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上玉皇心印經註》序 空洞道人《心印經》註成,頤翁三讀之,喟然而嘆曰: 大哉心乎,宇宙之謂; 與萬靈之府,虛無之谷,不可以起滅識,而起滅無不在者也。 妙哉印乎,契券之謂; 與交易之門,神明之宗,不可以操舍計,而操舍無不由者也。
夫 以一心而內攝精氣神,則精氣神莫非心也。 以一心而外矚斗日月,則斗日月莫非心也。 以斗日月近之而精氣神; 以精氣神遠之而斗日月。 無事乎引,而若引也; 無事乎推,而若推也。 內之外之、上之下之、 泛泛乎如在左右, 恍恍乎如啟戶牖。 寂然而應響,曉然而流光,昏然而不知其所以極,印在斯乎。 帝之所以凝神統化,而為萬物造命定性者也。 空洞子有見於是,故直指水竅光神之密,而以風波相沓寓其象。
夫 月到天心,風來水面,天地精神之至也。 堯夫邵子得意於其間,故樂至於無可奈何。
夫 樂則生矣! 樂至於無可奈何,則生無其生,而亦不能死矣。 此空洞子拈花處也。 讀者參之。
高上玉皇心印經 蜀孕真子註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 修仙者,採藥以煉丹,還丹而合道。 其初必先明藥品。 上藥,大藥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者萬物之真數,故藥品以三。 神,元神;氣,元氣;精,元精。 元神君,思慮神;元氣母,呼吸氣;元精長,交感精。 其 在天,神象日、氣象斗、精象月; 在地,神法火、氣法土、精法水; 在人,神載性、氣載情、精載命。 神浮而精沉,氣居浮沉之間。
【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道德經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又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恍惚者,神氣之樞旋;杳冥者真精之胎蘊。 此合三為一,乃太極之根,先天之宰。 所謂 從道妙一,孕玄分元。 日月之所由判,天地之所由生也。
【存無守有,頃刻而成。】 道德經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始,即道神之所由君也。 母,即德也,氣之所由根也。 契云:「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下德為之,其用不休。」 傳明之曰:「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 無者易空,有者易物;存者空生,守則物化。 顛倒之,則竅妙同玄,有無相入。 頃刻者,候中之候。 此化三歸一,煉精而作地仙之道也。
【迴風渾合,百日功靈。】 風者,天之號令氣巽。 始於無,形於有;候於黃鐘吹灰,乘於水火土木。 返之曰回風。 遇火則疾,可以鼓火,可以滅火。 鼓火之風順,滅火之風逆。 遇土則寂,可以燥土,可以潤土。 遇木則匹,可以散木,可以拔木。 遇水則激,可以漲水,可以竭水。 回風則火木土水俱廻而生金。 渾合者,一也。如水風相遭,波在風中,風在波中。 豈非金水合處之妙哉!百日氣完基固,此煉氣而結胎仙之道也。
【默朝上帝,一紀飛昇。】 上帝居高上洞元,即契所謂上有神明居也。 朝者,以下奉上,復初返元之意。 默者,回光襲明。一紀者,十二年極月數也。 飛昇則移居上苑,此煉神而化飛仙之道也。 行之三乘以漸,道則一也。
【知者易悟,昧者難行。】 道本無難易,知行亦無二致,而人之智愚分焉。 知者返求諸己,而徵於天地時物,故易悟。 昧者馳心於外,而蔽於愛欲,故難行。
【履踐天光,呼吸育清。】 履者循其跡,踐者步其紀。 天不自光,以日月星為光。 循其跡,則日有昏曉,月有弦望,星有建次,所以『觀天』也。 步其紀,則迎日推月合辰,所以『執天』也。 履踐有順有逆。順者,人即地以法天; 逆者,人契道以先天,並行一致者也。 呼吸者,息也。呼則闢,吸則合,呼吸之間,一生焉。 清者天之一,即光之根也。 動物之生,恃乎息。息者,人得天之一,以人一養天一。 光風相搏,而道居焉。
