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议回顾:推想小说与黑人女性

 四十二史SCIFI 2025-02-13 发布于江苏

 四十二史

 科幻春秋

会议回顾:推想小说与黑人女性

整理 / 吕广钊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

2024年12月7-8日,在奥克塔维娅·E. 巴特勒(Octavia E. Butler)同时赢得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以及星云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的四十周年之际,知名科幻研究学术期刊《基地》(Foundation)举行了一次线上研讨会,主题聚焦于黑人推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本次研讨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与作家的参与,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黑人女性在推想文学中的多重角色与叙事方式,涵盖从非裔未来主义到加勒比奇幻的丰富话题,呈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创作实践。与会者不仅回顾了奥克塔维娅·E. 巴特勒作为先驱者的深远影响,也延伸至对黑人女性在当代推想小说中叙事力量的进一步思考,展现了这一主题的跨文化与跨学科意义。

奥克塔维娅·E. 巴特勒(Octavia E. Butler)

专题1:大洋深处

在会议的第一个专题中,《推测》(Extrapolation)主编、阿瑟·C. 克拉克奖(Arthur C. Clarke Award)评委会主席安德鲁·M. 巴特勒讨论了艺术家埃伦·加拉格尔(Ellen Gallagher)关于海洋的创作理念,她的艺术灵感多源于科幻、海洋生物学以及黑人历史,擅于运用剪纸、铅笔、粘土、印刷品、橡胶、金箔、凹版印刷等各式各样的材料工具。加拉格尔的诸多作品围绕海底国度“德雷克西亚”(Drexciya)展开,勾勒出一个以女性和儿童为主体的海底乌托邦,他们通常被视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悲惨受害者。巴特勒认为,加拉格尔的艺术创作离不开非洲未来主义作家奥克塔维娅·E. 巴特勒和塞缪尔·R. 德拉尼 (Samuel R. Delany)的影响,同时通过“德雷克西亚”,我们还能看到艺术家向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白鲸记》(Moby-Dick,1851)的致敬。

随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英文系博士研究生艾迪生·考克斯(Addison Cox)以娜洛·霍普金森(Nalo Hopkinson)的《午夜盗贼》(Midnight Robber,2010)和里弗斯·所罗门(Rivers Solomon)的《深海》(The Deep,2019)为例,探讨了黑人科幻文学中关于离散族裔(diaspora)及其身体想象的或然性叙事:黑人身体如何投射到散居的想象空间中?这些投射如何为改变散居体及其主体性?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考克斯通过文本细读,提出了“黑人嵌合体”(Black Chimera)和“黑人赛博格”(Black Cyborg)两种原型,认为两部小说不仅塑造了具有创造力与混合性的角色,还展示了黑人散居体科幻小说中的独特特质,即人类与非人类、有机与无机、空间与时间之间的边界的渗透性。

《白鲸记》(Moby-Dick,1851)

英国爱丁堡大学英文系硕士研究生克莱尔·克里登(Claire Creedon)同样讨论了里弗斯·所罗门的《深海》,并详细分析了小说中的“瓦金卢”(wajinru)种族形象,这些生物由大西洋奴隶贸易中被抛入海中的孕妇及其后代演化而来,却在海洋深处构建出颇具革命意义的黑人社会。克里登认为,虽然所罗门的确参考了“德雷克西亚”的艺术原型,但与加拉格尔构想的乌托邦不同,《深海》中的黑人世界并非想要建构某种自给自足的“黑人乌托邦”,而是更加注重曾被殖民主义规训的反抗性和攻击性。

专题3:恐怖

在关于非洲未来主义“恐怖叙事”的专题中,西班牙巴斯克大学(University of the Basque Country)语言与历史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奈娅拉·贝尔甘索-贝斯加(Naiara Berganzo-Besga)讨论了奥克塔维娅·E. 巴特勒的《莉莉丝的孩子》三部曲(Lilith’s Brood,1987-1989),她结合哥特小说理论,分析了文本中具有哥特特质的要素,包括生态灭绝的幽灵、人类与外星人的怪物性,以及通过人类与外星人的界限跨越所诞生的杂交物种等,最后在生态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后人文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质疑了西方父权制、殖民主义和物种主义的思想框架。

