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早年经历1905年8月,唐继尧加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革命政党同盟会,并参与同盟会云南支部机关刊物《云南杂志》的组织工作,同时秘密组织陆军团、武学社和武学杂志。[6][19]同年11月,因日本政府公布取缔中国留学生的规则,致使在日的中国学生奋起抗议,唐继尧不同意学生们进行抗议活动,反而号召他们安心学习。1906年,唐继尧以第一名的成绩在东京振武学校毕业,后进入金泽第九师团炮兵第九联队见习,一年期满后,1907年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炮科学习。[6][9]1908年4月,孙中山等人发动云南河口起义并占领河口,清军派兵镇压的消息传至日本,唐继尧对留日学生集会捐款支援一事持消极态度,同年12月唐继尧从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到云南讲武堂担任教官、监督,不久又到云南新军第十九镇任参谋官,后在第七十四标第一营任管带(营长)。[7][9][6] 重九起义北伐入黔唐继尧在贵州统治期间,与贵州宪政会以及地方官绅势力勾结,镇压贵州自治学社并屠杀人民群众,先是在贵州安顺捕杀反对自己入黔的自治学社创办人钟昌祚,后又在贵阳北郊的毛栗铺枪杀贵州代都督赵德全,同时黔军援川管带杨树青、《西南日报》主笔许阁书等人相继被唐继尧处决。1912年4月,因为唐继尧在建都问题上支持袁世凯,于是袁世凯让他暂代贵州都督一职,并于同年5月正式就职,然而唐继尧在贵州的统治受到当地百姓的不满,贵州进步势力相继撰写《贵州血泪通告书》和《黔人乞救书》以控诉唐继尧的暴政。[11]与此同时,率军北伐湖南的原贵州都督杨荩诚奉孙中山之命返黔,并致电唐继尧限期率滇军返回云南,后黎元洪从中调停并要求双方代表签订《洪江条约》,其意图也是要求唐继尧率滇军回云南。但唐继尧和刘显世并不听从黎元洪的建议,反而在贵州铜仁一带与黔军发生冲突,将黔军击退至四川秀山附近。北京袁世凯政府也公然支持唐继尧在贵州的统治,而且下令解散原来的黔军。[20] 镇压革命护国讨袁1915年12月11日,袁世凯称帝。[22]随后,蔡锷回到昆明,唐继尧与之主持滇军将领会议,决定发动护国战争。23日,唐继尧以云南将军的名义,致电袁世凯让他取消帝制,要求其在24小时内答复,结果未收到袁世凯的答复。25日,蔡锷、唐继尧等人联名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了护国军,进行武装讨袁。[9][23]1916年1月1日,唐继尧被推举为护国军第三军总司令兼云南都督,并率军在昆明誓师和发布讨袁檄文。袁世凯获悉唐继尧等在云南起义后褫[chǐ]夺其官职和爵位,同时任命广惠镇守使龙觐光为云南查办使进攻云南。之后唐继尧在滇南地区击败龙觐光,并且镇压其子龙体乾勾结土匪的叛乱。[6][24]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9] 1916年11月,蔡锷病逝之后,唐继尧开始向云南省外扩张势力范围,派遣部将、四川督军罗佩金采取“强滇弱川”的裁军计划,将留在四川的滇黔军队收编为中央军,而将原川军改为地方军并加以缩编和裁撤,这引起川军将领刘存厚的不满,于是以刘存厚为首的川军和以罗佩金为主的滇军在成都发生军事冲突,1917年7月,刘存厚又与继任的四川督军、唐继尧的部将戴戡因利益不均而再次爆发战争,而唐继尧对刘存厚的致电置之不理,企图重新恢复滇军对四川的控制,贵州都督刘显世以派兵增援戴戡[kān],但最后刘存厚战胜戴戡的黔军。唐继尧等不甘失败,后续派遣罗佩金反击刘存厚却在青眉攻防战中被其击败。1917年8月,唐继尧命令大批滇军进入四川,在资阳、内江一带的战争中再次被川军击败,只能防守在川南地区。[6][25] 护法靖国流落香港1920年3月,唐继尧由于熊克武此前未能签署三省联盟条件,而撤销其四川靖国军总司令一职,并且命令驻守四川的顾品珍、赵又新部攻击熊克武。