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阳十二月鼓子词 ——老潍县的民俗风情画卷 刘文安 在老潍县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十二首词,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往昔岁月的大门,将老潍县丰富多样的风俗节令,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们就是梁文灿所作的《潍阳十二月鼓子词》。 梁文灿,字文质,这位潍县城里的才子,生于 1869 年,卒于 1928 年。光绪二十年(1894 年),他高中进士,踏入翰林院担任编修,后又任职御史。他为人洒脱不羁,坚守清贫,自得其乐。民国时期,面对时局的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他只能借诗词抒发内心的愤懑与不平。1925 年,他回到故乡,以《蝶恋花》词牌,创作了这组《潍阳十二月鼓子词》。他在序中写道,十年来再次回到故乡,经历兵荒马乱之后,往昔的太平景象已消失殆尽,令人感慨万千。于是,他效仿宋代欧阳修创作此词,然而时代不同,感触也大相径庭。他的词略去了花前月下的闲情逸致,着重描绘乡土故事,不落入闺情词的俗套,虽语言质朴,情感却深沉浓烈,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过去的追思与对现实的无奈,仿佛是一字一泪。 这十二首词,按照时间顺序,从正月一直叙述到十二月,每一首都生动地展现了老潍县的风土人情,是研究当地民俗文化的珍贵文献。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词,领略老潍县的独特魅力。 正月:迎春闹元宵,欢乐满潍阳 “正月阳和新布濩,彩杖缤纷,百戏衙前聚,一路罗鼓敲不住,迎春飞向东郊去。转眼上元灯节遇,度巷穿街,彻夜鱼龙舞,踏月归来天欲曙,枕边隐隐闻箫鼓。” 正月,新岁的暖阳洒下,带来勃勃生机。衙门前热闹非凡,色彩斑斓的仪仗队和精彩纷呈的百戏表演齐聚一堂。人们敲着锣鼓,热热闹闹地前往东郊迎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转眼间,上元灯节来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舞龙舞狮等表演彻夜不停。人们在月光下尽情游玩,直到天色将明才踏着月色归来,仿佛还能在枕边隐隐听到那欢快的箫鼓声。这热闹的场景,正是老潍县正月里的欢乐写照,也是古往今来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如今,虽然时代变迁,但春节期间的热闹氛围依然不减,人们依然会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与家人团聚,共度欢乐时光。 二月:社日祈丰年,习俗传至今 “二月嫩寒新雨后,白夹初成,社日停针院,闲把儿童喜欢逗,家家报捷烘糖豆。庭院団园灰印就,囤报层层,予报丰年有,布谷枝头啼永昼,花朝接着春耕后。” 二月,春雨过后,还有一丝微微的寒意。人们换上了新做好的春衣,在社日这一天,妇女们停下手中的针线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逗弄着孩子,充满了温馨的气息。家家户户都忙着烘炒糖豆,寓意着喜事连连。在庭院中,人们还用草木灰画出一个个圆圈,象征着囤粮,期盼着来年能够丰收。布谷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仿佛在催促着人们春耕。花朝节过后,春耕的忙碌也随之而来。如今,虽然很多传统的农耕仪式已经简化,但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二月二炒糖豆的习俗,超市里售卖的糖豆,也成为了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点缀,让人们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时光。 三月:清明放风筝,少女戏秋千 “三月清明槐火换,茶肆星罗,席地沙滩畔,风送芦弓声一片,纸鸢赛满南河岸。碧玉小家呼女伴,四面秋千,筛得团団转,九朶红云衣按莤,鸦雏金碧松钗颤。” 三月清明,人们按照古老的传统,钻槐柳取新火种,替换掉旧的火种,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炊燃习俗。清明时节,白浪河南沙滩上热闹非凡,茶肆星罗棋布。人们席地而坐,享受着春日的美好。风送芦弓声,一只只风筝带着人们的欢乐和希望,飞向蓝天。少女们呼朋引伴,在秋千上欢快地玩耍,她们身着鲜艳的衣裳,随着秋千的摆动,头上的金翠纸粘松枝和发钗也随之飞舞,吸引着游人的目光。如今,放风筝依然是清明节的一项热门活动,而秋千也成为了孩子们喜爱的游乐设施,这些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四月:浴佛献时鲜,尊师重礼风 “四月春风吹乍暖,浴佛良辰,齐了香花愿,新熟樱桃时食荐,筠笼馈送忙新串。