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的起义,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这场起义也拉开了秦末乱世的序幕。不过讽刺的是,在轰轰烈烈的秦末乱世结束之后,获得最终权力的却并非是农民,而是原有的六国旧贵族阶级,即便是楚汉争霸后取得帝位的刘邦集团,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草根”。 最初打响起义第一枪的陈胜和吴广,则早就化作了“历史的尘埃”,被掩埋在了旧贵族们的光辉基业之下。之所以秦末乱世会迎来这样的结果,是因为陈胜吴广农民集团中的巨大内耗,或者说陈胜吴广起义也算是为之后上千年中国的农民起义定下了一个主基调... ![]() 此后中国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就全部都伴随着农民集团内部的斗争,而导致这种斗争的出现的原因,有很大程度其实不过是源自于起义领导者个人性格上的缺陷... 陈胜有二“误”《史记》中有记载,陈胜此人在早年还是雇农的时候,曾经对伙伴们说过:“苟富贵,勿相忘。”后来伙伴中仅有陈胜一人称得上是出人头地,于是便有曾经的兄弟找上门来,希望陈胜能够“勿相忘”。 ![]() 严格来说,陈胜是没有食言的,确实是将此人带在了身边,但是这个人在进入陈胜的宫中之后,却仗着自己和陈胜关系好,便无所顾忌的谈及当初陈胜还是雇农时的陈年往事。而后便有小人对陈胜表示,此人愚昧无知,他说大王的陈年旧事,也会影响您的威望。 陈胜听信了小人的谗言,便斩了这位老朋友,自此之后陈胜所有旧日的伙伴全部都躲他躲得远远的,后来和陈胜相识的人也再也不敢亲近他。 ![]() 《史记》中还记载了一段往事,陈胜当初任命了朱房为掌管人事任命的官员,任命了胡武为纠察过失的官员,而这两个人其实都是小人,最会的不过是向陈胜献媚罢了。两人对官员将领作威作福,哪怕是在外作战的将领,只要稍微不随他们的心意,便会被随意的治罪,擅自的处罚。 然而陈胜偏偏就信任这两个小人,司马迁在编撰《史记》时也认为陈胜最终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其任用小人,因此《史记》中还专门在此处写道:“此其所以败也。”毛主席在这个问题上,和司马迁的观点一致,其在此处也批注了两个大字:“二误”,至于第一误自然就是前一个故事了。 ![]() 毛主席是农民的儿子,所以一生非常重视研究历史上的各种农民起义,并且从中汲取对中国革命有利的经验教训,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其研究的一部分。毛主席认为陈胜在起义中存在着两大失误,其一是功成忘本,起义稍有起色便脱离了农民阶级的群众。 第二点便是任用坏人,偏听偏信,脱离了自己共患难的阶级兄弟,最终的结果便是众叛亲离。陈胜吴广其军本身有着巨大的军事优势,可谓是所向披靡,锐不可当,因为陈胜和吴广都是楚国人。 而楚国又是六国中受秦国迫害最甚的国家,所以陈胜吴广起义可谓是众望所归,一时间响应者云集,结果就是因为陈胜性格上的缺陷,导致农民政权不过延续了六个月便夭折。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算是陈胜吴广起义中最具震撼力的一个口号,但是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并不是王侯将相不该由血统垄断,而是“今天皇帝你坐得,明天皇帝我就坐不得?”的意思。 而事实上给予民众这种思想的人,恰恰就是当时被视为暴政的秦王朝,正是秦王朝摧毁了六国的贵族世袭制度,使得六国不再有贵族能够为秦王朝进行缓冲,并且最终导致秦王朝在顷刻间便彻底崩塌。 ![]() 然而对于打出这种旗号的陈胜和吴广而言,他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同样也算是“自毁长城”。陈胜从兴到亡不过六个月的时间,但是即便是如此之短,陈胜还是称王了,甚至还为自己修建了宫殿,还招纳了百官。 陈胜没有选择借助楚国旧贵族的号召力,而是直接暴露了自己的野心,但是问题在于陈胜可以这么做,难道其他人就不能这么做了?陈胜派去北方的将领,先后自称燕王,赵王,纷纷自立,甚至就连吴广都霸占了荥阳,给陈胜整了一出听调不听宣。 ![]() 陈胜本身就昏庸,再加上吴广本身也打算和他玩一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杀掉吴广似乎也算是陈胜的必由之举了。但是也正是因此,陈胜身边的将领恰恰都是一些趋炎附势的小人,毕竟有点本事的人都去单干了。 当时陈胜大军进入关中,秦国的主力部队不是在朔方就是在岭南,最终秦皇室只能紧急赦免了一批罪犯,让少府章邯带兵迎击。少府是个什么官呢?大概就是专门供给皇室的食物消耗的官员,这位章邯之前压根就没打过仗。 ![]() 然而对面的陈胜更是离谱至极,因为他手下根本无人可用,所以只能任命了一个名叫周文的风水先生...相比于少府,风水先生就更是差得远了,结果就是周文败亡,章邯大胜,陈胜大军也极盛转衰... 相较于陈胜,朱元璋就要清醒的多,正所谓“广积粮,缓称王”,称王这种事情永远是急不得的,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少有的从下层上位的皇帝,没有一个的皇位最终是“急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