《莉莉丝的孩子》三部曲

(Lilith’s Brood,1987-1989)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文系博士研究生萨勒姆·马丁内斯(Salem James Martinez)探讨了奥克塔维娅·E. 巴特勒和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对于N. K. 杰米辛《破碎的星球》三部曲(Broken Earth trilogy,2015-2017)的影响,并将三位作家放置于“黑人奇幻”(Black Fantastic)的谱系中,以此深化关于奴隶制遗留问题的讨论。从美国历史上的“母亲运动”(Mothers of the Movement)和“愤怒政治”(politics of rage)出发,马丁内斯认为小说中“怪物般的母性”不仅是对传统黑人母性形象的颠覆,还通过“正义的拒绝”(righteous refusal)构建了一种新的身份自由——她拒绝曾被剥夺的一切,并借此重新解构和定义自我。

加拿大谢布克大学(University of Sherbrooke)比较文学系博士研究生多伊纳·乔奇纳(Doina Ciochina)讨论了原住民科幻文学中原住民身体的剥削与物化。她首先介绍了推想小说中常见的文学母题(如外星种族接触、末日灾难或反乌托邦场景)与原住民社群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分析了科幻文学的双重作用——既可用于殖民主义扩展话语的合理化,也能成为批判科学技术和殖民扩张的方法。她以短篇小说集《夜晚不要吹口哨》(Never Whistle at Night,2023)为案例,并与电影《逃出夺命镇》(Get Out,2017)作对比,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系统性压迫的运作方式及其对边缘化社区生命与身体的深远影响。

专题4:自由

美国斯坦福大学英文系博士研究生凯·R. 巴雷特借鉴了医学人文领域的“女超人范式”(Superwoman Schema)的理论框架,从杰米辛的《第五季》(The Fifth Season,2015)出发,重新诠释了“坚强、超人的黑人女性”刻板印象。小说中,“原基人”(orogenes)种族具有控制、改造地质结构的能力,却因此被视为怪物,甚至奴隶。巴雷特认为,杰米辛在故事中揭示了这种不平等的世界秩序在现实中对黑人女性身体、价值、情感上的剥削,并通过多视角的叙事方式,表现了这种剥削对于个体主体性的“分裂”,塑造了一个内心世界复杂且充满脆弱性的角色,这不仅揭示了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还展现了黑人推想小说创作的潜力,为重构黑人女性身份提供了新的可能。

《第五季》(The Fifth Season,2015)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生丹·埃文特·布拉赫曼(Dan Avant Blachman)则以“时间”为进路,通过里弗斯·所罗门的《深海》以及网络短篇小说选集《跨越边界的黑人自由》(Black Freedom Beyond Borders,2020),探讨了黑人推想小说中的“记忆”对于殖民主义时间观的颠覆。他借鉴了多种理论,包括薇薇安·萨赫-汉娜(Viviane Saleh-Hanna)的“黑人女性主义幽灵学”(Black Feminist Hauntology)、托妮·莫里森在《宠儿》(Beloved,1987)中提到的“重现回忆”(rememory)概念,以及拉希达·菲利普斯(Rasheedah Phillips)的“黑人量子未来主义”(Black Quantum Futurism)等等,阐释了奴隶贸易的幽灵如何持续地徘徊于当代的空间、系统与身体中,并如何塑造对未来的想象。

专题最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拉瓜迪亚社区学院(LaGuardia Community College)英文系教授探讨了黑人女性推想小说中“黑魔法”(Black Magic)与“血魔法”(Blood Magic)的独特魔法体系及其重要性。在她看来,以仙农·斯玛特(Ciannon Smart)、娜米娜·弗娜(Namina Forna)、阿拉雅·迪恩·约翰逊(Alaya Dawn Johnson)为代表的当代非裔女性作家并未将“黑魔法”与“血魔法”描绘为邪恶的象征,而是通过融入土著知识体系,将魔法与血统(尤其是母系血统)相连,强调了黑人女性身体所经历的系统性控制的历史,从而重新定义了“黑人血液”为力量的来源,反击了历史上将其污名化为“污染物”的种族主义刻板印象。

