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2年2月12日,唐代诗人、“诗圣”杜甫出生。 ![]() 《九家读杜诗》是由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九位知名学者解读杜甫诗歌的论文合集。收录宇文所安、艾朗诺、倪健、王德威、罗吉伟、陈威、潘格瑞、卢本德、田晓菲等九位学者,从九个角度对杜甫诗作进行细读的文章。呈现出杜诗中地方与帝国、政治与个体、宗教与文学间的微妙张力,并将文本阅读延展到诗歌和视觉艺术、传统和现代等话题上,触及到当代对杜甫接受与再造。 ![]() 九位作者虽然角度各异,却一并致力于发掘“埋没”在“儒家诗人”窠臼下的杜甫的真实形象。书中尤其重点讨论了安史之乱前后,杜甫飘零在夔州的作品。在远离长安故居的同时,杜甫也与精英文学机构产生了距离,这反而让他成了一个先驱者,为中国的诗歌话语引入了新形式:对日常现实、家庭生活的细节性关注,反映出与“诗圣”“诗史”绝然不同的、另一种复杂的诗人形象。 ![]() ![]() ![]()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杜甫犹如一颗最为耀眼的星辰,以其深邃的思想、博大的情怀和精湛的艺术成就,成为诗坛上不朽的丰碑。他的诗歌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折射出他个人的喜怒哀乐。杜甫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更在于他那颗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心灵,而他诗作中那些幽微之处,则如同隐藏在深邃夜空中的点点繁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与情感的细腻。 杜甫的伟大,首先体现在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等一系列社会动荡,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在《春望》中,他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战争后的荒芜景象,表达了他对国家破碎的悲痛与对和平的渴望。这种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贯穿了他的一生,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还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悲叹,都彰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时代的苦难,成为那个时代的“诗史”。 杜甫的伟大,还体现在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刻同情。他的诗歌中,有大量描写底层百姓生活困苦的作品。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以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为引子,进而联想到天下寒士的艰难处境,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号,体现了他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在《石壕吏》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中百姓被官吏强行抓丁的悲惨场景,通过对老妇人一家悲惨遭遇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将他们的苦难写进诗中,成为人民的代言人,这种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注,使他的诗歌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然而,杜甫诗的作并非只有宏大叙事和深沉忧思,其幽微之处同样令人动容。在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描写中,他展现了人性的温暖与情感的细腻。在《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诗句,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在战乱中,家人离散,生死未卜,这种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人的牵挂,是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而在《江畔独步寻花·其六》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则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欣赏。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他依然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使他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杜甫的诗作还蕴含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尽管他一生坎坷,经历了无数磨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在《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诗句,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无奈,但“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却透露出他即使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杜甫的伟大与幽微,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风格。他的诗歌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又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情感的细腻。他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情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
|
来自: someonether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