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水刷石】原创,转载请于文首添加【水刷石】名片
更多阅读: 长城建筑文化展 古建筑彩绘展 古建筑测绘展 “观妙入真——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 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院举办,8月31日结束,早鸟票49元(发售截止1月26日24:00)。展出150余件永乐宫文物,包括石刻、碑帖、琉璃及木质建筑构件、壁画(多为等比例复制品),以及多组数字化光影装置。 所谓数字艺术大展或曰光影展,是利用巨型屏幕、投影播放图像视频,提供沉浸式体验。光影展适合打卡、约会或亲子游,总是不便宜,我看得少。但这次不同——这可是永乐宫啊!何况精品干货一大把,包括首次展出的若干一级文物,单拎出来也是个正常规模的文物展了。 永乐宫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与北京白云观并列。不过白云观如今的面积只有6万平米,永乐宫却超过24万平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道观。它坐落在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吕洞宾的老家,由吕祖祠发展而来。 1220年,奉吕洞宾为祖师的道教全真派获成吉思汗认可,在北方建立统治地位。1245年开始重建芮城吕祖祠,1262年完工,更名大纯阳万寿宫。因为地处永乐镇,俗称永乐宫。 永乐宫最令人惊叹的,是共计保存一千平米的历代壁画,尤其是三清殿内完成于1325年的《朝元图》,描绘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场面。《朝元图》高约4米,长约95米,有神祇286尊,极尽庄严。《朝元图》与“欧洲绘画之父”乔托为斯克罗维尼礼拜堂创作的壁画同时代,各自绽放出东西方艺术之花。 斯克罗维尼礼拜堂壁画:犹大之吻。图源网络永乐宫如此恢弘,因为承担着为皇帝和国家祈福的重任。古人形容太平盛世,有一项叫“黄河清”。黄河是一条暴戾无常的母亲河,泥沙淤积造成水患频繁,一旦决口就是灭顶之灾。河清海晏,是圣人降世的祥瑞之兆。永乐宫七百年祝祷,有没有提到过它面前的滚滚黄河,有没有许愿它的澄清?任何古代帝王和道士都无法想象,黄河确有澄清日,就在新中国成立后十年!1957年,黄河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库开工建设,次年截流成功,1961年主体竣工。700米长、100米高的大坝驯服了桀骜的河水,拦截洪峰与泥沙,供给巨量的灌溉用水和电力。那一年,黄河真的清了。坏消息是,永乐宫恰好位于规划中的水库淹没区域。它反而面临了末日。好消息是,新中国已有一批专业的文物工作者,抢救性搬迁立刻上马。他们对永乐宫完成了精密的测绘,异地重建。尤其是将壁画揭取切割,分成几百块运到新址再拼合完毕。历时8年,凭借极为简陋的设备(如上图切割壁画的手摇锯),永乐宫重新屹立在25公里外的安全区,堪称文保历史上的奇迹。 永乐宫壁画揭取方法,图源网络 永乐宫新址总平面图本次展览是值得惊喜的,我觉得有3条优点。 首先,光影装置效果不错。其实我主要看文物,光影可有可无,但是门票钱都花了,总不能太敷衍。本展有三组大型光影展示,分别是永乐宫的建造、《朝元图》动画版、三清殿的四季,足够打卡了。更重要是一些互动装置,清晰直观地介绍了永乐宫壁画的内容,学到了知识。 槽点也是存在的。《朝元图》光影装置,莫名其妙搞了一段“ai真人版cosplay”,画风不敢恭维。BGM还是魔改《天空之城》,虽说《朝元图》确实是某种意义上的天空之城,总归很诡异不是吗!再就是三清殿的四季,把琉璃鸱吻和正脊原件结合光影展示,效果拉满,确实震撼。视频也明显经过设计,不是充数的。但能不能留出几分钟时间,停止播放投影,让关心文物的观众好好欣赏、拍摄呢?