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划分界限 ![]() ![]() 我国作为一个地域跨度极大、自然环境极为复杂的国度,有着众多清晰划分不同自然区域的界线。这些界线并非人为随意划定,而是大自然依据地形、气候、植被等诸多要素“绘制”而成。它们贯穿东西南北,精准地区分了不同的自然风貌,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的自然地理格局至关重要。下面我们看看相对重要的中国自然地理界线。 ![]() 地势阶梯界线 ![]() ![]() 1 一、二级阶梯界线: ![]() ![]()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的东端。此线以西为第一级阶梯,以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为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东为第二级阶梯,包含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形区,平均海拔1000-2000米. 1 二、三级阶梯界线: ![]() ![]()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该线以东为第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等,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 ![]() 气候界线 ![]() ![]()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图 1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 ![]()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此线西北为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稀少;东南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 1 等降水量线与干湿区的界线: ![]() ![]() ![]() 中国干湿区图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大体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的南坡。2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界线,大致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1 热量界线: ![]() ![]() 1月0℃等温线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大致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暖温带与中温带的界线为鸭绿江口—长城(山西境内稍偏南)—祁连山—天山一线. ![]() 水文界线 ![]() ![]() 1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界线: ![]() ![]() 北段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的东段,南段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内流区的河流多为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外流区的河流多为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 1 主要水系的分水岭: ![]() ![]() 长江与黄河水系的界线是巴颜喀拉山、秦岭; 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界线是南岭; 黄河水系与海河水系的分水岭是太行山; 汉江与渭河的分水岭是秦岭. ![]()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 ![]() 1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 ![]() ![]() 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线,即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的南麓. 1 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线: ![]() ![]() 3000米等高线. 1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线: ![]() ![]()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 东部季风区内四个地区的界线 ![]() ![]() 1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界线: ![]() ![]() 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3200℃等值线. 1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界线: ![]() ![]() 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4500℃等值线,即秦岭—淮河一线. 1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的界线: ![]() ![]() 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7500℃等值线. ![]() 四大海域的界线 ![]() ![]() 1 渤海与黄海的界线: ![]() ![]() 辽东半岛老铁山角—山东半岛蓬莱角. 1 黄海与东海的界线: ![]() ![]() 长江口北岸启东角—济州岛西南角. 1 东海与南海的界线: ![]() ![]() 广东南澳岛—台湾岛南端鹅銮鼻. ![]() 四大地理区域界线 ![]() ![]() 1 1.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界线: ![]() ![]()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重要分界线。从气候方面来看,此线是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以北冬季较为寒冷,河流有结冰期,以南冬季相对温和,河流无结冰期;它还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之处,以北降水较少,属于半湿润地区,以南降水丰富,多为湿润地区,从而导致南北植被类型也有明显差异,以北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在农业生产上,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旱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以南以水田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等喜湿作物,多为一年两熟到三熟。另外,这条线在自然地理诸多要素如土壤(以北多为棕壤、黑土等,以南多为红壤、黄壤等)、河流水文特征等方面也都有着明显的划分作用。 1 2.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界线: ![]() ![]() 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的北方地区,虽然相对南方地区降水少些,但总体还能满足一些旱作农业的需求,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相对集中,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等为主;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的西北地区,降水稀少,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除了有灌溉水源的绿洲地带),主要呈现出干旱的自然景观,植被以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为主,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发展区域。 1 3. 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大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界线: ![]() ![]() 前面提到的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及横断山脉等山脉为大致界线,其主要原因在于青藏地区独特的高寒环境,凭借高海拔使其与周边地区在气候、植被、地貌、生态等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其他地区很难出现像青藏地区那样大面积的高寒景观和生态系统,以此构成了与其他地区划分开来的明显边界。 ![]() 温度带界线 ![]() ![]() 1 1. 热带与亚热带的界线: ![]() ![]() 大致在北回归线附近,我国北回归线以南的部分地区(如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广东南部、海南以及台湾南部等)属于热带,这些地区终年高温,长夏无冬,热量充足,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有热带季雨林等独特的植被类型;北回归线以北至秦岭—淮河一线之间的区域属于亚热带,冬季较为温和,夏季炎热,四季分明,农作物一般一年两熟到三熟,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1 2.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 ![]() 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秦岭—淮河以南是亚热带,热量条件相对较好,降水丰富,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以北是暖温带,冬季气温比亚热带更低,无霜期相对较短,主要种植温带作物如小麦、苹果等,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其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也相应有所区别。 1 3. 暖温带与中温带的界线: ![]() ![]() 大致在长城一线(大致从鸭绿江—长城—天山一线)。长城以南的暖温带,气候相对温和一些,农业生产以种植冬小麦等作物为主,还能发展部分果林业;长城以北的中温带,气温更低,热量条件变差,农作物主要是春小麦、玉米等,多为一年一熟,植被多为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等。 1 4. 中温带与寒温带的界线: ![]() ![]() 大致以黑龙江省北部的漠河附近为界,漠河以北的寒温带,气候极为寒冷,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无霜期很短,植被主要为寒温带针叶林,农业活动相对较少,以林业等为主;漠河以南的中温带在气候、植被、农业等方面与之存在明显差异。 ![]() 囊地理 ![]() ![]() 中国的这些自然地理界线,绝非简单的地理划分标志,它们更像是一部部无言的史书,镌刻着大自然亿万年的演变历程;又似一把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我们认识祖国丰富多样自然环境的大门。 NANGDILI ![]() 微信号丨ag883s 囊地理丨欢迎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