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世间一切由因缘和合所生起的现象,就像梦幻、泡影、露珠、闪电那样短暂无常、虚幻不实。应当以正确的观点去看待世间万物。它旨在让人明白世间万物的无常和虚幻,从而放下执着,不被表象所迷惑,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02」—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无常经》 命运是由自己造就的,人的相貌由内心的想法所塑造,所处的环境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改变,有包容的心才能有大的格局。 —「03」— 佛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金刚经》 虽然度化了无量无边众多的众生,实际上却没有一个众生是真正被度化的。众生的解脱和觉悟并非来自外在的力量,而是源自他们自身的内心觉醒。从根本上说,佛只是引导和启发,众生需要依靠自己的悟性和努力来实现解脱,并非是佛直接给予的结果。 ![]() —「04」— 佛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如果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那么他就还没有达到真正的菩萨境界。修行者不应执着于外在的表象和分别,要超越对自我、他人、众生以及寿命等概念的执着和分别心,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才能成为真正的菩萨。 —「05」— 佛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金刚经》 菩萨在进行布施时,心应无所执着,不要有对象的观念。就是说不执着于物质的表象如形色,不执着于声音、香气、味道、触觉和意识对象来进行布施,要心无挂碍,不被外在的表象和感受所束缚,以达到纯净无染、毫无功利和执着的境界。 —「06」— 佛曰:“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金刚经》 如来的真正境界,并非通过外在的形象来认知,而是要超越表象,从内心去领悟佛法的真谛,不要被外在的形式所迷惑,而应从内心去寻求对佛法的理解和证悟。 ![]() —「07」—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如果能够洞察到一切表象都不是真实的本质,那就能够见到如来的真实面目。不要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和执着,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领悟到佛法的至高智慧。 —「08」— 佛曰:“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这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但物质分析到最后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它强调内心要摆脱对外在事物的执着和贪恋,保持一种空灵、不被束缚的状态,从而达到心灵的纯净和自在。 —「09」— 佛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金刚经》 能够远离一切的表象和执着,就称得上是佛。世间万物都是虚幻的,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如果能够看透这一点,就可以摆脱烦恼和痛苦,达到解脱的境界。 ![]() —「10」— 佛曰:“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 如来所说的话是真实的、实在的、符合真相的,不会欺骗人,也不会前后矛盾。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并且在追求内心平静和幸福的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11」— 佛说:“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金刚经》 如来所证悟的佛法,既不是真实的,也不是绝对的虚无。不要过分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真相。 —「12」— 佛曰:“心不动,则万物皆不动;心不变,则万物皆不变。” ——弘一法师 如果内心不为外界所动,那么世间万物对你来说都不会产生影响;如果内心坚定不变,那么万物的变化也无法改变你的心境。要保持警觉,不要被外界的表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真相。 ![]() —「13」—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大品般若经》 真正的佛法真谛是难以用言语来确切表达的,一旦说出来,就可能偏离了其原本的深意。它表明佛法的高深微妙超出了语言的范畴,语言在某些时候具有局限性,无法完全诠释佛法的精髓,强调了个人通过内心的体悟去领悟佛法的重要性。 —「14」— 佛曰:“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金刚经》 所谓如来,就是一切诸法都如其本来的真实之义。如来代表着事物的真实本质和真相,佛法所追求的就是对这种真实义的洞察和领悟。 —「15」— 佛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释慧开 春天有百花盛开,秋天有明月高悬,夏天有清凉的风,冬天有洁白的雪。不要把无关紧要的烦心事放在心上,这就是人生中美好的时光。它表达了一种让人们放下烦恼忧虑,以平和的心态欣赏和接纳每个季节、每个时刻的美好,从而享受生活的真谛。 ![]() —「16」— 佛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一切的圣贤,都是因为对 “无为法” 的领悟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别。“无为法” 指的是超越世俗认知和表象的真理。这意味着圣贤们在对至高真理的理解和证悟上存在层次和程度的差异。 —「17」— 佛说:“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布袋和尚 我拥有一个布袋,它在虚空中没有任何牵挂和阻碍。展开能遍及十方世界,收起来时能观照内心获得自在。无拘无束、自在洒脱,不受外在事物的束缚,能随心自在地应对一切。 —「18」— 佛曰:“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 ——弘一法师《坛经》 修炼内心应当以让内心纯净为关键,修习道法应当以消除自我的执念为基础。人的内心常常被各种欲望、烦恼和执着所蒙蔽,只有通过修行,才能使内心恢复清净。而无我则是指超越个人的自我意识和利益,达到一种无私、无欲、无我的境界。 ![]() —「19」— 佛说:“渊鱼贪钩饵,悉为欲所困。”——《佛所行赞》卷三 深潭中的鱼儿贪恋鱼钩上的饵食,全都被欲望所困扰,失去了自由和快乐。欲望就像鱼钩上的饵,会让人陷入困境,应当警惕和克制自己的欲望,学会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珍惜当下的幸福,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更多,以免被其所累。 —「20」— 佛曰:“愿自宽情念,勿以忧自伤。” ——《佛所行赞》卷一 希望自己能够放宽心情、放下执念,不要因为忧愁而自我伤害。劝导人们要学会自我宽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烦恼,避免过度忧愁给自己带来伤害。 —「21」— 佛说:“执志安如地,心净若莲花。” ——《佛所行赞》 坚守志向要像大地一样安稳坚定,内心纯净就如同莲花一样。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着纯净和超脱,它生长在淤泥中,但却能保持自身的洁净。这句话可能是在鼓励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诱惑时,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 —「22」— 佛曰:“当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大般涅槃经》 所有的众生,都具有成佛的本性和潜能。佛性是一种内在的本质,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它代表着智慧、慈悲和觉悟的种子。由于人们的妄想、执着和烦恼,佛性被遮蔽了。通过修行和觉悟,人们可以逐渐发现和培养自己的佛性,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23」— 佛说:“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般若品第二》 一个念头愚痴,般若智慧就断绝了;一个念头明智,般若智慧就产生了。佛教中的般若智慧是指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和理解,它超越了世俗的知识和智慧。我们的念头可以决定我们的行为和命运,通过修行和觉悟,我们可以逐渐转变自己的念头,实现内心的觉醒和成长。 —「24」— 佛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 三法印 一切世间的事物和现象都是无常变化的,一切事物中没有一个独立的、永恒不变的自我实体,通过修行和觉悟,达到涅槃的境界就会寂静安宁。它是佛教的 “三法印”,概括了佛教对于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看法,教导人们认识到世间的无常和无我,从而追求涅槃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 ![]() —「25」— 佛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涅槃经》 种下瓜的种子就会收获瓜,种下豆的种子就会收获豆。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得到相应的果。因果报应的道理,鼓励人们多行善事,避免作恶,培养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26」— 佛曰:“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佛学大辞典》 生命中的相遇和离别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偶然的,而死亡则是必然的。因此,随缘生活,而能不变宗旨,不变原则纲领而能随缘行道。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人生的来来去去,坚守自己的本心,又能灵活应对外界的变化。 —「27」— 佛说:“智慧最安身,不犯恶最安。” ——《法句经》 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陷入危险和困境。它使我们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理解因果关系,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不犯恶则是指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不伤害他人,不从事违法犯罪的行为。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给自己带来麻烦和后果,还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 —「28」— 佛曰:“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净土宗理念 如果我们对世间的爱不执着、不贪恋,就不会陷入轮回的痛苦之中。娑婆世界是充满苦难和烦恼的,而爱往往是导致我们陷入其中的原因之一。如果心念不能专一坚定,就无法往生到清净的净土。净土是佛教中一个理想的境界,代表着解脱和幸福。只有当我们的心念专注、纯净,才能达到净土的境界。 —「29」— 佛说:“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至尊释迦牟尼 佛法本身没有固定的法,没有固定的法也是一种法。现在传授这无法之法时,种种法又何曾有固定的法呢?我们不要被佛法的形式所迷惑,要超越表面的文字和概念,去领悟佛法的真正内涵,达到一种空灵、无拘无束的境界。 —「30」— 佛曰:“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弘一法师 如果能够对一切事物都顺其自然,不强求、不执着,那就是世间逍遥自在的人。劝导人们放下执念,以随缘的心态面对生活,从而获得内心的自在和轻松,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享受内心的自在和快乐。 ![]() —「31」— 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地藏菩萨本愿经》 如果我不去承受苦难、拯救众生出离地狱,还有谁会去呢。一种无私奉献和慈悲为怀的精神,为了拯救他人,愿意承担苦难和牺牲。超越个人的利益,去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32」— 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我们所看到的物质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感官对象等,都是虚幻的、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虽然物质世界是虚幻的,但它们并不是不存在的。它们以一种虚幻的形式存在,并且对我们的生活和体验产生影响。不要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要认识到事物的无常和虚幻性。 —「33」— 佛说:“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华严经》 无论是坐着还是行走,都能进行禅修,是一种内心的状态和修行的态度。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都蕴含着整个世界的本质和智慧,就像如来佛一样。