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殷墟四期,商纣王时期。 著录:《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2377,《商周金文资料通鉴》2377,《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1566,《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314等。 ![]() 形制纹饰:器为方鼎,双立耳,四柱足,鼎身四壁近口沿处各装饰一首双身蛇,左、右及底边处还各装饰有一条乳丁纹带。 尺寸:通高20厘米,口长16厘米,口宽13厘米。 现藏:保利艺术博物馆。 ![]() 字数:鼎内壁铸铭文6行38字,鼎内底铸1字族氏铭文。 “坂方鼎”铭文释文:“乙未,王宾文武帝乙䑣(肜)日自阑亻冉,王反(返),彳止(延)入阑。王商(赏)坂贝,用乍(作)父丁宝尊彝。才(在)五月,隹(唯)王廿祀又二。鱼。” ![]() ![]() 注释: 宾:殷墟卜辞常见,郭沫若《卜辞通纂》第244—245页认为卜辞的“宾”为“傧导”之“傧”。 文武帝乙:即商王帝乙,是殷纣王帝辛之父。故可判断“坂方鼎”为帝辛时期的器物。“文武帝乙”也出现在“四祀邲其卣”(《殷周金文集成》5413)铭文中。 ![]() 䑣:即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夏曰复胙。商曰肜。周曰绎。即此字。”《尔雅》云:“䑣,又祭也。商曰䑣。”䑣,形变为肜。肜日,肜祭之日。 阑:铭文中有两种字形,一从柬从门从月,一从柬从门,是“阑”字。《说文解字》云:“阑,门遮也。从门柬声。”“阑”在铭文中用作地名。唐兰在《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利簋”(《殷周金文集成》4131)的注释中讲到:“据《宰鼎》(又名“戍嗣子鼎”《殷周金文集成》2708),阑地有太室,可见应是殷都附近的宫殿所在地。”(《利簋》《戍嗣子鼎》中的“阑”字写成繁体,一从“宀柬门月”,一从“宀束月门月”。) ![]() ![]() 亻冉:从亻从冉,谢明文《商代金文研究》66,释读作“亻冉土(左亻右上冉右下土)”,并引用裘锡圭先生的释读(《古文字论集》第1页):“亻冉土,似是性质跟后世的行宫相类的一种建筑。”“……自阑亻冉”,黄天树(《黄天树古文字论集》第471—472页)认为应是“……自阑亻冉于殷”之省。 反彳止:旧释作“返”,裘锡圭根据商代文字中“返”皆作“反”,没有添加“辵”形的,认为“反彳止”应释作“反(返)”“彳止(延)”二字,此说可信。谢明文认为“彳止(延)”在句中读作虚词“诞”,表示承接关系,“王返,诞入阑”指“王归,然后进入阑”。 坂:铭文写成“墉”的古文加一个“反”字,左边部分作偏旁时可以用“土“旁代替,则此字即为“坂”字。坂在铭文中用作人名,即器主。“坂方鼎”刻有族徽铭文“鱼”,说明“坂”属于鱼族之人。 ![]() 鱼:族氏铭文。据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研究》的统计,带鱼族族徽标志的商周金文器物有96件之多。如《戍嗣子鼎》(《集成》2708)中的“犬鱼”,是由犬族和鱼族组成的复合族徽。 ![]() “坂方鼎”铭文大意是:在殷纣王二十二年五月乙未这一天,殷纣王帝辛祭祀他的父亲帝乙,属于肜日祭祀。殷纣王从阑地的亻冉宫出发到殷都进行祭祀活动,返回时,随后又进入阑地。因为鱼族的坂在纣王祭祀父亲的礼仪中表现很出色,纣王赏赐给他很多钱贝。坂用这些钱贝用来铸造祭祀父亲丁的珍贵铜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