熊克武在率军打死赵又新后,鼓动不满唐继尧驱使滇军混战的顾品珍倒戈,唐继尧为稳住顾品珍而任命其为云南东防督办,但顾品珍表面上就职,暗自准备与第八军叶荃联合反唐。[4]同年6月,唐继尧废除督军称号,以靖国联军总司令的名义行使统治权,实行“闭关自治”。唐继尧还组织“法制委员会”制定了《云南省政府暂行组织大纲》,根据该大纲,将于1922年8月1日改组省政府,实行“民治”,在民选省长未举行前,绅士们“暂推”唐继尧为云南省长。[27]之后顾品珍等人致电请唐继尧下野,唐继尧迫于压力通电辞职,并于1921年2月8日率部乘坐火车流落香港。同年,孙中山邀请唐继尧来广州担任军政府政务总裁,后孙中山在广州国会非常会议上被选举为非常大总统并撤销军政府。唐继尧认为孙中山此举是在搞独裁,因此暗中支持陈炯明等人反对孙中山,并通电辞去政务总裁和参谋部长的职务,离开广州返回香港养病。同年6月17日,唐继尧拒绝孙中山滇粤桂联军总司令的任命。[4] 重返云南1922年3月,唐继尧返回昆明之后重掌云南政权,随后唐继尧发表《告滇父老书》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后唐继尧效仿湖南联省自治的做法,创立云南民治实进会并发表宣言,致电各省主张联省自治。1924年1月,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唐继尧响应孙中山并计划川滇黔军和广州的北伐军会师武汉。孙中山获悉后在同年9月11日的广州政务军事联合会议上举荐唐继尧为副元帅,同时任命其为建国军川滇黔联军总司令,主持三省的北伐军事,但唐继尧不但拒绝孙中山的委任,而且以平乱建国、讨伐曹锟为由在昆明召集各军代表会议,制定《建国联军总司令部大纲》并成立“建国联军总司令部”,自任七省联军总司令。1924年底,孙中山应西北军冯玉祥的邀请赴北京商讨国事,粤军陈炯明趁机于次年的1月进攻广州,唐继尧在云南响应并在桂军将领刘震寰邀请下派滇军入桂,再合军推翻广州政府,意图组建以唐继尧为主的南方政府。[4][13] 中年病逝1926年8月,唐继尧内部的镇守使开始声讨唐继尧,到该年年底在中共云南省委的策动下云南组建政治斗争委员会,以龙云为首的四镇守使开始联合要求唐继尧改组省政府,支持国民党中央。遭到了唐继尧的拒绝。[6][13]中共云南特支积极收集和揭露唐继尧祸滇罪行,广泛发动社会各阶层,建立广泛的反唐统一战线,并利用云南军阀之间的矛盾,促成昆明镇守使龙云、蒙自镇守使胡若愚、昭通镇守使张汝骥和大理镇守使李选廷于1927年2月6日发动兵变,迫使唐继尧下台,史称“二六”政变。[14]1927年2月22日,龙云等人在宜良法明寺举行会议,采用合议制并组织省务委员会,推举唐继尧担任省务委员会总裁的虚职,架空唐继尧的实际权力。1927年5月23日,唐继尧“肝胃病剧发”呕血不止而病逝,终年44岁。[6][13] 国民政府于1935年明令褒扬唐继尧,于1936年又明令改公葬为国葬,全国下半旗志哀,是民国时期全国 27 位享受国葬待遇的历史名人之一。[2] 为政举措军事1913年,唐继尧从贵州返回云南担任都督,主政之初将云南陆军讲武堂改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并担任校长,期间打破惯例正式招收外籍学生,与此同时他还在讲武学校内部创办“高等军官学校”,并培养高级军官65人;[28]1917年8月唐继尧宣布参加“护法战争”,组建靖国军并自任总司令,聘请日本人大作理和山县初男担任军事顾问和教官,同时将自己下辖的军队整编为六个军,任命顾品珍、庾恩旸、方声涛等人为军长;[12][27]1920年,唐继尧为培养高级将领,在讲武学校内创办“将校队”并兼任总队长,仿制日本陆军大学邀请日本教官教学,还招收华侨学生;[28] 从1919年至1926年,唐继尧曾先后派人向日本和法国购买军火,[27]1922年,唐继尧还先后组建自己的私人警卫队——佽飞军,扩建四个正规军和八个近卫团。