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净业三福之九:“深信因果”(上)

 sllgr图书馆 2025-02-15 发布于辽宁

一世出世间之事 不外因果二字

印光大师曰:“世出世间之理,不外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外因果二字。心性之理微,虽圣人犹有所不知。因果之事显,纵愚夫亦可以略晓。”

“圣人欲天下永太平,人民常安乐,特作《大学》,以示其法。开章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然明德,乃人各自具。由无克念省察之功,则明德被幻妄私欲所蔽,不能显现而得受用。其明之之法,在于克念。克念之工夫次第,在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物者何,即随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顺人情之幻妄私欲,非外物也。由此私欲固结于心,则所有知见,皆随私欲而成偏邪。如贪名贪利者,只知有利,不知有害,竭力营为,或至身败名裂;皆由贪与爱之私欲所致也。若将此不合情理之私欲,格除净尽,则名利之得之以道,不须夤缘妄求矣。此物字,先要识得是幻妄不合情理之私欲,则其格除,乃易易事。否则尽平生力,不奈彼何。纵读尽世间书,也只成得一个依草附木,随波逐浪汉。甚矣,私欲之物之祸大也。若知此物是吾人生死怨家,决不令彼暂存吾心,则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正知显,而意诚,心正,身修,顺流而导,势如破竹,有不期然而然者。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以一切人民,各具明德。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其不能为尧舜,不能作佛者,皆由私欲锢蔽,不奋克念之功,遂致从劫至劫,随私欲转,轮回六道,了无出期,可不哀哉。”

二三世因果

福禄寿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福报。简单说,福是财富;禄是官位和名气;寿指的是身体健康和长寿。古人云:“人生贫富,子堕地时,大分已定。”如果你不修行的话,那是推之不去,取之不来的。憨山大师在《感应说》曰:“人生一世,正报身命延促,依报家产资财,功名贫富贵贱,秋毫皆是前生修定,今生所受用者,不从外来,尽是自作自受耳。”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佛经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者是。”“深信因果”。深信是真实智慧,没有真实的智慧,不相信因缘果报。如果真正相信因果报应,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但言行会谨慎,起心动念都会很慎重。为什么?一个恶念就是造一个恶因,因遇到缘,一定有果报。所以,善念结成善果,恶念一定感得恶报。我们不喜欢恶报,就不应当起恶念,这是事实真相!明了事实真相、相信事实真相,不是真实的智慧是什么?忽略事实、不承认事实,是愚痴、是迷惑!事实,不是说不承认就没有了,不承认也有!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事实就是事实。

佛告诉我们,财富,包括所有物质的享受,是你过去生中修财布施,修财布施是因,这一生得这一个果报;过去生中修法布施,这一生得聪明智慧的果报;过去生中修无畏布施,这一生当中得健康长寿的果报。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报。所以,我们从这一生当中遇到的果报,就知道从前造的是什么样的因,就明了了。

所以佛告诉我们,“欲知前世因”,你要想知道你前生种的是什么因?“今生受者是”,这一生所受的就是。“欲知来世果”,你要想知道来生怎么样?来生果报好不好?“今生作者是”,这一生的所作所为就是造因,来生有果报。我们这一生的所作所为都是善的,来生一定得善报;这一生的所作所为是恶的,来生一定得恶报。要相信!这是事实真相。你要不相信,那叫愚痴。所以,佛教给我们要“深信因果”。

过去没有遇到佛法,不知道这些事理,我们也造了不少的罪业。怎么办?造已经造了,没法子了。今天明了之后,要真正觉悟,断恶修善,改过自新。来得及来不及?来得及。问题是你的心要真诚、愿要恳切。所以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我们千万不要把忏悔看作平常了,那你就看错了。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再重的罪业,一念忏悔,可以把无量劫的罪业灭尽。

深信不容易!对于因果的道理,如果不能透彻的明了,你怎么能够深信。信是信,不够深,不能深信,力量薄弱。我们现在人讲改造命运,力量薄弱改不过来。对身体来讲,现在医学界里头也有个口头语,所谓“改变体质”。信心要是薄弱,改变体质也办不到,深信就行。深信不但能改变命运,也改变了体质,深信要紧。怎样使我们能够得到深信?一定要读诵大乘,要如教修行,从这里面建立信心。《金刚经》上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我们拿这两句经文来解释深信的“深”字,很恰当。深到什么程度?“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什么?生实相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换句话说,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别教初地,地位一下就超越了,不认真去下功夫怎么行?

