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解剖到临床:关于伤寒论胸痹证的现代医学解析

 秦楚古方 2025-02-13 发布于陕西
古方中医 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
关于伤寒论胸痹证的现代医学解析/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361篇原创文章

伤寒论为中医经典著作,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治疗经验。结胸证其中一种较为复杂且具有代表性的病症,其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变化复杂。从人体解剖学、生物学、《伤寒论》中医理论以及现代医学等多学科角度对结胸证进行深度剖析,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其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一、人体解剖学的结胸证发病机制

胸腹腔的解剖结构与结胸证的关联

人体的胸腹腔内包含众多重要脏器,这些脏器的正常生理功能与结构完整性对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胸部有心、肺等重要器官,它们被胸廓严密保护,并且被胸膜腔所环绕。胸膜分为脏层和壁层,两者之间的潜在间隙即为胸膜腔,正常情况下含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液体,以保障呼吸运动时两层胸膜之间的顺畅滑动。腹部则容纳了肝、胆、脾、胃、肠等消化器官,由腹壁和腹膜覆盖。腹膜不仅对腹腔脏器起到支持和固定作用,还参与了腹腔内的免疫防御和物质交换过程。

当结胸证发生时,邪气在胸腹腔内积聚,会对这些脏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在胸部,邪气侵犯胸膜腔后,可能导致胸腔积液的产生,使胸膜腔的压力失衡。过多的积液会压迫肺组织,限制其正常的扩张和收缩,从而引发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在腹部,邪气与水饮、痰浊等病理产物相互搏结,会刺激腹膜,引发炎症反应。炎症会导致腹膜的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大量的炎性渗出物积聚在腹腔内,形成腹水。同时,炎症还可能导致腹膜粘连,使腹腔脏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影响其正常的蠕动和消化功能,患者会出现腹部硬满疼痛、拒按等症状。例如,大结胸证中所描述的“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这种广泛的疼痛和压痛范围可能涉及到上腹部的胃、肝、胆以及下腹部的肠管等多个脏器,这些脏器周围的腹膜均受到了邪气的侵犯和刺激。

神经传导系统在结胸证疼痛表现中的作用

胸腹部的神经传导系统较为复杂,它在结胸证的疼痛表现中起着关键作用。胸腹部的神经支配来自多个神经节段,包括脊神经和自主神经。当胸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受到损伤、炎症刺激时,会产生神经冲动,这些冲动沿着相应的神经传导通路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使人体产生疼痛的感觉。

由于神经传导的特点,结胸证患者有时会出现牵涉痛的现象。例如,膈神经主要负责膈肌的运动和感觉传导,它起源于颈丛神经(C3 - C5)。当膈肌受到炎症刺激,如膈下脓肿等情况时,疼痛不仅会出现在胸部,还可能牵涉到肩部和颈部。这是因为膈神经与肩部和颈部的神经在脊髓节段存在一定的重叠,当膈神经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上传到脊髓后,会扩散到与肩部和颈部神经相关的脊髓节段,从而使大脑皮层将疼痛信号错误地感知为来自肩部和颈部。在结胸证中,当炎症累及膈肌或膈下组织时,患者就可能会出现肩部或颈部的放射性疼痛。了解这些神经传导的规律,有助于医生通过患者的疼痛表现,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部位和范围,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人体解剖学的病位对应

在解剖学上,《伤寒论》中所提及的“胸膈”区域涵盖了膈肌、胸膜、心包以及食管下段、胃上部等重要结构。结胸证所表现出的“心下硬满”症状,与现代医学中的“上腹部腹膜刺激征”存在相似之处。例如,在胃穿孔、胰腺炎等疾病中,炎症刺激上腹部腹膜,可导致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这与结胸证“心下硬满”的表现相呼应。胃穿孔时,胃内容物进入腹腔,引发强烈的化学性腹膜炎,刺激腹膜产生疼痛及硬满感;胰腺炎发作时,胰腺自身消化导致周围组织炎症,波及腹膜,同样会出现上腹部的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表现为“心下硬满”。