真实的颜色也很重要啊!展览第二大优点,大件多。 3米高的三清殿鸱吻都运来了,够诚意吧。且慢!还有明代壁画《五龙捧圣》,宽3.3米,高3.6米。画中内容是五位龙王簇拥着北方玄武大帝。老实说,明代壁画的功夫(而且并不是出自永乐宫,而是隔壁玄武庙,级别低)差了一截,但零距离欣赏还是难得。 何况时值龙尾蛇头的年关,这幅画倒意外地应景呢!毕竟玄武就是蛇缠龟,玄武大帝的侍从就是龟和蛇,龙王追玄武不就是过年嘛! 不单三清殿有鸱吻,重阳殿也运来了。这一头体型更小,造型更纯粹,洋溢着蒙元的生命活力。看它浓眉大眼,锋利獠牙,饱满的脸蛋,粗壮的犄角,飘扬的胡须和浩荡的鳞片。明清的官式建筑就没有这种生命力了。另一批特色展品是壁画复制品,采用最新的高清技术制造。但是这部分反光严重,摆放位置偏高,多有骑缝,可惜可惜。现场欣赏倒还行,拍照片就算了。比如首次展出的这件石棺,属于永乐宫草创阶段的宋德方道长,系第一次展出。远看不稀奇,近看眼珠就不够转了,都是雕花啊!这么多的宫阙楼台、侍女雅客,都陪着宋道长去另一个世界享福。泥塑残件,不知是谁的衣摆或肩头,破破烂烂有啥看的?得细看——这是截金工艺!朱红的大衣,缀满华丽的金丝,想想当初的辉煌。本展亮点琉璃构件,数量其实不多,但类型丰富:武士、嫔伽、兽头、龙……还有……一条流泪的咸鱼?您是从哪里穿越来?(其实是押鱼)好多龙,太多龙,蒙古龙。北京虽然始于元大都,地面上的古建筑几乎都是清代的,也有明代的,所以风格相对单一。明清官式建筑连同彩画雕塑,讲规矩,守纪律,不怒自威,严肃不活泼,缺少生命力。太和殿一万五千条龙,一个比一个板正。不是说板正不好,只是时代精神。而永乐宫的蒙古龙(其实工匠都是汉人,只是蒙古统治时期),则是张牙舞爪,奇骨嶙峋,很狂很找茬的样子。想当年,元大都必然也是另一般风格吧。本展有部分文献展品,比如重阳殿西鸱吻内的《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身为巨刹,永乐宫的道教经典收藏庞大,其中一部分后来辗转流入国家图书馆。本次就与永乐宫现藏经卷同台展出。但是,永乐宫的搬迁有个充满道家幽默感的结局:由于库容调整,三门峡水库从未淹没永乐宫原址。水线最高时漫过了一只来不及搬走的大石龟(碑座),随后退去。尽管在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永乐宫基本完整地传承至今,遗憾还是存在的。壁画在切割阶段,不可避免地损毁了1%的面积。大型建筑构件如鸱吻被切割。宫中的古银杏树没能移植。最关键的是,永乐宫离开了吕洞宾的故乡,也失去了700年前精心挑选的山水形势。假如在今天,永乐宫必须搬走吗?三门峡水库必须修建吗?答案或许会不同。无需苛责前人,文物保护的意识本就在不断发展,从保护雕塑、壁画这种显而易见的艺术品,到保护建筑单体、建筑群、乃至周边的场地文脉、还有非物质文化记忆的传承。永乐宫搬迁的同时,埃及也因为修水库,切块搬走了举世闻名的阿布辛贝勒神庙。这不符合今天原状保护的理念,但在当时已经做到最好了。而永乐宫的搬迁,相比于三门峡水库的修建,只能算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当时为了腾出库容,上游几百公里范围,几十万人迁往他乡,历史悠久的潼关古城、蒲州古城、陕州古城纷纷拆除。遗憾的是,在三门峡我们显然没能“做到最好”。由于工程盲目求快、仓促上马,打压反对意见,未经充分科学论证,三门峡水库在澄清黄河、造福下游广大地区的同时,成了上游的灾星。它拦截的泥沙量远超预期,把渭河抬高5米多,造成农田盐碱化、洪涝频频。最后只得降低水位,并在坝底炸开一串排沙口,尽量减少损害。这就是永乐宫原址保住的原因,也是潼关、陕州、蒲州故城都未沉入河底的原因。经过近70年的摸索、调整,三门峡水库仍在运行,但规模与预期不可同日而语。永乐宫700年历史的原址成了农田,空空荡荡。它背靠中条山,和不远处的黄河面面相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