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晚跟表弟聊天。 他很紧张,明天要考科三了。 说如果能考过就是给自己的情人节礼物。 这番话把老表姐吓出一身冷汗。 现在的00后,思想果真是超前又洒脱,跟我们束缚得很紧绷的青少年时期,是完全完全不一样了。 于我们当时而言,努力读书是人生最好的出路。身边所有人都是这样灌输的观念,每个人也都是这样执行的。 而现在的孩子,不但可以不过情人节,还可以自己决定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该干什么。 比如从前,每到2.14;3.14;5.20这些被人为赋予了特殊含义的日子,总会有媒体发布新闻,称,扎堆结婚,扎堆领证,扎堆预约.....云云。 而刚才,刷到一个媒体的直播,标题是:情人节民政局扎堆领证现场直播。 点进去,果然看到留言人山人海。 但令人惊奇的是,几乎没有祝福的,一边倒全是在拆台,“都没见到几个人,哪来的扎堆?” 砸得最猛的砖头是:怎么不去直播一下离婚窗口,那里人肯定更多~~ 离谱的是居然有非常多人点ZAN了这条留言,拼命给它+1。 足见当下普罗大众的观念,真真是不比从前了,超然物外了几千倍。 那些80后90后执念的东西,到了现如今,渐渐成为了时代的眼泪。 已经被新人类毫不留情地抛弃了。 饺子啃老三年,做出了《哪吒》。 预测不久的将来,啃老会成为更多年轻人心目中的名正言顺。 啃老将越发合理化,却很难再啃出第二个饺子。 《2》 结婚登记不必追赶情人节的趟,但结婚还是需要茶叶的。 记得民国的时候,胡建地区白毫银针的价格非常贵,一度直飙黄金。 彼时官方的说辞是,“价同金埒”。 那时候嫁女儿,娘家为了显示身份与地位,也为了女儿不被婆家小觑,便会在嫁妆里,在大樟木箱的底下,压上一包白毫银针。 最少的是二两,多的估计就一斤。 拿棉纸包好,外面套上布袋子,垫底放在衣箱里。就这样晃晃悠悠地,去了婆家。 聪明的儿媳会在第二天取出来,拿一些孝敬公婆,分一些给妯娌,得一个尊老与贤惠的美名。 余下白毫银针,则留着,放干燥的地方存起来,将它存成老白茶。 未来的日子里,有什么水土不服,吹风头痛,肠胃不适方面的小毛病,就将这存老的白毫银针取出来一小撮,煮一壶浓浓的茶汤,喝下去。 发发汗,慢慢就能缓解。 在医疗条件不发达的过去,没有抗生素和消炎药的年代,人们靠许多的小偏方,治好了许多日常的小毛病。 这当中,不乏茶叶的身影。 比如老S的母上大人,高血压发作的时候头痛剧烈,便是用老银针煮得浓浓的一碗,喝下去扛住的。 前几天流感肆虐,老李血压一度飙到190,喝了两小时的《冷噙香》,跑了几趟卫生间,硬生生降到了140。 幸甚幸甚。 《3》 古人对于茶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比如,觉得茶叶代表从一而终。 是以,古代谈婚论嫁时,茶叶是一个必备的器件。 三书六礼里,有纳采的环节,是男方向女方家求婚,得到应允之后,请媒人带上礼物,去女家商议婚礼的细节。 这些礼物中,有代表忠贞的大雁,有金银,也有茶叶。 《续茶经》里,引用过明朝陈耀文《天中记》里的一段话,来解释古代繁琐的结婚手续当中,茶叶的重要性。
往前追溯八百年,那个种植业并不发达的农耕时代,茶树的种植方式,还不像如今这般,可以扦插,可以压枝,可以嫁接.... 当时种茶树,是用种子种的。 年年的秋冬季节,采收下茶树们结出的茶籽,存起来,到了第二年春耕时节,或者是冬至后的好天气时,将它们种下去。 那时候的茶树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不能移植。移植之后,这茶树很难再活下去,死亡的概率非常高。 于是古人便利用了茶树这“一种不移”的特性,来寓意婚姻的牢固与忠诚。 这种在婚礼中使用茶叶的习俗,一直沿用到近代。 清朝的阮葵生在他的笔记小说《茶余客话》写过:“珍币之下,必衬以茶,更以瓶茶分赠亲友”。 意思是说,男方给女方下聘礼时,除了放金银,放奇珍异宝,还要放茶叶。同时要用器皿装了好茶,分给女方家的亲友。 同为清人的福格,在《听雨丛谈》也写过:“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 这就把茶叶做为聘礼的规格又提高了不止一个身位——娶小妾是不能用茶叶的,只有正头大房才可以。 跟正室穿大红,妾室穿粉红玫红一个道理。 用以区分汉人最重视的嫡庶问题。 《4》 在今人的眼中,喝茶就是喝茶。 但在古人眼中,喝茶吃茶,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极具深意的。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大家聊起外国进贡来的茶叶的滋味,宝钗和宝玉、凤姐都觉得味道太淡,不太喜欢。 独黛玉觉得好喝。 于是凤姐跟她开玩笑,说,既吃了我们家的茶,为什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 羞得黛玉直骂她:贫嘴讨厌。 足见在古代,茶是不可以乱吃乱喝的。 那代表着被别人定下,代表着成了别人家的媳妇。 好好的少女,自然是要和羞走,再倚门回首,把青梅嗅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