结胸证的现代医学病理机制

从病理角度来看,结胸证中所描述的水饮痰热互结,在现代医学中可对应为局部的炎症渗出、组织水肿以及胃肠内容物的积聚等情况。例如,胸腔积液时,胸膜的炎症反应导致液体渗出积聚在胸腔内,形成水饮的病理状态;膈下脓肿则是由于感染导致局部组织化脓性炎症,出现组织水肿、渗出物积聚,与结胸证水饮痰热互结的病理表现相符。此外,胃肠内容物积聚,如肠梗阻时肠道内的气体、液体及未消化的食物积聚,可导致腹部胀满、疼痛,类似结胸证中因水饮痰热互结引起的腹部症状。

在生物学层面,结胸证中的热邪可类比为现代医学中的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 6(IL - 6)、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 α)等。这些炎症因子在病原体入侵或组织损伤时释放,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当热邪与水饮相互作用时,就如同炎症因子促使组织液渗出,导致局部出现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进而引发疼痛。例如,在感染性疾病导致的结胸证类似症状中,病原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炎症因子,使局部血管扩张,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导致组织液渗出形成水饮状态,同时炎症因子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感觉。

再神经体液调节层面:结胸证中出现的交感神经兴奋表现,如脉沉紧,与胃肠动力紊乱所导致的“心下硬满”存在关联。这一现象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内毒素释放有关。当肠道菌群失调时,有害菌过度增殖,释放大量内毒素,这些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使其兴奋,导致血管收缩,脉象表现为沉紧。同时,内毒素还会影响胃肠神经内分泌系统,干扰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导致胃肠动力紊乱,出现心下硬满的症状。例如,在一些严重感染导致的结胸证相关表现中,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菌群移位,内毒素入血,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和胃肠功能紊乱。

从生物学的免疫生理角度来看,结胸证的发生与人体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当外邪入侵人体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一系列防御机制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首先,固有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会被激活,它们通过吞噬、杀灭病原体以及释放炎性细胞因子等方式来对抗感染。在这个过程中,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会释放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 α)、白细胞介素 - 1(IL - 1)、白细胞介素 - 6(IL - 6)等。这些细胞因子会引起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

在结胸证中,邪气与正气相互斗争,导致免疫反应过度激活,炎症反应持续存在且不断加重。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会进一步损伤组织细胞,破坏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例如,在热实结胸证中,邪热与水饮互结,形成了一个局部的炎症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免疫细胞不断被激活,持续释放炎性介质,使得炎症反应呈级联放大效应。长期的炎症刺激还可能导致组织纤维化、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影响胸腹腔脏器的正常功能。此外,过度的炎症反应还可能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对机体的多个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

二、《伤寒论》中医理论对结胸证的阐述

结胸证的病因病机解析

在《伤寒论》中,结胸证的病因主要是外感病失治、误治,导致邪气内陷,与体内的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相互搏结,结于胸膈或胸腹之间。具体而言,太阳病或阳明病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医生误用了汗、吐、下等方法,使人体的正气受损,邪气就会乘虚而入,内陷到胸腹腔内。

根据邪气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结胸证可分为热实结胸、寒实结胸和小结胸证等不同类型。热实结胸多由太阳病或阳明病误下,邪热内陷,与水饮互结而成。其病机为水热互结,病情较为急重,表现为心下硬满疼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伴有发热、口渴、便秘等症状。寒实结胸则是由于寒邪与痰饮凝结,阳气被遏,表现为无热证,心下硬满而痛,舌苔白滑,脉沉紧。小结胸证是痰热互结于心下,病情相对较轻,表现为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舌苔黄腻,脉浮滑。

中医认为,人体的正气强弱在结胸证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正气充足时,人体能够抵御外邪的侵袭;而当正气虚弱时,邪气就容易入侵人体并引发疾病。此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也可能影响人体的正气,导致结胸证的发生。

结胸证的理法方药体系

治疗原则:《伤寒论》中结胸证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根据病情的轻重和寒热属性,采用泻下逐水、清热化痰、温下寒实等方法。对于热实结胸,应以泻热逐水为主要治疗原则,通过清除体内的邪热和水饮,缓解胸腹部的硬满疼痛等症状。对于寒实结胸,应采用温下寒实的方法,温通阳气,泻下寒痰,以恢复阳气的正常运行。对于小结胸证,宜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消除痰热互结的病理状态。

