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新郑市 王丙山 踏入河南郑州新郑市王丙山中医堂,一股浓郁的药香扑鼻而来,诊室两旁坐满了等候的患者,诊室内,一位面色蜡黄的老人颤颤巍巍地向王丙山递上一叠检查报告:“王大夫,医院说我肝上长了个瘤,还有腹水,您看我这还能治吗?” ![]() ▲王丙山大夫 王丙山接过报告,手指划过CT影像上的阴影,细细查看后坚定说:“只要您信我,咱们就试试中医的法子。” 听罢王丙山的话,老人的家属还是忧心忡忡,凑上来开口说:“王大夫,不是我们不信你,只是医院的医生说老爷子现在吃中药只能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 一听这话,王丙山当即怒道:“你听他瞎胡扯,他是西医,鬼门关的癌症患者我都拉回来不知道多少,你这个在我这属于最轻的,只要你好好配合,我叫你活到八十岁没有问题。” 敢于向患者说这样的话,是这位出身五代中医世家,扎根基层近40年的医者,在与癌症的长期较量中,养成的自信与从容,而他的这份底气,不仅源于时间沉淀下的深厚经验,也源自于于他用祖传药方与现代中医智慧,将无数被宣判“无药可治”的癌症患者从生死线上拉回来的卓越成就。 王丙山的家族中医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民初,以治疗疮疡和肝癌而得名,祖上因治愈一名官员母亲的“搭背疮”而名声大噪,却在动荡年代险些断代。 “家里的医书被埋进土里,我母亲半夜偷偷挖出来,才保住几张残页。”王丙山抚摸着再修订后的古书语气唏嘘,这些古书早已斑驳泛黄,却被王丙山视若珍宝,而其中治疗疮疡的祖传技艺,如今虽少有用武之地,却为他打开了中医世界的大门。 少年时期的王丙山,常在煤油灯下翻阅母亲珍藏的书籍。1997年,他从石家庄中医学校毕业,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骑着一辆二手自行车回到新郑老家。 ![]() “那时村里连卫生所都没有,我就用自家堂屋当诊室,药柜是用旧木板钉的。”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辛,他笑得坦然。随着口碑积累,患者从十里八乡涌来,甚至堵住了村道。2015年,他接手了当地的一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其改造成集中医诊疗、学徒培养于一体的“抗癌基地”。 在其诊室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古朴的牌匾,上书:“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千方再好,难调不信之人。”这是王丙山行医多年的座右铭,也是他对每一位患者的诚恳之词,“中医治病,患者的心态和信念,有时候往往比药物更重要。” “现在老百姓病越来越杂,常见病很多医生都会治,但是癌症的人越来越多,因此这几年我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癌症的预防和手术后中医的调理上。”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王丙山将世代相传的医方进行改良创新。 尤其是在肝癌治疗方面,他的改良方子经过近五年时间的临床验证,对早期、中期的肝癌患者疗效显著。许多坚持保守治疗的患者,不仅生命得以延长,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不少肝癌患者通过整体调理,身体机能逐渐恢复,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2023年,一位肝癌中晚期患者让他印象深刻。患者名叫张华,55岁,是一名建筑工人。张华的肝脏肿瘤达8厘米,伴有严重腹水,西医预估生存期不足三个月。张华的妻子带着他辗转多家医院,最终来到王丙山的诊室。 王丙山使用祖传方剂并配合针灸和艾灸,帮助张华调理体质。治疗初期,张华的腹水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肿瘤标志物也逐渐下降。三个月后,张华的CT检查显示肿瘤缩小至2厘米,肝功能恢复正常。 “现在他每天能走5公里,还帮着儿子打理果园。”王丙山指着诊室过道上悬挂的一众锦旗,那里面有一面正是这位患者家属连夜绣制的。 在王丙山治疗过的肿瘤患者中,不乏那些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的患者,也总能看到拎着土鸡蛋、红薯前来抵药费的村民。王丙山恪守母亲传授的祖训,“医乃仁术,济困扶危;财轻义重,病者为尊”。 ![]() 对于许多贫困患者来说,治病的费用是沉重的负担,一位乳腺癌离异患者就让王丙山记忆犹新,“她带着女儿跪在诊室,哭着请求赊账治疗。”王丙山不仅减免了药费,还自掏腰包给孩子买了书包。半年后,患者身体恢复正常,东拼西凑找来一万元感谢他,却被他全部退回。“钱财是流水,救人才是根本。”王丙山指着自己的良心说。 为降低药价,王丙山还在老家开辟了几亩药田,知母、党参等一众中药材均有种植,每到闲暇时,王丙山总会前往药田瞧瞧一众药材的长势,“自种药材成本只有市价三成,每天中医堂熬煮剩下的药渣还能用来堆肥,一举两得。”他弯腰拔起一株党参,根须沾着湿润的泥土,“癌症患者常年吃药,省下的都是救命钱。” 作为郑州市卫健委认证的“基层带徒基地”,王丙山每年还会为社会培养4名中医传承人。如今在他的诊室内,就有两位年轻学徒正专注地抄写药方,教学桌上,一摞癌症诊疗手记格外醒目,这是他结合千余病例整理的治疗指南。“肿瘤就像野草,西医除草,中医改良土壤。”他对学徒们反复强调,“要把人看作整体,不能只见病灶。” ![]() 除了悉心授徒外,王丙山还将心血倾注在后辈上,“大女儿目前学心理学,学完就跟我学中医。”谈起自己的子女,王丙山眼中满是期许,“中医不光是治好身体上的病,更要关注病人心里的痛苦,我希望她能把这份给人带来健康的传承,一代代地传下去。” (为保护隐私,文中患者皆为化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