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根曾说:“哲学使人深刻、洞察根本。” 但由于哲学深奥的道理和逻辑,令很多人望而生畏,不敢问津。 然而,有一本书却是例外。 它就是《苏菲的世界》,被誉为入门哲学读物。 这本书打破刻板说教模式,将哲学知识融入小说,读来通俗易懂。 故事从14岁女孩苏菲收到一封匿名来信拉开序幕,在来来往往的书信中,慢慢解开了哲学的神秘面纱。 这本书不仅让苏菲找寻到了自我,也使无数人找准自己的位置,走出困顿的迷障。 我总结了书中最有智慧的十句箴言,句句直抵人心,令人瞬间开悟成熟。 1 关于自己
故事的一开始,14岁少女苏菲放学回家,收到了一封匿名来信。 她拆开信,发现里面仅有三个字:“你是谁?” “我就是我呀!”苏菲脱口而出,但马上觉得这个说法不妥。 就在她迷茫时,匿名信接二连三地寄来,指引她穿越到古希腊,在哲学世界里寻找答案。 她看到,在德尔菲神庙入口,刻着一句苏格拉底的话:“认识你自己。” 这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宣言,也是他的行动准则。 当崇拜者恭维苏格拉底的智慧时,他却说,他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当反对者判他为死刑时,本可以申诉豁免的他,却选择慷慨赴死。 面对赞扬,他不为所动;而对于侮辱,他从不辩驳,更不乞求他人了解。 在他安然自洽的背后,是对自己的正确认知,是用生命对信仰的坚守,令人膜拜敬仰。 曲黎敏教授说:“不要在别人的好恶里停留一分钟。”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你在别人的眼中,会呈现出无数版本,但真实的你只有一个。 过度依赖别人的评判,活在别人的喜恶里,只会让真实的你越来越模糊,活得越来越疲惫。 只有抛开他人的种种定义,认清自己,你才能成为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 2 关于死亡
不断寄来的匿名信,为苏菲打开了欧洲哲学的画卷,引导她用哲学思维重新看待生命。
人生在世,聚散无常。 我们以为幸福会延续到老,却不知道,在生活的路口,常有魔爪的伏击。 在不经意的时候,瞬间攫去我们所有,令人感叹命运多舛、世道无常。 马修·麦康纳曾说:“当我们真正懂得自己终有一死的时候,便能更加全身心地安于当下这一刻。” 人生是一场灵魂的寄居,我们的肉身终将交还于天地。 可很多人对此从未看清这一事实。 他们牢牢锁定眼前得失,辗转反侧,苦不堪言。 直至接触死亡,才幡然醒悟,仅仅能够活着,其实已足够幸运。 善待自己,安于当下,享受命运的馈赠,才是一个人最清醒的活法。 3 关于健康
心情不好的时候,苏菲经常跑到花园中静坐,怀念死去的祖母。 祖母一生为家庭操碎了心,却很少顾及身体。 直到身患重病,祖母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 这也是许多人的真实写照。 为了工作生活,把自己架在飞驰的轮毂上,不停歇地奔跑。 直到身体亮出了红灯才醒悟,一切以损害健康为目的透支和交换,都是本末倒置。 历史上,亚历山大皇帝面对死亡,曾写下三大遗愿: 一是他的棺材必须由医生抬,二是通往墓园路旁撒满金银财宝,三是把他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 他旨在告诉人们:再好的医生,面对死亡也无能为力;毕生追求财富,却是在浪费时间;每个人都是空手而来,撒手而去。 把有限的健康投入到无止境的追名逐利中,是一个人最大的愚蠢。 书中还提醒我们:“人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身体或心灵不平衡,保持健康的方法就是节制饮食,保持和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 “透支”是健康的大敌,而节制才是养生王道。 注意劳逸结合,维持身心平衡。 把身体当作福田,当你精耕细作,善待于它,它终将奉献累累硕果,回馈于你。 4 关于知识