意味着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都能领悟禅意,万物皆有佛性,处处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 —「34」— 佛曰:“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禅宗语录 如果想要放下某些执着或烦恼,那就立刻放下,要是想着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去了结,往往是没有尽头的。今生如果不超度自己,还能指望哪一生来超度此身呢。修行解脱要当机立断,不要拖延等待,要珍惜当下,把握今生去实现自我的超度和解脱。 —「35」— 佛说:“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极度的悲伤不是通过流泪来表达,真正的大彻大悟无需用言语表述,极度的欢乐也不是通过大声笑来展现。我们要超越常规的情感和表达模式,去追求更深层次的内心体验和境界。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内心的平静、智慧和喜悦,来达到这种超越的状态。 —「36」— 佛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教用语 世间的苦难就像无边无际的大海,如果能及时悔改,转变心念和行为,就能找到解脱的途径,到达安宁的彼岸。我们要认识到人生中的苦难和困境,并勇敢地面对它们,要及时醒悟,改邪归正。 ![]() —「37」—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五灯会元》 哪怕是一个作恶多端的人,只要能够真心悔改,放弃作恶的念头和行为,决心改过,仍就能成佛。要对他人的改变和成长保持开放的心态。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只要他们愿意努力改变,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机会和支持。 —「38」—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 菩提(觉悟)原本就不是树,心灵(明镜)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或平台,它是无形无相的。原本就空无一物,又到哪里去沾染尘埃呢?对世界本质的空性认识,认为世间万物皆为虚幻,心若空明,就不会被世俗的烦恼和杂念所困扰。 —「39」— 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金刚经》 一切事物和现象中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独立自主的 “我”,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他人、众生以及长生不老的存在。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是无常变化、没有固定实体的,从而破除对自我和外在现象的执着。 ![]() —「40」— 佛曰:“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佛教思想 世间的万物本质上都是空性的。正因为其空,所以才能容纳包容一切。空性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概念,而是一种超越执着和分别心的境界。意味着当我们认识到事物的空性本质,不执着于表象和实有,就能以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万物。 —「41」— 佛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八大人觉经》 欲望过多就会带来痛苦和困扰;生死轮回和疲劳的根源在于贪欲。减少欲望,无为而治,不刻意追求,就能让身心自由自在。我们要克制欲望,避免被贪欲所累,从而获得身心的轻松与自在。 —「42」— 佛曰:“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 我们所认为的自我、他人、众生和事物等,都是相对的和虚幻的。当我们认识到一切法无我时,就能成就忍辱的德行。意思是当认识到无我之理,就能坦然面对各种不如意和磨难,做到忍耐和宽容。 ![]() —「43」— 佛说:“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圆觉经》 有智慧的人,明白虚幻的事物就会及时远离,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愚笨的人,却把虚幻的当作真实的,被表象所迷惑,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要有分辨真实与虚幻的能力,不要被虚假的表象所迷惑。 —「44」— 佛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 过去的想法已经消逝,无法追回;现在的想法瞬间变化,难以把握;未来的想法尚未到来,无从确定。意味着不要执着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种种心念,应该学会放下过去的包袱,珍惜当下的时光,以一种开放和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45」— 佛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楞严经》 当我们通过知识和见解来建立对事物的认知时,我们往往会陷入无明(无知和迷惑)的状态。知识和见解本身并不是觉悟的根源,它们可能会成为我们执着和迷惑的对象。当我们超越知识和见解,达到一种无见的境界时,我们就能够实现涅槃(解脱和觉悟)。无见并不是指没有知识或见解,而是指超越对知识和见解的执着,以一种开放和空性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 —「46」— 佛曰:“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金刚经》 我们不应该通过外在的特征或形象来定义如来。如来的本质超越了我们所能够感知和理解的范畴。我们要超越对事物的表面认知,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本质和意义。应该以一种开放和谦逊的心态去面对如来的教诲,不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 —「47」— 佛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金刚经》 真正讲解佛法的人,其实没有固定不变的法可以言说,真理是超越语言和概念的,无法通过简单的言语来完全传达。尽管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但说法者仍然在进行说法。这种说法并不是为了传达具体的法,而是为了引导听众去超越语言和概念,去亲自体验和领悟真理。 —「48」— 佛曰:“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华严经》 信仰是修行的基础和根源。信仰是一种对真理、佛法或某种价值观的坚定信念和信任。它是修行的起点,为我们提供了动力和方向。信仰能够滋养和培育一切善法。善法包括道德、慈悲、智慧等。信仰使我们能够在修行中不断培养和发展这些善法,从而实现内心的成长和觉醒。 ![]() —「49」— 佛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心经》 内心没有执着和牵挂,因为内心没有挂碍,所以就没有恐惧害怕,能够远离那些错误的观念和虚幻的想法,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解脱和觉悟。它表达了去除内心的执念和烦恼,达到心灵解脱和宁静的追求。 —「50」— 佛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金刚经》 真正的佛法对于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不分高低贵贱,不论种族、性别、年龄或社会地位,对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价值和意义。所有的佛法法门和修行方式,在本质上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和意义,不应有分别和偏见。 —「51」— 佛说:“财利,是人人所喜欢的,可是日日在病,财利无法受用,还要破费财利。” ——《杂阿含经》 财富、利益是大家都喜爱,但如果天天生病,就无法享受财富带来的好处和满足,还得花费钱财去治病。我们要重视健康,因为健康是幸福和享受生活的基础。财富固然重要,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健康更为重要。 ![]() —「52」— 佛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印能法师 佛并不在遥远的灵山,灵山就在你自己的心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灵山塔,应该向着自己心中的灵山塔去修行。修行的关键在于自己内心,不必向外寻求,而是要从自己的内心去觉悟和修炼。要关注内心的成长和修行,培养自己的慈悲、智慧和善良。 —「53」— 佛说:“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华严经》 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态度和努力,使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得到成长。不是世界决定了你的境遇,而是你自己选择了如何面对和参与这个世界。我们要对自己的成长负责,积极主动地追求进步和发展。我们要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对生活的影响,并努力做出积极的选择。 —「54」— 佛曰:“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达摩大师血脉论》 如果想要寻求佛的真谛,只需向自己的内心探求,这颗心、这个心念本身就是佛。意思是佛不在外,而在自己的内心,通过不断地净化和修炼内心,内观自省,逐渐开启内心的智慧和慈悲,实现与佛的境界相契合。 ![]() —「55」— 佛说:“不与别人盲目攀比,自己就会悠然自得。不把人生目标定得太高,自己就会欢乐常在。” ——《心经》 不盲目跟他人比较,就能让自己内心安宁自在,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和条件都不同;不设定过高的人生目标,就能常常保持快乐,而过高的目标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旨在告诫人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过分追求,知足常乐。 —「56」— 佛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教思想 人不是没有感情的草木,谁能没有情感呢;真正的佛法最终都应该舍弃,何况那些不正确的法门。前半句说人有情,后半句强调对佛法也不应执着,修行到一定程度要放下执着,达到更高的境界。 —「57」— 佛说:“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无量寿经》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福祸相互承接。自己所做的善恶之事,产生的后果都要自己去承担,没有谁能够代替。强调了因果报应自作自受,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应该积极行善,避免作恶,以创造一个积极的因果循环。 ![]() —「58」— 佛曰:“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金刚经》 对于一切事物和佛法,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去认知、去见解、去信仰和理解,即不执着于法的外在形式和概念。在修行中要保持开放和灵活的心态,不被固定的观念和形式所束缚,要以一种超越表象的方式去理解佛法,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59」— 佛说:“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经话语 爱往往伴随着忧虑和恐惧。当我们深爱某个人或事物时,我们可能会担心失去他们,或者害怕他们受到伤害。这种忧虑和恐惧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困扰。如果我们能够超越对爱的执着,摆脱对所爱的人或事物的依赖,我们就能够达到一种无忧无怖的境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摒弃爱,而是要以一种更加平静和超脱的方式去面对它。 —「60」— 佛曰:“不必去模仿别人,也不要去随波逐流。” ——《法句经》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潜力。我们不应该盲目地模仿他人,而是要发掘和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也不要盲目随波逐流,被外界的潮流和意见所左右。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 —「61」— 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 忘记并不意味着过去从未发生过。即使我们忘记了某些事情,它们仍然在我们的经历和成长中留下了痕迹。一切的自在来源于我们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记住或忘记某些事情,选择积极面对或逃避现实。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态度和内心的平静。意味着对过往的释然是一种选择,能否获得心灵的自在取决于我们如何抉择。 —「62」— 佛曰:“做人,不能缺德,人前不耍心机,人后不玩阴谋。” ——《大智度论》 为人处世,要有道德操守,不能做出违背良心和伤害他人的事情。在人前,我们应该真诚待人,不耍心机,不欺骗他人。在人后,我们也应该保持正直和善良,不玩阴谋,不背后算计他人。强调做人要正直善良,真诚待人,不可心怀恶意、狡诈行事。 —「63」— 佛说:“一生很短,真心难见,茫茫人海,真情难得。” ——《法句经》 人的一生时光短暂,真心对待他人的情况很难遇到,在茫茫人海中,真挚的感情十分难得。要珍惜身边的人,用心去对待他们。同时,我们要保持真诚和善良,以吸引更多的真心和真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