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泛舟2025-01-21 10:02广东 #一月创作激励计划#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书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日,香港中文大学发现了一幅珍贵的《圣教序》拓本。 大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带回梵文佛经 657 部,轰动一时。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其求经译经之伟绩,亲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子李治作《述圣记》。 因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认为此碑文非书圣字迹不足显贵,便令弘福寺沙门怀仁承担集字拼文重任。怀仁和尚,身为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僧人,甚至传为羲之后裔,接到使命后,率 40 余人团队,开启长达 25 年的集字征程。 彼时,集字艰难远超想象。他们需从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及民间遗墨中筛选、拼凑出 1904 字,涵盖唐太宗序文、高宗李治记文与玄奘所译经文。为寻合适之字,怀仁团队四处寻觅,发广告、做鉴定、进行交易,全力征集。面对序文与原帖中众多重复字,如 “之”“乎”“者” 等,怀仁需考量节奏、章法,精心抉择。遇到王羲之未写过的字,只能拆解、重组部首笔画,甚至模仿笔意书写。不同真迹字大小各异,怀仁需确定字的大小范围,根据需要缩放,还得考虑行气、呼应与章法关系,借鉴《兰亭序》等真迹,营造出独特的竖式碑刻大章法。 咸亨三年(公元 672 年),《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刻成,又称《七佛圣教序》,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此碑高约 3.5 米,宽 1 米,行书 30 行,行 80 余字不等。它不仅是佛教传播的重要载体,更是书法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宛如一座丰碑,在书法史上屹立不倒,为后世敬仰与研习。 传世《圣教序》拓本大多漫漶缺漏,市面上流行的完整本往往经过科技复原,难以再现原作的神韵。 此次发现的《圣教序》拓本为北宋拓印,1903字无一缺损,点画清晰生动,与真迹无异,为书法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该拓本工艺精细,无刀刻痕迹,字体生动自然,俊逸优美。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展现出王羲之笔法的独特魅力,让人叹为观止。 拓本卷尾著有众多名家题跋,如李宗瀚、陈邦、项元汴、沈尹默等,均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李宗瀚更是赞其为“宋拓之至精者”,足见其艺术价值之高。 这幅《圣教序》拓本是书法爱好者临摹的绝佳选择。通过临摹此帖,可以提升用笔的平稳性、灵活度,掌握精细的“二王”笔法,为日后的书法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王”笔法乃是书法的根基,后世书坛名家皆由此发迹。掌握此帖,对于日后临摹历代法帖将大有裨益,有助于提升书法水平和艺术修养。 《圣教序》的笔法丰富多样,楷、行、草笔法相互融合。在书写过程中,笔画的轻重、粗细、曲直、方圆等变化自如,富有节奏感。有的笔画起笔轻盈,行笔流畅,收笔稳重,如 “之” 字的捺画;有的笔画则起笔重按,行笔果断,收笔干脆,如 “大” 字的撇画。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