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跟我与一起学习《伤寒论》第1条丨此条看似简单,实为六经辨证之根基

 中医林佳明 2025-02-15 发布于广西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一、条文直解

1. 六经定位(胡希恕六经辨证)

太阳病,即是表阳证,它经常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候反映出来。

故无论什么病,若见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即可确断为太阳病。

本条:

(1)、太阳病的提纲。

(2)、提示太阳病为六经证的一个模型,为表阳证。

(3)、病机核心:正邪交挣,机体想通过发汗而解除病邪,将汗而不得汗的状态。

治疗的时候,只需要顺应人体的良能而给予发汗解除疾病。

(4)、脉浮,头强痛,恶寒发热,恶风,颈项不适,身痛,腰痛,骨节痛,鼻鸣干呕,身痒,面肿要考虑表证的可能。

2. 脉证解析  

脉浮:卫气奋起抗邪,气血外趋(如弓弦拉满,气机向外)  

头项强痛:津液聚集在体表,往上冲。

恶寒:卫阳被遏,温煦失职(邪正交争初期,阳气郁闭不达)  

二、圆运动解析

1. 气机周流模型  

左升异常:  

风寒袭表,厥阴风木升发受阻→太阳经气不舒(头项强痛)  

右降尚可:  

阳明燥金未受影响,故暂无里热(若传阳明则现发热、口渴)  

中轴枢纽:  

太阴湿土运化尚健,故无吐利(区别于太阴病)  

2. 能量传递图示

   风寒外袭  

     ↓  

   卫阳(如城门守卫)郁闭 → 营阴(如城内粮草)郁滞  

     ↓  

   脉浮(卫气抗邪向外) + 恶寒(阳气不得布散)  

三、李可学术思想点睛

1. 扶阳透邪 

虽为太阳表证,但“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强调早用温通:  

若体虚者可加黄芪30g助卫阳(固表托邪)  

寒重者仿麻黄附子细辛汤意,加附子15g破阴通阳  

2. 截断传变  

太阳为六经藩篱,治当“开门逐寇”:  

用桂枝汤时,啜热粥助汗,使邪从表解  

忌过早用寒凉(如银翘散类),防冰伏邪气内陷少阴  

四、气化-形质转化分析

1. 气化层(功能异常)

卫阳气化失司:毛孔开阖失常(恶寒无汗/汗出恶风)  

经气运行受阻:头项部气血壅滞(强痛如箍)  

2. 形质层(物质基础) 

微观对应:体表微循环障碍(血氧交换受阻)  

组织张力:项背肌肉筋膜挛急(类似现代“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五、临床体悟

1. 鉴别要点  

与少阴病鉴别:  

同见恶寒,但少阴病脉沉细、但欲寐(阳气虚衰)  

与湿邪困表鉴别:  

头项强痛相似,但湿邪伴身重、脉濡(如《金匮》麻黄加术汤证)  

2. 现代拓展应用  

颈椎病急性发作:  

葛根汤(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解太阳经腧不利  

病毒性感冒初期: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调和营卫+固表御邪(李可经验)  

3. 脉象动态观察  

浮紧为伤寒(麻黄汤证),浮缓为中风(桂枝汤证)  

浮而按之无力:提示素体阳虚(当加附子)  

六、传承创新启示

1. 经方运用逻辑 

“脉浮”为表证总纲:  

三阳经皆可见浮脉,但太阳浮脉必兼“寸关尺三部俱浮”  

“恶寒”为阳气反应标尺:  

温病初起亦恶寒,但伴口渴、脉数(卫气被郁,化热迅速)  

2. 五运六气推演  

太阳病高发于亥子丑时(夜半至平旦,阳气初生易受寒)  

辰巳时(上午7-11点)为太阳病欲解时,借天阳助药力  

七、条文贯通

承前启后:本条为太阳病总纲,第2条(中风)、第3条(伤寒)由此分化  

关联方证:  

脉浮+汗出→桂枝汤(卫强营弱)  

脉浮+无汗→麻黄汤(卫闭营郁)  

结语

此条看似简单,实为六经辨证之根基。

临证需细辨“恶寒”程度、“脉浮”虚实,方能在表证阶段截断病势。

李可“扶阳托透”法为今人重要发展,使古法焕发新机。

学者当于此条中体会“守门户”之要义—门户固,则邪不可干;

门户开,则百病由生。

林佳明,主任医师

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医师。

2022年7月,与利城老师出版了《林佳明经方实践录》,算是对自己学习中医25年的一个小结。

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做经方一代传人。

擅长运用纯中医药治疗中风、眩晕、不寐、郁病、头痛、消渴、咳嗽、发热、哮病、喘证、胃痛、胃胀、月经不调、痛经、不孕及肿瘤术后、眩晕头痛以及颤震、咳嗽、喘证、胸痹、不明原因发热等疑难病症。

形成了经方六经辨证,注重兴阳、温阳、扶阳学术思想运用,强调本气自病,重视先后天两天。

2025年开启,我与利城,衷锐致力于用中医底层逻辑构建中医体系,剖析案例,方药。

在教学中成长,在教学中学习,用教学记录自己的中医之路。

欢迎加我微信,一起交流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