苏格拉底说:“智慧来自人类内心的理性,而非依靠外界他人给予。” 一开始,苏菲对此不甚其解,但细细想来,这说的不正是自己吗? 看起来认真听课,实则心不在焉。 不喜欢的课程永远处于半生不熟的状态,而那些引起共鸣的知识点,自己却过目不忘。 她终于明白,一个人如果只依赖于输入而不用心体悟,知识只能浮在表层。 《素书》中有句话:“明莫明于体物。” 道不外求,但从心觅。 真正的智慧,是用心对事物本质的体察和洞见。 青年时期的王阳明,曾用七天七夜时间,枯坐在竹子前,希望“格”出其中之理,却什么也没有参透,反而惹来一身大病。 被贬贵州龙场后,王阳明继续每日反省沉思,终于在一个月圆之夜,他恍然大悟:“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物者误也。” 他终于明白,心即是理,是感应万物的根本。 学习悟道,不是外求,而是向内走。 激活自身的经验感受,调动潜在的秉赋灵感。 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便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求得智慧真经。 5 关于思考
有一天,苏菲发现自己收到的匿名信上,有几个小洞且比较湿润,她很不解。 通过跟踪后才发现,这次送信的,是一只叫汉密士的狗。 看着它憨态可掬的样子,苏菲不免疑问:“动物和人一样,有血有肉,但动物和人不一样,根源在哪里呢?” 苏菲的耳畔响亮起一个答案:“动物和人类最根本的区别是思考!” 动物没有思考,只能作为一个生命浮游于世,活得低级而被动。 生而为人的幸运在于,通过思考,我们可以建立丰盈的精神家园,让心灵找到栖身之所。 然而,罗素却说:“大多数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过。” 生活中,对很多人而言,思考是一项艰难的脑力劳动。 思考需要大量阅读,比对研究,总结提炼,其过程痛苦而艰辛。 最后,不愿一探究竟的他们,只好关闭探索之门,止步于成长路上。 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人生若没有了思考,就像没有灵魂的生命。 而思考,则带领我们攻城略地,突破窄门,走向开阔。 其中征服与挑战之乐,才是最高级的心理体验。 6 关于成长
乔布斯曾经说过:“使用人类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创造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历史是场接力赛,一代代人接力传承,才积累了璀璨的现代文明。 苏菲通过书信引导,漫步在欧洲哲学史的长㾿,与前人交流,不免生出一种幸福感。 在先哲的肩膀上,汲取千年智慧,乃是后生之幸。 然而,很多人喜欢把自己与外在隔绝开来,在自我构建的小世界里,单打独斗。 却不知,不努力,不学习,固步自封的结果,只能被世界无情地吞没。 歌德说:“不能汲取三千年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一个人的目光紧盯着眼前的方寸之地,就难以抬头看见广阔的山河。 只有博采众长,向优秀的思想学习,乘风起,借势而为。 必会打破固化的小我,迎着前人的智慧之光,平步青云,扶摇而上。 7 关于认知
书中,哲学家康德指出:“时间和空间就像红色眼镜,限制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让苏菲理解这句话,匿名信的主人艾伯特不再继续写信,而是从幕后走出,以哲学老师的身份给苏菲授课。 艾伯特让苏菲戴上一副红色眼镜,瞬间,苏菲笼罩在红色世界中。 紧接着,艾伯特告诉苏菲,即使你看到是红色,也不能说世界是红色的。 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往往藏着最容易忽视的真相。 生活中,因为一句话,一件事,我们就武断地下结论,把冰山一角当成全世界,就容易跌入偏见的陷阱。 尼采说:“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监狱,而目光所及之处就是监狱的围墙。” 人这一生,眼光有边界,思维有高墙。 只有不断改善自己,才能越过心中的樊篱。 去读书,去经历,拓宽视野的广度。 打破一元认知,培养多元思维模式,我们才能站在更高维度,看到世界的多面。 才会用灵活的视角和策略,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轻松破局。 8 关于幸福