主旨演讲1:通过想象进入现实

在会议的首个主旨演讲中,“沿海萨利希裔”[1](Coast Salish)作家、杂志《棱镜国际》(PRISM international)主编尼亚莎·穆加瓦齐(Nyasha Mugavazi)讨论了著名作家香农·吉布尼(Shannon Gibney)的回忆录《我曾经是、现在是与永不会成为的女孩》(The Girl I Am, Was, and Never Will Be,2023),并强调了书中的“推想元素”。穆加瓦齐指出,近年来随着文体界限的日益模糊,尤其是在创意非虚构领域,许多作家开始突破传统体裁工具的局限,通过奇幻、科幻和恐怖等形式表达被排除于档案之外或无法言说的经验。对许多边缘化群体而言——如黑人、土著、酷儿、跨性别者以及残障者——现有的文学书写往往无法回答他们对过去和现实最为迫切的问题。她强调,在当下的政治语境中,黑人女性在“推想非虚构”的领域已经作出了重要贡献。吉布尼的作品围绕跨种族收养的主题,通过推想元素重塑了个人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展示了推想小说如何作为理解“真实”的窗口。

《我曾经是、现在是与永不会成为的女孩》

(The Girl I Am, Was, and Never Will Be,2023)

专题6:变革

本专题中,爱尔兰科克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Cork)英文系博士研究生贝丝·埃亨(Beth Aherne)再次回到奥克塔维娅·E. 巴特勒,讨论了科幻文学如何挑战传统家庭观念,并想象另类的酷儿家庭形式。以《黎明》(Dawn,1987)和《雏鸟》(Fledgling,2005)两部作品为例,埃亨认为,巴特勒的小说通过疾病、基因工程、记忆和共生等主题,揭示了奴隶制及其导致的流离失所对黑人家庭的持久影响,同时批判了传统家庭意识形态中对种族混合的恐惧,以及对黑人女性的过度客体化,甚至“性化”。她强调,巴特勒以酷儿但矛盾的家庭形式投射未来,不仅挑战了黑人历史的抹除,也为构想另类酷儿未来提供了可能性。这种探讨深入挖掘了“家庭”一词所蕴含的复杂多义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硕士研究生成秋洁通过分析娜洛·霍普金森的《午夜盗贼》,探讨了非洲未来主义对于父权制与顺性别社会规范的挑战。借助萨拉·艾哈迈德(Sara Ahmed)的相关理论,她分析了赛博和生态女性主义如何平衡小说中的“母性自然”与“父权文明”,而通过故事中“强壮手臂”的形象,她进一步强调黑人女性对意志的重新掌控。这些角色拒绝被动的受害者角色,而这种“故意”(willfulness)也重新定义了黑人女性的主体性,从而动摇了既有的性别与种族权力话语。

美国西雅图诺瓦高中(Nova High School)教师茱莉亚·里德(Julia Reade)以奥克塔维娅·E. 巴特勒的《播种者的寓言》(Parable of the Sower,1993)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姓名”在小说中的本体意义。她认为,《播种者的寓言》中名字的书写与呼唤具有复原和再生的作用,赋予被压迫群体以本体性重量。她简要介绍了政治学与档案学领域的“档案中反复的无名”( ditto ditto in the archives)的行为,认为这是一种对于“人权”本身的剥夺,而《播种者的寓言》对于姓名的反复强调便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将小说解读为一种带有现实抗议力量的文学回应。

《播种者的寓言》

(Parable of the Sower,1993)

