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衮衮祖龙点腊夜》 苏子农 在高世荣的《衮衮祖龙点腊夜》中,一场腊月二十六夜的舞龙盛会被生动呈现,文章以细腻笔触与深厚情感,将陈家村的老龙传说、舞龙习俗融入夜色,勾勒出一幅充满民俗风情与文化底蕴的生动画卷,文章在立意深度与写作技巧上均展现出独特魅力。 立意: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的深度挖掘 首先,是民俗文化的溯源与坚守 文章开篇以极具画面感的自然景象描写引入,“天公拽着硕大无朋、黑如墨染的夜幕,从东方地平线来到西方地平线”,在营造出神秘而静谧的氛围后,迅速将镜头聚焦于陈家村的腊月夜舞龙活动。 这场舞龙不仅仅是一场娱乐表演,更是民俗文化的传承盛宴。作者详细介绍了陈家村老龙的由来:因古代苍龙庇护村庄免受旱灾,村民为纪念其恩泽,制作13节大龙灯并代代祭祀相传,从1827年延续至今,长达198年。这种对古老习俗的坚守,反映出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根源的执着追寻。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面临诸多冲击的背景下,陈家村人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村里举办龙灯会,都会从各地赶回参加,男孩还从小接受舞龙培训,这种传承意识使得民俗文化的火种得以持续燃烧,彰显出民俗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凝聚力。 第二,是民族精神的映射与弘扬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从古代神话中龙的司掌降雨,到人们在大旱时对龙的顶礼膜拜,反映出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以及在与自然抗争中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朴素愿望。陈家村的舞龙活动,无论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表演主题,还是龙灯造型上“天下太平”“人寿年丰”字样的彩旗,都深深烙印着一种民族精神。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对和平、繁荣、安定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在困境中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的坚韧不拔。这种民族精神跨越时空,在当代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人们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第三,是乡村记忆与乡愁的凝聚 文章中,陈家村的舞龙活动成为凝聚乡村记忆与乡愁的核心。腊月二十六日夜,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们齐聚河滩,共同奔赴这场盛会。热闹的舞龙场景、村民们的欢呼雀跃,构成了乡村生活中最温暖、最具活力的画面。龙王庙前的主场表演,更是将这种乡村记忆推向高潮,“几百名村民和来客、现场直播工作者,把龙王庙围得水泄不通。他们千言万语汇成一个最强音:今夜陈家村,不是过年,胜似过年!”舞龙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更是乡村情感的纽带,连接着游子与家乡,唤起人们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与热爱,让乡愁有了具体的寄托。 写作技巧:细腻笔触与多元手法的巧妙融合 一、生动的环境描写,营造沉浸式氛围 环境描写是本文一大亮点,作者对腊月夜环境的描绘细致入微。开篇对夜幕降临的描写,“夜幕压着云幕,云幕顶着夜幕。黑黢黢,野茫茫,漆染四郊,华灯初上”,短短几句,便将腊月二十六日夜的深沉与静谧刻画得淋漓尽致,为舞龙活动奠定了神秘而庄重的基调。在描写舞龙现场时,“黑夜给了陈家村静谧的深邃感,全村门窗透出来的灯光把腊月夜装点得明亮时尚”。通过黑夜与灯光的对比,营造出既宁静又充满活力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而对祭祀场地和龙王庙前表演环境的描写,如“目的地升起了堆堆篝火,天空上燃放了朵朵烟花。火衬烟花格外美丽,烟花带火异常亮堂”以及“殿前露天操场建在池塘的水面上,有好几百平米;连接大殿的西北方,有围墙守护;东南面临池塘水面处,有栏杆拱卫”,不仅交代了活动的场地特点,更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与真实感,使读者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舞龙的热闹氛围中。 二、精彩的细节刻画,展现民俗魅力 作者对舞龙活动的细节刻画堪称一绝。在介绍龙灯的造型时,从虾形龙头的各个部位,如“额头上插着四面标有'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字样的黄红黑蓝小彩旗;一双经过'点光’后的大眼,像要鼓出来似的,炯炯有神;龙嘴锻造成饕餮大口,上下颚对称长出两颗獠牙”,到龙身“均以上等混纺布料蒙好,黄底红边,龙鳞则是彩笔描绘”,再到龙尾“设计成美人鱼鱼尾形,婀娜多姿,蜿蜒流畅”,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龙灯的精美与独特,体现出陈家村人对龙的热爱和尊敬。 在描写舞龙表演时,“龙头前站立的领舞,手持长柄顶起的龙珠,大开大合地左右、上下摆动,前后穿花,回旋往复。顶着十几斤重的舞龙头人,贴近龙珠上下飞舞,龙身随之如草遇风,所向披靡,节节起伏,波澜壮阔”,通过对舞龙者动作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舞龙表演的精彩与震撼,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舞龙的魅力所在。 三、合理的叙事结构,推动情节发展 文章采用了清晰合理的叙事结构,以时间为线索,从夜幕降临时陈家村的舞龙活动开始,依次叙述了人们前往河滩祭祀、在龙王庙前的主场表演,最后以舞龙活动结束、作者回家做梦收尾,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巧妙地穿插了老龙的传说、龙灯的历史、龙灯的制作和人员配置等背景信息,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饱满,既满足了读者对舞龙活动相关知识的好奇,又避免了单纯叙事的单调。同时,作者在描写舞龙表演时,按照表演内容的不同场次依次展开,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舞龙表演的全过程,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与吸引力。 四、多种表达方式结合,增强文章感染力 本文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叙述部分清晰地交代了事件的发展过程,如舞龙活动的流程、老龙传说的讲述等;描写部分生动地展现了环境、人物和舞龙场景,使文章充满画面感;议论部分则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如对民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内涵的探讨;抒情部分则表达了作者对陈家村舞龙活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如“那四处游走的欢乐灯牌,那随时挥舞的魔幻令旗,那热气腾腾的灯火场面,是值得一看的风景。那万乐齐奏而发出的各种美妙的音符,是值得一听的'人间哪得几回闻’的韶乐。而舞龙表演,更是触目惊心,让人刻骨铭心般地难忘,令人发出'不虚此行’的喟叹!”多种表达方式的有机结合,使文章既具有丰富的内容,又富有情感张力,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衮衮祖龙点腊夜》以其深刻的立意和精湛的写作技巧,为读者呈现了一场民俗文化的视听盛宴。它让我们在感受陈家村舞龙活动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以及乡村记忆与乡愁的深入思考。这篇文章不仅是对陈家村舞龙这一民俗活动的记录与赞美,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礼赞。 然而,文章也并非完美无缺,个人以为,在某些情节的描写上,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例如,在描写村民参与舞龙活动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对村民心理活动的描写,以便更好地体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此外,在讲述传说故事时,可以进一步丰富故事的情节和细节,使传说更加引人入胜。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其他描写传统文化的文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希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