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病理学基础,其实质是肝细胞外间质的结缔组织增生,由于细胞因子及其网络的失控,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增多,降解相对不足,胶原过度沉积而发生纤维化,目前认为肝脏慢性损伤过程中ECM累积所形成的纤维化是可逆的,而肝硬化是难以逆转的,肝纤维化的有效治疗主要包括针对原发病的病因治疗、抗感染治疗及抑制ECM生成、促进ECM降解等,但迄今抗纤维化的临床治疗方法尚未有突破,治疗效果欠佳,尽管干扰素、秋水仙碱等似有一定效果,但由于费用高,不良反应大,患者难以接受。 中医学认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属于中医学“胁痛”、“肝胀”、“积聚”等范畴,正如《素问》:“肝病者,两肋下痛。” 《灵枢·胀论》:“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肋下痛。”其病因是体虚致病,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医宗必读》:“积之所成,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加上饮食不节,嗜酒过度,七情所伤,感染蛊毒等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肝木乘脾,运化失常,气血不足,血行无力,而形成血瘀,而且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久病耗气伤津,更进一步加重血脉瘀阻,病位在肝,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本虚标实之证,针对正虚与血瘀两个关键因素,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临床应用】宋氏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及大黄廑虫丸治疗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07%,对照组为72.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透明质酸、层黏蛋白显著下降,肝功能明显改善,在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透明质酸、层黏蛋白,升高白蛋白(ALb)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肝脏B超显示,在缩小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方面,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补阳还五汤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疗效确切,耿氏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和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11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病案举例】耿氏 临床观察:112例均为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根据病史、血清肝纤维化生化指标及B超检查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17~63岁;乙型肝炎病史2~25年不等;肝功能轻度异常18例,中度异常25例,重度异常9例。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3~61岁;乙型肝炎病史2~22年不等;肝功能轻度异常18例,中度异常30例,重度异常12例。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150mg,静脉点滴;肝功能正常后改为甘草酸二铵胶囊口服;水飞蓟素、护肝片常规剂量口服;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煎服,药物组成:黄芪30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尾10g、地龙10g、赤芍15g、川芎 15g。加味法:肝气郁结加柴胡、郁金、枳壳、陈皮、川楝子各10g,肝胆湿热加黄芩、泽泻、苡仁、车前子、蒲公英、山栀各10g,肝阴不足加沙参、麦冬、枸杞子、生地、石斛各10g。 每日1剂,2次分服,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 【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病例进行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肽、IV型胶原、透明质酸、层黏蛋白)检测,作为疗效评价依据,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按】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肝纤维化最常见的原因,慢性乙型肝炎属中医学“胁痛”、“黄疸”、“瘢瘕”范畴,主要病理机制是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酒过度、饮食不节以致湿热蕴郁,留着不去,困扰脾阳,运化失司;蕴于肝胆,疏泄失职,气机郁阻,病久脾气渐衰,中气亏耗,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内阻,导致气虚血瘀,情志失和,气郁不伸,肝失条达,气郁则血行受阻,气结则血瘀成积,以致瘀血内生;肝气横逆,戕害脾胃,脾气虚弱,中气不足,也可导致气虚血瘀,故气虚血瘀是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重要的病理机制。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化瘀,是治疗气虚血瘀的经典代表方,方中以黄芪补脾胃之气,使气旺则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当归尾活血而不伤血,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活血化瘀通络,全方共奏补气活血祛瘀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黄芪、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医者认为,补阳还五汤可明显改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且无不良反应及毒性和不良反应,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有效方剂。 |
|
来自: 火帝养生_WSH > 《《补阳还五汤》余志勇,李祥光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