专题9:叙事的力量

约鲁巴裔尼日利亚作家阿比吞·阿卜杜(Abíọ́dún Abdul)首先引用社会学家凯欣德·安德鲁斯(Kehinde Andrews)的相关理论,指出艺术常被用作巩固白人至上主义的工具,而黑人群体进行的反击,则主要体现在“非洲”之外的艺术和文化作品中。在他看来,黑人作家与其将重点放在改写西方作品,不如直接挖掘非洲大陆丰富的原创故事与英雄,庆祝非洲文化的深厚传统、黑人之美及文化多样性。他详细介绍了尼日利亚裔美国作家托米·安迪耶米(Tómi Adeyẹmi)在《血与骨之子》三部曲(Children of Blood and Bone,2018-2024)中的约鲁巴文化符号,认为这些符号不仅能增强年轻一代离散族裔的文化自信,还能让读者通过未受殖民干扰的“纯粹”约鲁巴文化,感受到民族身份的独特魅力,从而挑战白人沙文主义。

《血与骨之子》三部曲

(Children of Blood and Bone,2018-2024)

巴巴多斯的西印度大学洞穴山分校(University of West Indies, Cave Hill)人文与教育学院讲师杰辛塔·霍华德(Jacintha Howard)介绍了短篇小说为加勒比女性作家提供的推想性叙事空间。她指出,短篇小说在加勒比地区有着悠久的叙事传统,与口述文学的形式高度契合。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西印度文学正典兴起之时,短篇小说成为展示叙事才能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这一形式尤其适合女性作家,因为她们往往面临家庭责任的制约,长篇创作难以为继。而短篇小说不仅使她们得以创作,还可以通过如BBC电台这样的媒介进行传播,从而为加勒比文学语料库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霍华德以卡伦·罗德(Karen Lord)的《新世界,旧道路》(New Worlds, Old Ways,2016)、莱昂·罗斯(Leone Ross)的《一瞥》(Glimpse,2022),以及娜洛·霍普金森的《肌肤之民》(Skin Folk,2001)和《爱上类人猿》(Falling in Love with Hominids,2015)等选集为例,说明了短篇形式如何支持女性作家探索奇幻、科幻与其他推想主题。

同样来自西印度大学洞穴山分校的黛布拉·普罗维登斯(Debra Providence)详细分析了纳洛·霍普金森小说集《爱上类人猿》(Falling in Love with Hominids,2015)中的“狂欢”美学(carnivalesque),分析了其中蕴含的政治颠覆性。在巴赫金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普罗维登斯指出该小说集如何通过描绘变异身体、聚焦酷儿生活以及重塑奇异世界,体现出加勒比根植的形象与民间表达,而“狂欢”在加勒比地区的语境中,也被视为反抗殖民霸权的必经之路,能够形成一股强烈的革命性力量,成为加勒比文化在全球“再定位”(repositioning)过程中的根基。

《爱上类人猿》

(Falling in Love with Hominids,2015)

主旨演讲2:推想中的哀伤 / 推想中的希望

在会议最后的主旨演讲中,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教授埃博尼·伊丽莎白·托马斯(Ebony Elizabeth Thomas)探讨了“哀伤”(grief)与“希望”(hope)在非裔未来主义叙事,尤其是青少年文学中的表达与意义。她指出,尽管学术界偶尔会尝试从理论的层面讨论“哀伤”,但这些理论往往没有足够关注那些正真实面对哀伤的人群。在托马斯看来,尽管经历了压迫与创伤,黑人叙事始终致力于想象非裔未来。黑人故事传统深植于非洲历史,远早于奴隶贸易的开端。她着重讨论了非裔文学及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无归之门”(Door of No Return)意象,认为这标志着黑人叙事在新旧世界之间的断裂。这一“门户”不仅象征着旧世界向新世界的过渡,也表明了所有名字与起源的被遗忘。由此出发,托马斯将这一“门户”视为推想叙事的象征,显示了黑人身体与叙事的深度交缠。

本文原刊于《科幻研究通讯》2024年第4期

注释

 [1]沿海萨利希裔是指生活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美国西北部沿海地区的土著民族群体,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语言多样性。该族群的语言属于萨利希语系,各个部落之间有着独特的方言和传统。沿海萨利希人的生活与海洋紧密相关,渔业、狩猎和艺术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