方剂运用

现代药理学诠释

甘遂:甘遂作为大陷胸汤的君药,其含有的三萜类成分是发挥药效的关键物质。研究表明,这些三萜类成分能够刺激肠黏膜,促使肠道蠕动加快,增加肠道的分泌功能,从而促进泻下,使体内积聚的水饮等病理产物得以排出体外。同时,甘遂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能够抑制核因子 - κB(NF - κB)通路的激活。NF - κB通路在炎症反应中起着核心调控作用,被激活后会促使多种炎症因子的转录和释放,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甘遂通过抑制NF - κB通路,减少了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有效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缓解结胸证患者因炎症导致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大黄:大黄中富含蒽醌类成分,这类成分具有显著的通便作用。蒽醌类物质能够刺激大肠黏膜,使肠道的蠕动增加,同时抑制肠内水分的吸收,从而促进排便,加速肠道内毒素和代谢废物的排出。此外,大黄中的大黄酸具有抗内毒素的作用,它可以与内毒素结合,降低内毒素的活性,减轻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而且,大黄酸还能保护肠道屏障功能,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防止肠道内的细菌和毒素移位,减少全身炎症反应的发生。在结胸证的治疗中,大黄通过通便和抗内毒素、保护肠道屏障等作用,有助于清除体内的邪热和有害物质,促进病情的好转。

芒硝:芒硝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钠,进入肠道后,由于其不易被吸收,会在肠道内形成高渗溶液。这种高渗环境能够使肠内保留大量水分,一方面软化燥屎,使干结的粪便易于排出;另一方面,高渗溶液的存在会增加肠内容积,机械性地刺激肠壁,促进肠道蠕动,加快粪便的排出,从而达到泻下的目的,帮助排出体内的水热之邪。

黄连(小檗碱):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小檗碱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它具有强大的抗菌能力,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病毒和真菌的生长繁殖,对因感染引起的结胸证相关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小檗碱还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它可以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对组织和器官的损伤。更为重要的是,小檗碱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在结胸证患者中,往往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有害菌过度增殖,有益菌数量减少。小檗碱通过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促进有益菌的繁殖,恢复肠道菌群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强肠道的屏障功能,减少肠道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进而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瓜蒌实:瓜蒌实中含有丰富的皂苷类物质,这些成分具有稀释痰液的作用。在结胸证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中,瓜蒌实能够促进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加,使痰液变得稀薄,易于咳出,从而减轻咳嗽、咳痰等症状。此外,瓜蒌实还能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和损伤。对于结胸证中出现胃脘部不适、疼痛等症状,瓜蒌实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能够缓解胃部的疼痛和不适,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愈合。同时,瓜蒌实中的一些成分还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对心脏功能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半夏:半夏具有明显的镇吐作用,它能够作用于呕吐中枢,抑制呕吐反射的发生,有效缓解结胸证患者可能出现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半夏还能调节胃肠动力,它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增强胃肠的消化功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半夏能够减少黏膜刺激,对胃黏膜和食管黏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减轻因炎症或其他因素导致的黏膜损伤。在小陷胸汤中,半夏与黄连、瓜蒌实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作用,对小结胸证的治疗效果显著。

结胸证与胸部其他疾病的类证鉴别

三、中西医结合诊疗框架

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能够为结胸证的诊断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在现代临床实践中,将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能够更精准地对结胸证进行诊断。

1、胸部X线、CT检查在诊断结胸证相关疾病时具有重要意义。

胸部X线可初步观察到胸腔内是否存在积液、积气以及肺部的大致形态变化,对判断是否存在胸膜炎、气胸等病症提供基础信息。

而胸部CT检查则更加精细,能够清晰地显示胸腔内的组织结构,包括胸膜的厚度、胸腔积液的量与分布、肺部的炎症浸润范围以及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等。

通过这些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胸部的病理改变,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判断是否与结胸证中的热实结胸、大结胸等证型的胸部症状相符。

2、腹部超声和CT检查在评估结胸证涉及腹部病变时发挥着关键作用。

腹部超声能够实时动态地观察腹腔内脏器的形态、大小、结构以及蠕动情况,还能检测腹腔内是否存在腹水、肠梗阻等异常情况。

腹部CT则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腹部解剖结构信息,对于判断是否存在腹膜炎、腹腔脓肿等疾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结胸证患者出现腹部硬满疼痛等症状时,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明确病变的具体部位和程度,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的依据。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状态,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通常提示存在细菌感染,这与结胸证中因邪气入侵引发的炎症反应相呼应。

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的升高程度,能够进一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的严重程度,为病情的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生化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等情况,有助于医生全面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因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而产生不良反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