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渊源 我国自古以来就一直重视齿龈健康。《诗经·卫风·硕人》曾记载“齿如瓠犀”,其意牙齿需要像葫芦子一样洁白整齐。《素问》有“齿龋,刺手阳阴,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即为针灸治疗龋齿的方法。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名著《史记·仓公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灸其左太阳脉,即为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这记载了齐国名医太仓公用针灸和苦参汤给齐中大夫治疗龋齿的经过。宋代苏轼在《茶说》中记载:“吾有一法,常自珍之,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即去,而脾胃不知,凡肉之在齿间,得茶浸漱之,及消缩不觉脱也……”苏轼认为饮茶并餐后用茶水漱口,有助于保护齿龈并预防龋病。《诸病源候论》云:“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指出齿为骨之余,赖髓所养,凡肾虚髓空,或为风冷所伤,易病齿疾。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还提到用灸法治疗牙病:“病齿痛……皆久(灸)臂阳明温(脉)。”明代薛己著有口齿科疾病专著《口齿类要》,其言:“齿者肾之标,口者肾之窍。诸经多有会于口者,齿牙是也。 徐用诚先生云:齿恶寒热等症,杂之邪,与外因为患。治法:湿热甚而痛者,承气汤下之,轻者清胃散调之;大肠热而龈肿痛者,清胃散治之,重则调胃丸清之;六郁而痛者,越鞠丸解之;中气虚而痛者,补中益气汤补之;思虚伤脾而痛者,归脾汤调之;肾经虚热而痛者,六味丸补之;肾经虚寒而痛者,还少丹补之,重则八味丸主之;其属风热者,独活散;大寒犯脑者,血芷散;风寒入脑者,羌活附子汤。病证多端,当临证制宜。”可以说是对齿痛齿病的内科治疗最为全面的论述。 治疗齿龈疾病,相比较中药汤剂内服,以中药煎汤漱口有直达病所、起效迅速、简便易行、价廉效优等独特优势。蒋氏治疗牙痛漱口方,为蒋氏多年在临床实践中证实确有良效者。 二、适应病证 各种牙体、牙髓、牙周病变引起的牙痛。 三、方药组成 细辛10g,艾叶10g,花椒15g,浮小麦30g。上四味,先以冷水浸泡半小时,浓煎半小时后,趁温漱口;漱口时可以尽量含在口中靠近患侧面并保持须臾,然后吐出,不拘次数。 四、理论阐释 牙痛是口腔疾病中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多由牙龈炎、牙周炎、龋齿(蛀牙)或折裂牙而导致牙髓(牙神经)感染所引起。俗语讲“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因此牙痛病虽为小疾,却对生活有很大影响,轻则不能吃食物,重则无法学习与工作,被视为“百病熬煎的第一名”。 牙痛在中医称为牙痈,又名牙齐风,与感受风寒风热、嗜食辛辣、情志变化、虫蚀疫毒等原因有关。《灵枢·脉度》曰:“脾胃开窍于口,齿龈属胃”;《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大肠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故牙痛与脾胃、肝胆、心肾、胃经、大肠经等脏经络相关,临床常见有胃火牙痛、风火牙痛、风寒牙痛、肝火牙痛、胃热阴虚牙痛等。自古也有很多代表方剂清胃散、玉女煎、龙胆泻肝汤等。但是治疗牙痛,最求速效,患者一般等不及我们“慢郎中”虚实寒热脏腑辨证一番,再开方煎药徐徐治之。虽也可服用西药止痛药,但往往有引起胃中不舒等不良作用。 用漱口法治疗牙痛其实自古有之,蒋氏的这个漱口方药仅4味:艾叶、花椒、细辛均有辛温止痛之功,浮小麦味甘咸凉亦有甘缓止痛之功。细辛在《御药院方》及《吉林中草药》中均记载其煎汤漱口可治齿痛;《圣济总录》也有将细辛与荜茇同煎含漱治风冷牙痛的细辛汤。