三推之不去

(一)命里有时终须有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谈名利说:“荣名厚利,世所同竞,而昔贤谓'求之既不可得,却之亦不可免。’此'却之不可免’一语最极玄妙,处世者当深信熟玩。” 换句话说就是命里属于你的财富和官位,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袁氏世范》云:“若定分中所有,虽不奔趋;迟以岁月,亦终必得。” 命中属于你的,谁也夺不去。

于铁樵曰:“眼前可取之财,未必非吾命中所有;然冥冥定数,毕竟无从稽考。万一非吾命中所有,则漏脯鸩酒,其可饱乎,故莫如推之。非命中所有而推之,固可以免过矣;即命中所有而误推之,彼必定于他途再至矣。”

现举一例证此理。明中叶有周秀才,讳某。素方正,家极贫。赁娄门韩家潭子屋一间折旧灶。灶底方砖下得二元宝,妻大喜。周君曰:“此不义财也;岂可得乎?”取笔书银面云:“若是我的财;须是明白来。”竟袖至胥门外,登渡船掷之中流而返。舟子亲见,立呼渔翁投之摸之。渔翁藏银别处,诈言不见。二人大哄,讼之大守。大守欲加刑,二人吐实。乃押渔翁立取银至,见面有字,命贮库。是秋乡试,周公竟中。旧例本府小鹿鸣宴。每举子有牌坊银百金置面前,书字银二笏恰在周君前,众共惊异,后成进士。

(二)进退有命 迟速有时

即使命中的财富或者官位,来的时间也是固定的,有时节因缘的,“进退有命,迟速有时。”强求不得。

明朝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他具体讲述他升职的时节因缘。“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生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使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淡然无求矣。”

清朝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记录他亲身的经历:“乾隆己卯,余典山西乡试,有两卷皆中式矣。一定四十八名,填草榜时,同考官万泉吕令癏,误收其卷于衣箱,竟觅不可得;一定五十三名,填草榜时,阴风灭烛者三四,易他卷乃已。揭榜后拆视弥封,失卷者范学敷,灭烛者李腾蛟也。颇疑二生有阴谴。然庚辰乡试,二生皆中试。范仍四十八名,李于辛丑成进士。乃知科名有命,先一年亦不得。彼营营者何为耶?即求而得之,亦必其命所应有,虽不求亦得也。”

因此,我们懂得“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道理,就心安理得,不再妄求;最好的态度像袁了凡一样,“一豪觊觎,一豪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淡然无求矣。”每天安贫乐道,心安理得,不在羡慕别人的富贵:别人住别墅,吃山珍海味。知道那是人家的命。认命了,心就平静了。

四取之不来

(一)强求不得

换句话说命里不属于你的,你是绞尽脑汁,千般算计也得不到。

在当今社会中,我在报纸新闻曾听过许多新闻故事证明这个道理。有一新闻报道说,某副市长在上任的路上遇车祸而亡。又有某镇长在办公室猝死。皆是命中无此官位也。古人云:“一官一职,各有义命。义命当有,不足为难。义命若无,只做一日也不可得。”斯言不虚也。

进一步讲,明白这些道理,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就会处理好财富和职位职称这些问题,知道怎样趋吉避凶,过美满幸福的日子。譬如说自己竞选副校长,被某人告状而落选。自己心中明白命中无此官位,要是有官运谁也破坏不掉,因而对告状之人不要怨恨,同事关系处理好。这个道理,憨山大师在《感应说》曰:“吾固有之富贵功名,而为人所破坏者,则疾怨其人,深恨其事,殊不知我之福量所包者止此。其破坏者,皆非我分之所宜有,亦或少欠彼人而失之。以为忧者,则反怨天尤人,以致结冤而不解者,过也!”

总起来说,明白财富和官职的因果,“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就会不会再妄求,生活幸福安心,富贵过富贵的日子,贫穷过安贫乐道的日子。

(二)人力而发 必有后患

印光大师告诫我们:“凡发科发甲,皆其祖父有大阴德。若无阴德,以人力而发,必有大祸在后,不如不发之为愈也。” “发科”科举考试应试得中。“发甲”科举考试,考中甲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升官了。

如果不信古圣先贤的教诲,硬去妄求,不择手段地去追求财富和官职。追求成功了,如果没有灾祸,那说明是你命中应该有的财富和官职,你只不过是提前享受了。但是由于你的手段不正当,已经把你命中的财富和官职已经打折了,得到的财富和官职可能至多是命中一小半。你自己不知道,要是让财富和官职按照时间自然来,财富会更多,官职会更大。譬如说牡丹花按季节二月到四月开放,自然开放时间能开一两个月,非常漂亮。现在你非要在12月份冬天开放,用温室大棚,用灯光照,用这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方法,让它提前开放,它最多可能半个月就凋谢了。因为这是违背自然规律法则的,是不长久的。人的命运也是有它的自然规律,违背不得。

《易经》曰:“厚德载物。” 财富和官位是由德行感召而来的。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官职,如果不是命中有的,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太上感应篇》中明确说:“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有心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时时刻刻都能看到身边发生的这些违背自然法则而受恶报的真实例子。每天的新闻报纸上许多人的故事无时无刻不重复地证明这些道理,这些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