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的抗战史:1941,逃离北平进入晋察冀边区

 方待夜半听君语 2025-02-15 发布于上海

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领袖人物都知道,延安八路军里有一位英国贵族传奇人物迈克尔·林赛,中文名林迈可。他首先是加拿大共产党人白求恩的朋友,后又成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吕正操、萧克、聂荣臻的朋友,最后成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贺龙、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和八路军将领的座上宾。他还是燕京大学经济学讲师,八路军的无线电专家,“新华社延安”电讯发报机的发明者。面对这些头衔,林迈可给自己的定位却是:“以外国非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工作。

林迈可(Michael Lindsay),1909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是历史学家,父亲则是哲学家,曾任牛津大学贝里奥学院院长,并在1945年受封为伯克男爵,成为英国上议院议员。

林迈可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在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经济学、哲学以及政治学,并于1936年顺利毕业。

1939年8月6日, 在晋察冀边区司令部,聂荣臻与林迈可、白求恩。

1937年,林迈可受北平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之邀,担任经济学导师,并领导创办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在前往中国的轮船上,林迈可结识了加拿大医生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这位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经历和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的描述给林迈可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林迈可见到了著名作家冰心。冰心是燕京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也是林迈可的同事。她建议他取中文名字为“林迈克”。林迈可觉得这个中文名字不错,但为了与众不同,他决定将“迈克”改为“迈可”。因此,他的中文名最终确定为“林迈可”。

在晋察冀军区的林迈可和一部无线电发报机。摄影者为沙飞。

从1939年开始,林迈可与李效黎(1916—2010 年)一起,冒着巨大风险,将医疗以及各类技术物资从被日军占领的北平偷运出来,输送给共产党的地下组织。1940年,林迈可在重庆任英国使馆新闻参赞,后复返燕京大学执教。

1941年6月25日,林迈可与李效黎在燕京大学举行婚礼。

1941年6月,林迈可与李效黎结为夫妇。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宪兵冲进燕京大学,开始逮捕包括林迈可在内的一切反日的中外人士。幸运地从德国友人口中提前获悉消息的林迈可携妻子,在日军抓捕前10分钟,开着校长司徒雷登的汽车成功逃出燕园,奔赴北京西山,投奔了同样秘密帮助共产党抗日的法国医生贝熙业。随后,林迈可一家,辗转抵达晋察冀边区和延安,奋不顾身地同中国军民一起投入了抗日战争。

他们起初待在晋察冀边区,林迈可在那里担任军队无线电部门的技术顾问,李效黎教授英语课程,并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1944 年 5 月至 1945 年 11 月,他们居住在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林迈可担任八路军(即第十八集团军)的技术顾问以及新华通讯社英文新闻处的顾问,而李效黎教授英语课程,为美军观察组(也被称为 “迪克西使团”)成员辅导中文,并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

林迈可、李效黎一家四口从中国返回英国后的合影。

林迈可与李效黎在华盛顿,1970年。背后挂着的是阎锡山写给两人的“惜别赠言”。

抗战胜利后,林迈可返回英国,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从事学术工作。他所留下的 “林迈可家族收藏” 中包含众多珍贵照片,这些照片有的被收录在他本人所著的《未知的战争:1937—1945 年的华北》以及李效黎的回忆录《勇敢的梅花: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与游击队同行》等书籍中,为后人了解那段特殊历史时期提供了直观且珍贵的影像资料,他也因其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诸多贡献而被人们铭记。

今天继续分享林迈可家族收藏的这部分抗战时期的珍贵照片,从1937到1945,他以一位外国友人的身份拍下了那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见证了一场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抗战史。

第一辑:晋察冀边区往事:1938,一位英国贵族镜头下的抗战岁月

第二辑:晋察冀边区旧影:1938,一位英国贵族亲历的烽火岁月

第三辑:穿越烽火线:1938,一位英国贵族镜头下的晋察冀边区旧影

第四辑:珍贵旧影:1938-1939,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

第五辑:抗战旧影:1940年,一位英国贵族镜头下的重庆大轰炸

第六辑:烽火岁月:1938,一位英国贵族镜头下的晋察冀边区

一名端着上了刺刀步枪的士兵,站在日本步兵的坟墓旁。

墓碑上写有:“故陆军步兵中尉后东成宪以下二十八男士之墓 昭和十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建立”。原图有标注:张怀青。应为这名士兵的姓名。照片应该拍摄于1939年。