[27] 政治唐继尧主政云南期间的政治举措在于创立昆明市政公所和主张“联省自治”。昆明市政公所是云南省最早的昆明市政权机构,1919年10月,唐继尧命令省公署建立云南市政公所,主管官员正职称督办,副职称为会办,先后任命王有兰、黄实、李宗黄为督办。1922年8月,唐继尧将其改名为昆明市政公所,先后任命唐继虞、张维翰为督办。李宗黄任职督办期间,受唐继尧的命令创办公米局,打破当地米商对大米市场的垄断,同时坚持任人唯贤和财政公开。[30]1922年,唐继尧主导省会议公布《云南省政府组织大纲》并改组省政府以实行民治,在省政府内部设置八司(内务、财政、军政、外交、交通、教育、实业、司法)、四处(参谋、枢要、军谘[zī]、总务)、二局(诠叙、统计)和省务会议,各级行政单位的官员由省长直接任免,而省长是省务会议的固定主席,除此之外,唐继尧还通过省务会议颁布《县警察局章程》《市村自治条例》等行政文件。[27] 社会宗教文化方面,在唐继尧主政云南期间,邀请佛教名家虚云大师来云南讲经说法,举行大型的佛事活动,拨款恢复并修建寺院,同时配合虚云大师教化和招抚地方匪兵,避免地方社会的局势动荡。[32] 经济唐继尧主政云南时的经济措施主要体现在工业和农业两个方面。[31] 教育和文化唐继尧在治理云南期间,于1917年采纳留美云南学生董泽的建议创办云南省第一所航空学校(云南航空学校),1922年至1925年为第一期航空学生训练班,培养出韩国“空军祖母”权基玉、中央空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张有谷等航空人才,同时修建云南昆明巫家坝机场;唐继尧于1920年采纳留美云南学生董泽的建议创办云南省第一所、西南第二所综合性和多学科的新型大学——东陆大学(也就是后来的云南大学),并于1923年正式投入使用,以唐继尧为首的校董事会推举董泽为首任校长,唐继尧还将个人的藏书捐赠给学校并建立东陆图书馆,聘请学者袁嘉谷担任馆长;1914年8月,唐继尧倡导成立辑刻《云南丛书》处,拨款万元大洋并邀请赵藩、陈荣昌、由云龙、周钟岳、袁嘉谷等人负责云南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编纂[zuǎn]和刊刻工作,至1922年编成丛书初编152种和1212卷,一直持续到龙云主政云南期间的1945年最终完成;1924年,唐继尧命令昆明市政公所编纂《昆明市志》。[31] 人物影响人物评价由云龙在《 护国史稿》评价道:“荒淫无道,任意掠取部民子女为妾婢,车马舆服之奉,拟于王者。其护卫军命名为次飞军,坐褥铺垫皆用黄缎绣龙。姬妾充斥,帷薄不修,开奢侈之风,肆享受之欲。”[18] 人物关系人物作品影视形象人物轶事参演电影唐继尧执政云南之后,在昆明建立了一座无声电影院,由此产生浓郁的电影情结。1924年,唐继尧开始筹划拍摄《洪宪之战》。1926年,唐继尧将上海朗华影片公司老板张普义请到昆明,由唐继尧出资赞助,在昆明取景拍摄了以护国战争为历史背景的电影《洪宪之战》。影片《洪宪之战》片长122分钟,讲述了护国军青年军官宋秋帆和妻子秦佩钰在护国讨袁战争中纷纷身亡的悲情故事,影片主角之一的护国军将领“唐继尧”由唐继尧本人亲自“饰演”,这在当时的中国电影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就在影片即将杀青时的1927年2月6日,滇军将领龙云等人发动“二六兵变”迫使唐继尧去职,唐继尧在同年5月也因病去世,这使得《洪宪之战》失去官方支持而停拍。不久,导演张普义为将影片拍完而向新任云南省省长的龙云求助,剧组得到龙云的经费支持后顺利完成后期拍摄和制作。1928年,《洪宪之战》在上海首映,影片的字幕中将唐继尧列为所有主演的首位。[39] 灯熄裙破1927年3月8日,这一天正是国际妇女节纪念日,中共云南党委组织广大青年男女参加纪念活动,其中在白天有三千多名妇女参加纪念会。纪念会之后,青年男女举行群众游行,当队伍游行到华山西路时,正好碰到坐在轿子上的唐继尧经过。游行群众顿时人声鼎沸,高喊“打倒军阀唐继尧”的口号,唐继尧看到群众愤怒的情绪十分生气但无可奈何,只好避开群众绕道而行。