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建筑大奖”卓越奖⑨】人工与自然的平衡

 西行游者 2025-02-12 发布于四川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意识的居所,是栖居的诗学。中建集团深入实施“一六六”战略路径,塑强设计领先优势。为繁荣建筑创作、增进技术交流,提升行业品牌影响力,“中国建筑大奖”已评选出20项卓越项目奖(设计类)获奖作品。本期展示获奖作品——中建滨湖设计总部。

  文脉延续与环境共生

  中建集团旗下中建西南院传承至今七十余载,在成都先后经历了三个办公园区。1957年迁入金牛区金华街168号,2010年迁入高新区天府大道北段866号,2022年正式迁入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的成都首个近零碳建筑——中建滨湖设计总部。办公园区的迁移,是顺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成都城市生长的一个缩影。

  2015年,中建滨湖设计总部基地选址天府新区兴隆湖北岸,彼时兴隆湖正在试蓄水,湖岸一片黄土,整个板块圈层尚未形成。项目在依托于天府新区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也成为组织一个新区域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

  四川当地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和气候适应性相结合的典范,以单元模块、社区聚落和开敞空间为特征。为回应地域环境,实践低碳愿景,将传统空间原型进行现代性转译,是设计的起点。

  中建滨湖设计总部地处夏热冬冷气候区,设计团队构想了一种灵活且人性化的办公空间,在合理的规模控制下,综合平衡被动式设计、主动式策略和可再生资源利用,以较低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的同时,采用适宜性的技术反哺自然,创造低碳环保的内外环境。

  捕捉自然与模块堆叠

  在夏热冬冷地区,相较于为了获取恒定的室内环境而封闭模块这一种“逆自然”的方式,中建滨湖设计总部选择了主动开放建筑系统,融入兴隆湖生态大圈层,与之共生。

  兴隆湖所在的区域,原是鹿溪河流域的一处滞洪洼地,基地处于泊岸边,原始地形北高南低。设计留存了这一原始地形的记忆,并以双首层和层层退台的形式重构了自地面生长、向湖面展开的意象,并据此进一步捕捉光、捕捉风、捕捉时间和空间。

  △观湖屋面平台

  模块拼接形成绵延不断的外界面,是建筑增加与自然的接触、得以充分浸润在阳光中的前提。外界面的差异化设计,则是进一步捕捉光隔绝热、捕捉时间变换的策略。在水平界面上,面湖退台形成约800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天空农场和运动场地,大部分屋面为植被所覆盖,将粼粼湖光气象引入场地之中;在垂直界面上,与玻璃厂家合作研发了理想隔热三银玻璃幕墙作为第一层级的围护界面,充分地获取光照;其上以模块化的方式,南向复合了立体绿墙构造,东、西两向复合了垂直拉索和通长立体种植槽,形成了随季节变化、随时间成长的第二层级动态界面。

  △南向鸟瞰可持续的模块组合

  模块堆叠也自然形成了中庭、边庭、下沉庭院、屋顶花园、架空、外廊等室内外中介空间,并充分地被组织调动起来;中介空间之间的界面,配建以感应式智能天窗、光道管等自主调节措施,形成光、风等有效的互动。在区域主导风向上,结合第三层屋面花园和中庭天窗,设置了贯穿南北的风道,风从这里经过,带走平台上的热量,并经由天窗引导进入,为室内带来外部的讯息,注入勃勃生机;边庭成组,反向包裹内部空间,形成一个个流动的微生态系统。

  △动态变化的垂直界面

  △气候适应性天窗和通风中庭

  可感知与可体验

  办公类建筑,大家往往较长时间置身其中,工作、社交和生活。开放流动的建筑系统在给用户带来动态感受的同时,强化了绿色行为的可能性,倡导了使用者与内外环境的积极对话,以激发对自身对所处之地的关注和关怀。

  △屋顶退台花园

  游憩步行系统覆盖了整个中建滨湖设计总部办公面积的87%,在呼应低碳理念的同时,打造互动社交式场域,鼓励积极的社会交往,创造自然健康的环境。

  △开放式步行体系覆盖87%的办公空间

  △多功能路演区

  △下沉庭院员工餐厅

  动线设计的想法在于减少电梯使用,鼓励楼层间步行。结合室内外中介空间,步行系统将办公空间切割为更符合人体尺度、能提供更多体验感的场所。单元模块的搭接,创造出一个边界错落的“负体量”中庭空间,中庭周边大量采用玻璃界面,充分展示各楼层的工作场景,天窗引入的自然天光,塑造光线、视线、动线交互的多“流动化”场景。室内流线可分可合,在门厅中首层至二层的路径上设置了一部宽度大于9米的台阶踏步,通过对台阶界面的分区规划,同时满足行走需求,以及在开放平台上休憩、交流、聚会的社交需求。二层与其上楼层的柔性链接,则由六部景观楼梯和空中连廊所承担,串联起餐厅、咖啡吧、报告厅、展厅等共享公共空间。

  △串联的室外动线

  屋面步行体系与室内相结合,共同形成了从地面到屋面的立体马拉松环线。多部室外景观楼梯,串联起所有具有休憩功能的绿化屋面。

  △定制180°平开扇

  从办公室步入屋面花园,空中篮球场、羽毛球场、迷你跑道、天空农场,以及一条串联高低屋面的立体微型马拉松环线打破了标准化办公的僵化现象,满足多种功能性需求。丰富的交互体验激发使用者的兴趣与活力,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塑造出设计企业充满活力的创意氛围。

  “会呼吸的”近零碳建筑

  中建滨湖设计总部设计团队打破了单向设计流程。项目以“前期研究指导设计实施”为实践方法,整合技术团队,多方联动,打通了“基础研究—建筑设计—产品研发”的技术链条,并使其贯穿策划、设计、建造及使用运维的全生命周期,从而建设可量化、可监测。

  设计团队从项目之初就提出了基本的工作思路:建筑设计与节能课题研究、工业化技术研发、建材新产品开发、可再生能源应用这四个领域同步推进。设计过程中与多方协作围绕建筑通风、预制装配、节能玻璃、垂直绿化、光储直柔等方面开展研究与研发并产出成果,最终设计打造出一座节能降碳的绿色建筑。

  如今,成都兴隆湖畔,这座由10多个建筑模块堆叠错落而成,8000多平方米的屋顶花园覆盖的绿色建筑临湖而立、植被层叠,宛如湖边的绿色山丘,四周遍布着油麻藤等垂直绿化植物仿佛给这座建筑穿上了一件生机勃勃的新衣。人们穿梭其中,在办公空间与生态空间里感受人工与自然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企业文化部,科技与设计管理部,中建西南院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