滨海鱼虾登市贱,加级成鲜,两字嘉祥占,路上腥风杨柳贯,儿童先贡先生馔。” 四月,春风渐渐变暖,迎来了浴佛的良辰吉日。人们纷纷前往寺庙,献上香花,祈求平安。此时,新鲜的樱桃成熟了,人们用竹篮盛装,互相馈赠,品尝这春天的美味。滨海地区的鱼虾也大量上市,价格便宜,其中加级鱼更是备受欢迎,成为餐桌上的佳肴。在这个时节,学生们会将新鲜的食物先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亲友之间也会互相送礼,传递着温暖和祝福。这种尊师重道和注重礼仪的传统,在老潍县的历史中源远流长,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扬。 五月:端午迎城隍,驱邪保平安 “五月中天天渐暑,朔日迎神,仪杖纷无数,枷锁 祯音称} 衣绯满洛,银勾挂臂盘香柱。苇叶层层缠角黍,五毒驱除,酒和雄黄煮,系腕彩丝长命缕,侵晨插艾当门户。” 五月,天气逐渐炎热起来,端午节也随之到来。在五月初一这一天,城隍爷出巡,仪仗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有一些孝子为了祈求父母长寿,臂扎银针,托着香盘,身穿红色的囚衣,跟随着队伍绕城而行,吸引了众多百姓前来观看,万人空巷。同时,人们还忙着包粽子,用层层苇叶包裹着糯米,象征着团圆和美好。为了驱除五毒,人们会煮上雄黄酒,洒在屋内屋外。孩子们的手腕上系着五彩丝线,寓意着长命百岁。清晨,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插上艾草,以驱邪避灾。如今,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依然备受重视,包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习俗,成为了人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六月:新麦炒面香,消夏莲塘畔 “六月乡村新麦贱,炒面迎时,城内遗亲串,开箧晒书防蟗患,乘鲜夹入荷花瓣。小雨时行溪水漫,半亩莲塘,消夏城东畔。叶底红鱼长尺半,放生池对观音院。” 六月,乡村的新麦大量收获,价格相对较低。人们将新麦炒熟,制成炒面,相互赠送,作为一种应时的美食。在城内,人们打开箱子,晾晒书籍,防止虫蛀。同时,还会趁着荷花盛开,将新鲜的荷花瓣夹在食物中,增添一份独特的清香。此时,小雨时常淅淅沥沥地下着,溪水漫涨。城东的半亩莲塘,成为了人们消夏的好去处。荷叶底下,红鱼游弋,长达尺半。放生池正对着观音院,人们在这里放生,祈求平安。如今,虽然很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但炒面依然是一些地方的特色美食,而莲塘的美景也依然吸引着人们在夏日里前往欣赏,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七月:七夕乞巧忙,盂兰放河灯 “七月银河云澹宕,乞巧楼中,犹自罗蛛网,秋祭丰年香秬鬯,送神麻姑抛檐上。盛会盂兰甘露降,万朶红莲,手白河上放,高筑法台悬佛象,绖文梵语通宵唱。” 七月,银河在夜空中闪烁,云淡风轻。在乞巧节这一天,女孩子们在乞巧楼中摆上瓜果,对着织女星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楼中还能看到蛛丝结成的网,寓意着乞巧成功。同时,人们也会举行秋祭,用香秬鬯祭祀祖先,感谢上天赐予的丰收,并将麻姑抛向屋檐上,送神祈福。而在盂兰盆节,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将万朵红莲放入白河中,为逝去的亲人超度。法台上高悬佛像,僧人们诵读经文,梵语声声,通宵达旦。如今,七夕节已经演变成了中国的情人节,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但传统的乞巧习俗却逐渐淡化。而盂兰盆节的一些迷信活动,如诵经超度、放河灯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消失,这是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体现。 八月:中秋团圆宴,供月寄情思 “八月中分秋一半,枣饼层层,面缕千花瓣。枣上插香香不断,小儿对香声声念。亭亭火树蒿灯转,灯尽归来,忙底分神盘,雪藕冰梨堆满案,一家大小团园宴。” 八月中秋,正值一年秋季的中间,是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刻。人们制作层层叠叠的枣饼,面缕如同千瓣花朵般精致。在枣上插上香,香烟袅袅不断,孩子们对着香虔诚地念念有词,祈求平安幸福。夜晚,人们点燃蒿灯,灯火摇曳,如同火树银花。灯燃尽后,大家回到家中,忙着分神盘,将雪藕、冰梨等美食摆满桌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团圆宴。虽然现在供月妈妈的习俗已经不多见,但中秋节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依然是人们心中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团圆文化。 