当天晚上,妇女解放协会在省议会会场举行游艺晚会,人山人海非常拥挤。唐继尧对白天的事情怀恨在心,暗中派遣便衣爪牙伺机混入会场搞破坏。晚会正在进行中时,唐继尧的爪牙偷偷剪断电线,所有的灯霎时熄灭,现场一片混乱,之后经过工作人员的维持后恢复光明。第二天,唐继尧政府的机关报刊《西南日报》刊登一篇题目为“灯熄裙破哭三八”的文章,对当时参会的青年学生进行侮辱。报纸刊登不到两个小时,广大群众在中共党员赵琴仙等人的带领下捣毁《西南日报》。[42] 后世纪念故居唐继尧故居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城北内街三道巷14号,总占地面积850.1平方米,建筑面积410平方米,属于清代中晚期典型的封闭式四合院建筑群落。大门坐西向东,主体建筑坐南向北,前后两院共有房屋14间。前院有正堂三间和对厅、书房、耳房、马房,后院有储谷仓房和厨房,整座院落保存基本完好。1995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 自2002年正式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量超过40万人,200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云南省文物局批复备案为会泽县唐继尧故居博物馆。[44]2016年2月25日,唐继尧故居博物馆正式闭馆进行升级改造,主要更换屋内腐朽的门窗和板壁,重新修复脱落的油漆彩绘并增加新的藏品。2017年正式免费对外开放。[45] 02:35 唐继尧故居简介(来源:会泽融媒) 墓地唐继尧墓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圆通山西北部、北门街原唐公馆 (现为孔雀园)东面的梅园中,又被当地的老百姓称之为“老唐坟”,整个墓地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外部形状是中国传统的圆丘形封土堆,环墓青石镶砌,墓直径约22米,周长约68米,墓高约6米,墓冠前面的中间部分是一个三角形的石刻,石刻中间的方形牌位上刻有时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题写的 “南天一柱 ”字样,牌位两边则刻有金马 、碧鸡浮雕等,墓盖及墓冠现在已经不存。墓前神道两旁有石阙、石狮、石标,周植松、柏、梅、竹,石质有厦式碑阁饰浅肉浮雕和浅刻纹饰花卉图案,碑阁宽17.6米,通高6米,阁厦由14根有墩式石柱支撑。唐墓碑阁内立墨石碑9块,主碑高2.68米,宽1.05米,楷书“会泽唐公蓂赓墓”七个大字,左右两旁为楷书配联:“功业须当垂永久,风云常为护储胥。'[2] 00:40 唐继尧墓简介(来源:秒说曲靖) 铜像193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唐继尧逝世十周年之际对其补办国葬仪式,委托意大利雕塑家设计并铸造了唐继尧戎装立马的铜像,云南省政府将铜像放置在昆明大观楼公园观音寺的原址上,1960年,这座铜像被人拆毁。唐继尧的另外一座铜像是其长子唐绍骧留学日本之时特意邀请有“东方罗丹”美誉的日本雕塑家朝仓文夫塑造,这座半身铜像长40公分,宽36公分,高72公分,重42公斤,塑成之后由日本运回云南昆明北门街唐公馆先祖的书房安放,后辗转来到香港,最后于1953年迁往台湾台北的唐家存放。2009年,唐继尧的嫡孙唐书玮和家人商议,决定应云南大学的请求将铜像运往云南大学保存,办理好相关手续和事宜后唐书玮于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前夕将铜像送回昆明,现在该铜像存放于云南大学的档案馆内。[46] |
|
来自: 新用户9958497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