世俗。在艺术创作上,他开始追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境界。

苏轼的书法,随心境而变,达到“法无定法”。 他曾言:“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这“一物”,便是“意”。他又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苏轼书写时,重视情感与意境的展现,艺术境界高深,点画流畅自然,洒脱丰腴,极易引起观赏者共鸣。

“人书具老”之时,苏轼写下《李白仙诗卷》。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58岁的苏轼回调京师。彼时朝堂局势晦暗,他心中略有忐忑。恰逢好友姚丹元拜访,诵读两首未收录于《李太白文集》的李白诗歌。苏轼听后豁然开朗,情感爆发,遂写下《李白仙诗卷》。

《李白仙诗卷》,200余字,尽显苏轼书法魅力。 第一首诗歌空灵虚和,苏轼行笔开合起伏缓和,字体高雅端庄,浑厚凝炼,俊逸灵动,姿致翩翩。第二首诗歌凄凉清冷,让苏轼回想自己艰苦人生,运笔飞动迅疾,实现“人书合一”。点画时而浓厚,时而生涩,奇逸多变,纵横潇洒,酣畅淋漓。

苏轼《李白仙诗卷》的艺术性,已完胜米芾。 此等天真烂漫的艺术性,翻遍书法史,无人能及。正如苏轼所言:“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李白仙诗卷》的笔法变化,虽不似晋唐繁复多彩,但自然生动的意态,干练率性的笔势,强烈的情感表达,却让人越品越感绚烂丰富。

《李白仙诗卷》获众人题跋,赞誉有加。 施宜生题跋曰:“颂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此外,还有蔡松年、刘沂、高衍、张弼、高士奇、沈德潜等人的题跋,足见此作之珍贵。

可惜《李白仙诗卷》流落日本,现藏大阪市立美术馆。 但幸运的是,经多方努力,我们对苏轼《李白仙诗卷》进行了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1:1还原。卷中字体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全都清晰可见,与真迹如出一辙。

临摹《李白仙诗卷》,提升书法技艺与艺术品位。 临摹此作,可强化用笔的力量感,改变常见的瘦劲挺拔之态,让人眼前一亮。同时,在创作思想、艺术品位上,也能得到提升。从随性洒脱的笔画中,体悟节奏感、层次性,感受“人笔合一”的境界,开拓创作思维,益于日后写出独特高雅的艺术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