九月:重阳赏菊花,登高寄情思 “九月秋深丰景异,酝酿登高意,分类别名牌上记,南门卖菊花成市,远上程符山十里,战垒书堂,吊古情靡意。醉看归鞭吟兴起,麓台景观黄昏里。” 九月,秋意渐浓,景色格外迷人,人们也开始酝酿着登高的兴致。在南门,卖菊花的摊位成市,各种品种的菊花争奇斗艳,人们将不同品种的菊花分类标记,展示着它们的独特魅力。人们登上程符山,这里有着古老的战垒和书堂,让人不禁缅怀起往昔的岁月,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在醉意中,看着归马的鞭影,诗兴大发,麓台的美景在黄昏的余晖中显得更加迷人。如今,重阳节作为敬老节,人们依然会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欣赏秋景,同时也会陪伴家中的老人,表达对他们的关爱和敬意。而一些地方的菊花展,也成为了人们在秋季欣赏花卉、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 十月:孟冬祭祖先,夜读添书香 “十月孟冬寒气至,禾稼登场,野外清于洗,风卷纸灰飞满地,家家提榼墦间祭。夜诤书声清入耳,昼短育长,初试秋灯味。油尽灯昏人欲睡,半窗斜月凉如水。” 十月,孟冬时节,寒气渐至。庄稼已经收割完毕,田野一片清爽。人们在这个时候,会带着祭品前往墓地,祭祀祖先,风卷着纸灰四处飞扬,寄托着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夜晚,读书声清脆悦耳,在昼短夜长的日子里,人们开始感受秋灯的韵味。随着油尽灯昏,人也渐渐困倦,半窗斜月洒下清冷的光辉,如水般清凉。这描绘了古时人们在十月上坟祭祀和夜读的情景,展现了老潍县人对祖先的敬重和对知识的追求。如今,虽然祭祀的方式可能有所改变,但人们对祖先的缅怀之情依然深厚,而夜读的习惯也在现代社会中以不同的形式得以延续,成为人们充实自我、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 十一月:冬至大如年,雅会庆团圆 “十一月阳生长至,届一线添来,冬日真可爱。先日祭先先例在,黎明齐向师门拜。九九画成沿街卖,大雪裳成银世界,堆做狮儿,雄居蓬门外,消寒雅会年年赛。” 十一月,冬至来临,这一天是阳气渐长的开始,古人认为冬至大如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冬至前一天,人们会按照惯例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黎明时分,学生们会前往师门,向老师拜年,感谢老师的教诲。同时,民间还有 “九九消寒图” 的习俗,人们将画好的九九图沿街售卖,通过数九的方式来度过寒冷的冬天。大雪过后,世界银装素裹,孩子们会在门外堆起雪人,做成狮子的形状,充满了童趣。人们还会举办消寒雅会,围坐在一起,吟诗作画,共赏冬日美景,共度团圆时光。如今,冬至吃饺子、汤圆等习俗依然在各地广泛流传,成为了人们在寒冷冬日里温暖身心、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十二月:除夕守岁忙,辞旧迎新春 “十二月严寒风怒吼,七宝调合,腊粥浓于酒。下界是非嫌泄漏,朝天司命饧粘囗 。儿女分钱欢笑逗,兽炭升温,一夜团团守。爆竹喧天如炒豆,麻秸布地香添斗。” 十二月,寒风凛冽,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人们用七种食材熬制腊八粥,粥香四溢,比美酒还要醇厚。传说中,为了防止灶王爷向天庭泄露人间的是非,人们会用饴糖粘住灶王爷的嘴,祈求他在天庭美言几句。除夕之夜,孩子们拿到压岁钱,欢声笑语不断。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烧着兽炭,暖意融融,彻夜守岁。爆竹声震耳欲聋,如同炒豆般热闹。人们在地上铺上麻秸,增添了一份浓浓的年味。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穷人家一年的愁绪也被欢乐所取代,富家则更加热闹喜庆。虽然如今的除夕之夜,人们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如观看春节晚会,但那份团圆的喜悦和对新年的期待,始终未曾改变。 《潍阳十二月鼓子词》就像一部生动的民俗纪录片,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将老潍县的风俗节令一一呈现。这些传统习俗,不仅是老潍县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一些习俗已经发生了改变或逐渐消失,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依然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让我们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它们传承下去,让后人也能领略到老潍县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