授课一段时间后,艾伯特开始提高难度,着重讲述犬儒派等几大哲学派系,以帮助苏菲探寻幸福之道。 说到幸福,犬儒派哲学家戴奥基尼斯最有代表性。 他常年住在木桶中,生活一贫如洗,却甘之如饴。 有一天,他正在木桶里晒太阳,亚历山大前来探望他。 亚历山大准备赐给他金银珠宝,以改善他的生活。 戴奥基尼斯却不屑地对大帝说:“你挡住我太阳了,希望你闪到一边。” 别人笑他傻,可在他看来,自己已经拥有了平静的生活,再多物欲反而是一种累赘。 而那些看起来功成名就的权贵,在他眼中,不过是被物质包围的可怜人。 《庄子》有言:“以天下为笼,则雀无所逃。” 人活于世,最大的牢笼并非有形之物,而是心中的欲念。 无休止的攀比,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如同一张张交织的大网,将我们牢牢束缚,让我们无法动弹。 罗曼·罗兰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谓幸福,是在于认清一个人的限度而安于这个限度。” 刻意追逐不切实际的目标,只会加重我们的焦虑。 只有生活至简,顺其自然,我们才能挣脱欲望枷锁,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一分恬淡满足。 9 关于自由
康德说:“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充满敬畏,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人生而自由,却又无不在规则之中。 这也是苏菲的小小烦恼。 她讨厌枯燥的数字,不想去上学;她想每天化着浓妆,像成年人一样和朋友约会;她想着早点长大,逃离妈妈无休止的唠叨。 但作为一个未成年人,向往的自由背后,是更多的责任和压力,这些让她望而却步。 书中说:“独立与自由正是我们超脱自我的欲望与恶念。” 生活是一个选择题。 很多时候,我们崇尚的自由背后,是以更多的残酷为代价。 还记得高考作文以零分交卷的学生吗?当他潇洒交上白卷引起羡慕的背后,是坠入生活底层的搓磨; 还记得那个放弃自我成长,以为嫁给爱情就进了保险箱的女生吗?当她耗尽青春后,徒留无尽的悔恨懊恼。 茨威格曾经说过:“命运所有的馈赠,都标好了价格。” 任何一个风轻云淡的自由背后,都有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痛不欲生的坚持。 不要止步不前,更不要轻言放弃。 只管去拼搏,去努力,当积淀的底蕴足够厚重,你想要的自由,自然会承载着你,平步青云,迎风翱翔。 10 关于心态
卡尔维诺有句名言:“心灵的秩序是对抗世界的复杂性。”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拥有正向积极的心态,我们才可以对抗命运的反复无常。 故事的结尾,苏菲得知,自己的身世充满了玄幻色彩。 原来,她不是一个真人,她和哲学老师艾伯特,都只是军官艾勃特虚构的人物。 而艾勃特目的,仅仅是为了用小说的形式,给女儿席德传授哲学知识。 当女儿席德将小说读完,苏菲的使命,也就结束了。 知道真相后,苏菲很绝望,却无能为力,只好选择顺应和退出。 她不再幻想,调整好状态,和老师艾伯特来到海边,泛舟海上,最后消失在海湾尽头…… 喜欢苏格拉底的话:“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地选择,理智地面对,勇敢地接受。” 人这一生,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无奈与遗憾。 与其抱怨数落,不如允许一切发生,允许世界的不完美。 在不幸之中寻找幸运,然后,以乐观心态重建未来的支点。 《菜根谭》中写道:“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每个人的心,是一个容器。 那些过不去的苦难,放不下的纠结,长期堆积,便会滋生毒素,反噬自己。 只有常常清理排空,我们才能有足够的空间,装下鲜花和喜悦,点缀我们的生活。 ▽
小说结尾有句话令人动容:“当我们仰望天空时,其实是试图找寻回到自我的路。” 已识环宇之大,方知自我渺小。 当你苦闷无助,找不到方向时,不如抬头看看夜空广袤的星河。 然后再内观自己,你会突然清醒: 眼前你面临的烦恼和困境,放眼于宇宙之间,连微尘都不及。 与其为现在的生活困扰,不如放宽心态,抛开杂念,用心过好当下的生活。 点个在看,带着哲学智慧处世,再平凡的每一天,你都可以过得有滋有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