花椒在《太平圣惠方》《食疗本草》均记载其漱口可治齿痛,民间也有直接将花椒粒纳于龋齿洞中止痛的方法。蒋氏曾在古书中读到“治风火虫牙疼神方歌:'一撮花椒水一盅,白芷细辛与防风,浓煎漱齿三更后,不论疼牙风火虫’。”《普济方》中有用艾叶、附子煎汤漱口治诸般牙痛的记载。《本草从新》云浮小麦有散血止痛之功。根据古代本草有关记载及民间单秘方,蒋氏综合精简合成了由此四味药组成的验方,可谓辛温、甘凉并用,无需分辨牙痛寒热虚实,均可应用起效。考现代药理研究,花椒、细辛均有局部麻醉作用,可使牙痛缓解迅速;艾叶、花椒、细辛均有抑菌作用;煎汤含漱不仅止痛,还可维护口腔局部微环境平衡。 五、注意事项 煎煮药液宜偏浓,漱口时不宜过热过凉,但宜取温漱口,不拘次数,见效为止。漱口毕,可用温开水洗漱。不可吞下内服。 六、典型医案 病案1 患者:朱某,男,72岁。 初诊时间:2006年4月17日。 主诉:牙龈肿痛多日。 病史摘要:患者牙龈肿痛已有多日,伴口臭、便秘、腹胀、面红。舌红,苔黄,脉细弦。 西医诊断:齿龈炎。 中医诊断:牙痈。 辨证:胃热壅盛。 治则:清胃泻火。 治法:处方用清胃散加味,药用川黄连6g,石膏15g,升麻6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生大黄10g。3剂。 二诊(2006年4月25日):服上药3剂,牙龈肿痛缓解,便秘、腹胀减轻,胃火之势得挫。但停药数日,今又牙齿疼痛难忍,舌脉同前。处方用牙痛洗漱方,药用细辛10g,艾叶10g,花椒15g,浮小麦30g。3剂,嘱煎煮后外用漱口。 三诊(2006年5月9日):患者云漱口后牙龈肿痛即止。 按语:本案牙痛伴见一派胃火炽盛之象,故首诊用清胃散清泻胃火,果然齿龈肿痛有所缓解,但停药之后牙痛又如故。二诊为方便起见改予牙痛漱口方,取效若此。 病案2 患者:黄某,男,35岁。 初诊时间:2006年5月30日。 主诉:反复出现牙痛3年余,加重10日。 病史摘要:反复牙痛3年余,遇冷、热、食硬物辄易牙痛或酸,最近牙痛又起,已有10日。舌淡红,苔薄,脉细弦。 西医诊断:牙龈炎,牙髓炎。 中医诊断:牙痈。 辨证:无。 治法:止痛。 处方:防风12g,花椒15g,细辛10g,浮小麦30g,3剂,煎煮后漱口。 二诊时牙痛消失。 按语:本案患者概存在牙龈炎、牙髓炎的情况,遇刺激性食物易引发牙痛。急则治标,漱口方不必细辨寒热虚实即可迅速取效。艾叶亦可易为防风,“风火、虫、虚”兼顾。 为医治病,不一定非要正襟危坐开出君臣佐使俱备的内服大处方才算本事,有时几块钱乃至几角钱、几味药组成的小验方就能立马解决患者的痛苦。牙痛漱口方本源自几张民间验方,经蒋氏取舍改造而成。凡是民间能够代代相传下来的方子,通常多是疗效确凿并经得起重复的良方。因此,在大学里当教授的“大医生”千万不可本本主义,对民间单验方嗤之以鼻;另外,作为内科医生也必须懂得其他各科病证的治疗方法,必须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简便验廉的外治法。蒋氏除在临床上多次对患者用此牙痛漱口方外,凡家族亲友遇不时牙痛,也从袖中抽出此方予之,莫不应手。但有一点要提醒,此方虽然止牙痛作用显著,可以止痛于一时,但对于牙痛屡犯并有严重牙病者,建议还是需要去牙科明确诊断,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以免耽搁而使病情发展。另外,嘱咐患者平时保持牙齿的清洁卫生,防止牙病的出现,才是防患于未然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边甜甜,辛二旦,张爱霞,等.花椒生物碱提取、含量测定及药理作用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11):135137. [2]傅钇钧,王英平,张瑞.细辛化学成分提取方法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特产研究,2020,42(6):8589,95. [3]兰晓燕,张元,朱龙波,等.艾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17):401740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