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入朝为官者往往都是写得一手好字,翻遍书法史又似呼名家都不是小官小民之辈,例如欧阳询颜真卿的官职都不小,赵孟頫还是王爷出身宋二帝更是书神附体。尤其是在明清两朝,在科考试上对书写的要求极为重视,字写不好连入仕的门槛都没有,正所谓 “学而优则仕”,能高中之人都不是等闲之辈。  在清朝有这么一对父子备受瞩目,二人都当上了宰相,被时人称之为“父子宰相”,此二人就是曹文植与其子曹振镛。父子两代,曹文埴的忠诚与文采,曹振镛的睿智与担当,浑然天成地交织在一起,铸就了曹家的光辉篇章。 曹文埴,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身世显赫,成就非凡。他的政治生涯可谓曲折而辉煌。在乾隆二十五年,曹文埴中进士后,便进入了仕途的巅峰,曾担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身居南书房的核心位置,专责皇子的教习。他不仅精通文史,更深得乾隆帝的宠信,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然而在他权势显赫的时候,他却在乾隆五十二年选择了辞去职务,回归乡间,以便照顾母亲。此举,不仅展现了他为人子女的孝心,也反映了他与权臣和珅的不同。归养后的曹文埴,虽然退出了政治舞台,但仍不时受到乾隆帝的奖赏和赏赐。而他的儿子曹振镛,则是继承了父亲的才华与品格。曹振镛在乾隆年间以庶吉士身份入仕,迅速崭露头角,特擢升为侍讲,后来更是跻身至侍读学士之位,逐渐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嘉庆年间,曹振镛的官运亨通,他三次担任学政,主持乡试与会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英才。此外,他还参与了《清高宗实录》的编纂工作,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就,更是对清朝历史的传承和推动。曹文埴的小楷以清秀工整著称,被誉为 “清代小楷第一” 。其笔画细腻入微,仿佛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笔的起承转合都交代得极为清晰,结构严谨规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间距恰到好处,整体布局和谐统一,给人一种整齐、端庄的美感,宛如排列有序的仪仗队,庄重而肃穆。曹文埴的小楷笔力刚劲有力,虽为小楷,却有着磅礴的气势。他的笔画沉稳扎实,犹如钢筋铁骨支撑起整个字体。笔画之间虽界限分明,绝不连笔,但通过巧妙的形态变化和结构安排,使字与字之间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呼应和连贯感,让整篇作品宛如灵动的乐章,节奏明快,充满趣味。曹文埴的小楷融合了颜体的外拓风格,用笔又借鉴了赵孟頫、董其昌的流畅优美,形成了古朴典雅的独特气质。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既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书风,又汲取了前人的精华,使其书法在清代书坛脱颖而出。曹文埴虽只有《右洛神赋》一幅书作留存于世,但也足以证明他的书法水平。此作品不仅在技法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如笔画的细腻处理、结构的严谨安排等,还在艺术表现上展现了曹文埴对文学和书法的深刻理解,通过书法将《洛神赋》的文学意境进行了独特诠释,是书法与文学完美交融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