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说? 起因是在我看到下面这句话时,产生了困扰。 隐公八年,与郑易天子之太山之邑祊及许田,君子讥之。 祊是春秋郑国祭祀泰山时的汤沐之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 古代地图也标注祊亭就是今天方城北古城里村。 西边的郑国祭祀泰山,却跑到蒙山脚下来汤沐准备?南辕北辙吗?方城镇就在蒙山脚下,离泰山不但远,还特别不方便去。 问题出在哪里? 换一个思路,泰山就是蒙山呢? 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来祭祀蒙山的话,可不就在蒙山脚下汤沐嘛! 不能因为一个祊就轻易认定蒙山就是古泰山啊。 我又幸运的找到了这个官方证据。 以下摘录自蒙阴县史志办文章《蒙山主祭颛臾王》 古代帝王无怀氏、虑羲氏、神农氏直至汤周都祭泰山。史学界有些专家考证认为:泰山,其本意是大山的泛称,在古汉语中“泰”与“大”互通,《史记》中所说的古帝王所祭的泰山是指现在的蒙山。 一、周成王立国封蒙山主祭 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为了祭祀蒙山,封伏羲之后,风姓之人,立颛臾国,以主祭蒙山。《论语·季氏》载:“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曰: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何以伐为?”《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颛臾,风姓也”。注: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皆指此。其国土主要辖现在蒙阴南半部,平邑北半部,费县东北部的蒙山周围地区。都城在平邑县柏林乡固城村北,其遗址尤存。古人一年四季祭蒙山,春东,夏南,秋西,冬北。费县上冶镇的台子沟村,平邑柏林乡固城村,蒙阴联城乡吕家庄子村、台顶村都筑有祭坛,现遗址尚存。 《平邑县志》载:“颛臾王世守蒙阳,君长斯民,善政善教,民爱戴之如父母。王薨,葬于蒙阴,岁时墓祭,民哀怜之如考妣。” 二、颛臾王被尊为蒙山神 本来周成王封颛臾来主祭蒙山的,可由于他在人们中的威望很高,死了以后蒙山周围的人们历代都祭祀他。据旧《费县志》记载:对颛臾王“汉、唐以来,历代崇祀。至宣和五年癸卯,始封为英烈昭济惠民王,列入祀典。历元及明皆因之”。《蒙山志》载:周时颛臾王主祀蒙山,一年四时设祭,蒙祠为其夏祭坛,原祀蒙神。宋熙宁八年,神宗封古颛臾王灵显潜应侯。 清朝郭翘楚在《左蒙神祠考》中说:“明洪武三年,诏去'岳、镇’、'海读’历代封号,止以山水本名称其神。我朝监古定制,柴望泰山,竖石岳庙,皆曰太山之神。然则颛臾王昔主东蒙之祀,今为东蒙之神,费邑特祭,因以报德,沂府望祀,亦以崇功。” 周成王祭祀的泰山如果是泰安泰山,为什么不在泰山南留下专职祭祀的古国? 他为了祭祀蒙山都设立了颛臾古国啊。 泰山南和蒙山,都是鲁国的地盘 没有可能丢了记载。 答案只有一个,周成王祭祀的泰山就是蒙山。 这推理,合理吗? 史记-封禅书里汉武帝说: 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狩,用事泰山,诸侯有朝宿地。其令诸侯各治邸泰山下。 这段话解释了郑在蒙山脚下的祊的真实性。 《史记·货殖传》:泰山,其阳则鲁,其阴则齐。山之东北址,旧有明堂,为成周时朝会诸侯之处。秦汉以下言封禅者,必于泰山。 成周为什么跑泰山东北会诸侯? 成周时泰山的东北有什么地方适合有明堂? 如果这里的泰山是平邑龟蒙,东北有舜做陶的桃墟。 如果这里的泰山是兰山区方城镇北的蒙山,那东北是禹的阳都。 祭祀完了,和下属们去瞻仰一下伟人的地盘,也挺合理啊。 古代交通不便,才会划块地方建个国家,让留在当地管理地方。5年借祭祀蒙山时,碰个头,见个面,汇报一下工作,联络一下感情,挺好。 你说呢? 附: 秦缪公即位九年,齐桓公既霸,会诸侯於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幹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