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达·莫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父亲是个出版商。莫里逊的家里后来曾经送她到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的医学院去攻读,但她不久就说服家人,改到慕尼黑最早开办的一家摄影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摄影师的生涯。 赫达二十四岁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摄影杂志的广告上发现,中国北京的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征召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她认为这个职位非己莫属:她会这三种语言,她的施瓦布地区的出身——当地人在德国以刻苦耐劳著称,而且她还是个女性——老板的盘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结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馆果然相中了她。 那个时代的中国,对于一个德国年轻的单身女性来说,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但她还是只身离开德国前来中国。 赫达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过的岁月,就是带着相机,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下如今大多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留给后人嗟叹其珍贵价值的照片。 在北京期间,赫达与与阿拉斯泰·莫里逊相识并结婚。阿拉斯泰在中国出生,他的父亲是有名的英国记者乔治·厄内斯特·莫里逊。 她在最后的二十多年里一直住在澳大利亚。1991年,赫达·莫里逊逝世以后的第二年,其夫根据她的遗嘱,将用作展览的照片和许多珍贵的南亚青铜器、藏书等捐赠给澳大利亚博物馆(powerhouse museum)。而将1933年至1946年共十三年里她在中国所摄的一万多张底片、六千多幅照片,以及二十九本影集全部赠与哈佛大学的哈佛—燕京图书馆。 今天继续分享赫达拍摄的紫禁城旧影,值得注意的是,在赫达的镜头下,整个紫禁城寂静无人,仿佛是单独为她敞开大门。 太和殿台基上的铜鼎和仙鹤。 太和殿前的月台。 绛雪轩,带有匾额的天花板和彩绘的房梁。 绛雪轩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位于北京故宫御花园的东南,为一座小型殿宇,明朝末年焚毁于战火,顺治年间重建,于乾隆年间重修。 一座殿宇,前有抱厦,这是永和宫 一处平台,平台上有铜龟一只,平台下有重檐燎炉一座,具体位置未查证。 紫禁城中的一座侧门,琉璃装饰。 另一座侧门。 乾清宫南面。 看不清匾额,重檐庑殿九开间,应该是皇极殿。 保和殿北面。 保和殿南面,门中站立的似乎是一名军警。 远望保和殿东侧的后左门和崇楼。 乾清宫内部陈设。 某处殿宇山墙,可见脊饰和梁架。 一处宫墙,小门和殿宇屋顶。 乾清门。 乾清宫南面。 养心门,挂着一块陈列室的牌子。 某处门廊,具体位置不知。 似乎是奉先门,随墙琉璃门,仿牌楼样式,三个门洞代表四柱三间,主次夹边七座屋顶代表七楼。 乾清门,影壁和铜狮。 一处大殿台阶下带有浮雕的大理石基座。 屋脊山墙装饰细节。 一处院落,殿宇有前廊,台阶旁有铜水缸。 一处宫门,五开间,前有一对铜狮,应该是乾清门。 皇极殿西侧及西门。 皇极殿东侧及东门。 一片荒草,右侧是城墙和宫门,东华门。 养心门内影壁的细节,鸳鸯荷花琉璃装饰。 宁寿宫花园中的符望阁。 假山之后是延趣阁。 假山后露出亭阁一角,是耸秀亭。 花园内的假山。 宁寿宫花园。 碧螺亭。 碧螺亭位于宁寿宫花园符望阁前的叠山主峰之上,因其形制似梅花,构件亦以梅花纹装饰,又称碧螺梅花亭,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从低处望碧螺亭,下方一座水缸。 从萃赏楼望碧螺亭。宁寿宫花园内建筑。 耸秀亭, 在宁寿宫花园内。 宁寿宫花园建筑。 萃赏楼南面。 通往延趣楼的小桥,延趣楼在宁寿宫花园内。 宁寿宫庭院。 或许是宁寿宫花园。 某处殿宇的山面。 如亭的花阁窗。 如亭细部。 如亭位于紫禁城东路宁寿宫区颐和轩西侧的小院中,是一座绿琉璃瓦方形攒尖顶的戏台建筑。 紫禁城内被树木遮掩的宫殿。似乎是春日时节。 午门东雁翅楼南面。 紫禁城内某处屋角,脊兽和套兽,旁边一丛花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