1939 年,正在前往穿越石太铁路途中的八路军战士。

1939 年,平西根据地,手持锦旗的小学生。

1939年山间的一处村庄。人们坐在村头看着镜头。

一名女子在台上向民众讲话,平西根据地。

士兵们聚集在运动场地附近。

沿着田野边的小道牵着骡子前行。

为晋察冀新司令部挖建窑洞。

骑兵在小路上排成一列纵队前行。

晋察冀边区战士和孩童们的合影。

在晋察冀,民兵们一听说日军朝着他们所在方向推进的消息,便在村庄道路埋设地雷。后来的电影《地雷战》正是以此为原型。

一名男子正在路边埋设地雷。

在干涸的河床进行手榴弹投掷训练。

一群八路军战士在北京平西地区的一间山间小屋旁。

五台地区一座舞台,上演抗日戏剧。

民兵们正在集合,他们面前的地上摆放着三挺ZB-26 轻机枪。

1939年9月初,朱德在同林迈克交谈,在太行山朱德司令部门前。

朱德坐在餐桌前,望向别处。原照片说明:朱德将军正在听取关于八路军如何利用缴获的日本机器的讨论。

朱德坐在桌前,身后是席地而坐的士兵。照片说明为:朱德将军在庆祝八路军与张荫梧的河北民军友好联谊的会议上,在张荫梧被撤职之后。

张荫梧,出身晋军,抗战初期,任河北民军总指挥,曾多次与八路军发生摩擦,被毛泽东称为"磨擦专家"。1940年秋,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因河北民军与八路军产生矛盾,将张撤职。则这张照片可能拍摄于1940年秋。

1941 年 12 月,从北京前往根据地途中的山区景色。

林迈可夫妻从北平逃出后短暂居住了两周的小屋,1941年12月。

林迈可夫妇在在妙峰山借住的农民家庭。这张照片被班威廉夫妻收录于《Dragon Fangs(龙牙)》(1947 年伦敦出版),其说明文字为:“英勇的孔氏一家,冒着生命危险,将我们藏了两周,躲过了日军的搜查队。照片中,他们站在山间小屋外的狭窄小径上,拍摄于 1941 年 12 月 26 日。”

班威廉即William Band,英国人,1929年来到中国,1932 年至 1941 年担任燕京大学物理系系主任。1941年12月8 日,班威廉夫妻与林迈可夫妻一起逃离北平。

李效黎与平西村中的一户村民。带着孩子的似乎即是上图中的孔家妇人。

1941 年 12 月,Claire Band(班威廉妻子)、李效黎和林迈可在炕上,与他们逃离北京后遇到的首批八路军在一起。照片应该为班威廉拍摄。

1942年2月,平西,小峰口集合。平西是林迈可夫妻逃离北平后进入晋察冀边区的第一站。

1942年2月,平西口,欢迎反法西斯国际友人大会。应该是为了欢迎珍珠港事件后逃离北平的外国人。

林迈可、李效黎及其他几名逃离北平的外国人与平西八路军合影。

制造土纸(非木浆纸),1942 年平西口小峰峪村。

林迈可夫妇与八路军战士们合影。

林迈可、李效黎、班威廉在平西肖克司令部。右下两人为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参谋长徐德操与妻子石磊。

逃离北平的外国人在肖克司令部合影。右二、右三站立者为徐德操与妻子石磊。

钟子云(化名王友),晋察冀敌区情报负责人,及其妻子杭云,1942 年 1 月。1941 年林迈可用摩托车带他进了北京。1945年后,钟子云被派到东北任哈尔滨市委书记。

肖克与妻子蹇先佛。蹇先佛的姐姐蹇先任是贺龙妻子。

李效黎骑着一匹小马,摄于平西。

李效黎骑着一匹小马,平西山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