【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以其分而言之,玄天牝地;出也以為入,入也以為出。 以其合而言之,玄牝一而已; 出入有無,同門合化,存亡一其候。 若者,其象其物之真。
【綿綿不絕,固蒂深根。】 獨往獨來,無有斷際。 柔若水、剛若金,道之自然,其妙如此。 花有蒂,蒂在上;樹有根,根在下。固蒂深根。 精神,水火歸一之地也。
【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易曰:「男女搆精,萬物化生。」 人秉乾坤之真一以生精,雖藏而不見,乃為妙有生本。 世人以妄想感之,順而成人, 不知先天真壬即含於癸,所謂『上善若水,清而無瑕』者是也。 知其時,因其動而制之,使沉者就浮,以合於神, 則壬丙相交,鉛投汞矣。
【神合其氣,氣合體真。】 神無而氣有,神靈而氣動。 人以神為神,斯墮於夢想。 能反觀焉,則有無合靈,動交而神化致一。 神回則明,氣定則變。 明者有象,變者有物也。 神合其氣,吾見其明以變,又孰知物以象乎! 體者,人之形質,宅氣之府。 息以踵,則大氣符妙氣,妙氣生真氣,故體亦真。
【不得其真,皆是強名。】 名,所以表真法於自然者也,失真則名不立。
【神能入石,神能飛形。】 石,金類,形屬土。 石至頑,而含金玉形,塊然而化光明,皆神為之。 自外淪內曰『入』,自伏之舉曰『飛』。 易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水火一神而已。 水能溺其非水者,而不能溺水。 火能焚其非火者,而不能焚火。 入則渾然而一。 一則道。
【神依形生,精依氣盈。】 形為器,形者神之舍;氣為母,精者氣之子。 邵子曰:「天依地。」 易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 相依則互用互生,顛倒循環,無有窮極。
【不雕不殘,松柏青青。】 木德之厚者,松柏。 人,青帝之所始化也,木類也。 能返樸則受氣足,如松柏青青而長春。
【三品一理,妙不可聽。】 神、氣、精。 自道言之本一,自藥言之有三。 三一,其理可稽。 以神為主者,則煉精氣以還元神; 以氣為主者,則煉神精以還元氣; 以精為主者,則煉神氣以還元精。 曰三元、三性、三家、三丹之說,悉本於此。 分而為六候,陳而為九鼎,序而為八十一之火符,其實一而已。 一即神也,即精也,即氣也,即元也,即丹也,即道也, 此元始以『一音流轉』者也。 道不能無言,有言皆明三。 三數無盡,言三則萬生得三。 忘三則知一,知一妙一言無可言。 言復無聲,何可聽?
【其聚則有,其散則零。】 得一聚三則有,失三散一則零。 聖人逆而聚之,常人順而散之。 聖人以無為聚,故有;眾人以執而散,故零。
【七竅相通,竅竅光明。】 七竅皆居首,為載陽之器。 火數七也、水即精也、金即氣也、火即神也。 眼耳口鼻四而竅七,火體金用而水注之者也。 水即精也、金即氣也、火即神也。 生之來,謂之精水,為元,即玄也。竅即牝也。 而火金之用行焉,火金者,日月之體,光明之主也。 火光而金明,玄牝之門在焉。 相通則天門開,七竅為一而清玄育,故道立焉。
【聖日聖月,照耀金庭。】 日月者,乾坤之至精。 聖日聖月者,坎離之真光。 道主之天地,不得而私有之者也。 金庭即黃庭,天之黃道也。 日月行中而合符,化金耀於其庭焉。
【一得永得,自然身輕。】 呂祖曰:「天地三才,人得一。」 既得一永無失,蓋以三致一,一得,一得則永得矣。 以一煉百骸,百骸無不一,煉一化一,斯化形仙矣。
【太和充溢,骨散寒瓊。】 太和元氣,自中達外,無不充溢,所謂『黃中通理,潤澤達肌膚』也。
【得丹則靈,不得則傾。】 丹者,金火之妙用,火性能煉金、能消金。 善用火者,火金相伏,食而還靈;不善用火者,火焚金而失,慎哉。
【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白,金色;青,木色。 丹由金木併一,則金木兩忘,無色可指。 金剛經云:「以色相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
【誦之萬遍,妙理自明。】 大丹賦曰:「千周燦彬彬,萬遍將可觀。」道妙心明,轉經自得可也。 《高上玉皇心印經》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